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柯炳生:如何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

[ 作者:柯炳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1-29 錄入:王惠敏 ]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完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改革,既極端重要,又非常復雜,涉及多重政策目標,受各種條件約束。改革與完善的思路,既要從當前條件出發,又要考慮長遠發展趨勢。即便改革不能一步到位,也要明確最終的目標取向。

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最早是歐美國家采用的。最初,主要目標是促進農業生產;后來,逐漸演化為保護農民收入;再后,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成為重要目標,已經有與保護農民收入并重之勢。

根據目標的變化,具體政策措施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時,是政府直接干預,提供保護價支持。美國的 Loan rate 政策,歐盟的市場支持收購政策,都是如此。美國和歐盟的保護價政策,實行了若干時間之后,都產生了同樣的問題:過剩。

在過剩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經過了長時期激烈的政策爭論,美國和歐盟都在實質上放棄了保護價政策。改革后的政策走向,有共同之處,都是讓市場機制定價;但也有不同之處,即給農民的補貼方式不同。美國對農民的補貼,仍然與種植什么產品掛鉤,按照產品進行計算;而歐盟的補貼,與種植什么產品無關,只與農業土地面積有關。

我國的最低收購價格政策,在原理上,就是仿效美國和歐盟的早期的保護價政策。這項政策從2004年開始設立,目的是保障生產,給農民提供一個托底的價格保護。開始的幾年,最低收購價格水平低于市場價格,從而既起到了一定的托底作用,也不需要實際收購。后來,從2008年開始,保護價水平連年不斷提高,使得保護價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從最初的托底價格,或者叫地板價格,成了天花板價格,遠高于國內市場均衡價格,更高于國際市場價格。政策目標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從保障生產為目的,變成了保障收入為目的。結果,歐美國家歷史上出現過的問題,我國也同樣遭遇了:生產過剩,進口激增,倉儲爆滿,補貼劇增,不堪重負。市場價格關系也很混亂,出現產銷價格倒掛等,讓收儲加工企業無所適從,經營困難。

鑒于此,2014年先拿新疆棉花以及東北和內蒙古大豆做試點,進行改革。改革的思路,是學習美國的目標價格政策,實行市場定價,同時按照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之差,對棉農進行補貼。試行之后,取得一定效果,市場定價后,增強了國產棉花的競爭力,棉花進口大幅度減少,過剩壓力減輕。但是由于國情農情的不同,也有一些問題:一是操作層面十分復雜;二是財政補貼支出數額大。美國實行目標價格補貼,財政支出負擔并不大,關鍵原因是目標價格定得比較低,低于正常年景下的市場價格。如,每噸大豆309美元,大米309美元,小麥202美元,玉米146美元。同時,補貼對象也不是全部產量,而僅僅是基期產量的76.5%。

從棉花改革的試點中,發現目標價格補貼這條路,困難多,難以推廣。于是,在2016年,對玉米按照新的政策思路進行改革:取消國家收儲,同時,對農民進行直接定額補貼。這項改革,力度很大,成效顯著。最直接的效果,是既抑制了進口,也調整了生產結構,一些原來種植玉米的地方,已經改種大豆、小麥或水稻。

下一步需要改革完善的,就是稻谷和小麥政策了。稻谷和小麥政策改革,更為復雜一些。主要原因是,稻谷和小麥是主要口糧,很多人擔心改革不當,會引發糧食安全問題。也就是說,改革的方案,應該同時兼顧三個目標:解決好當前的過剩問題;確保將來的糧食安全問題;解決好農民收入問題。這需要三管齊下。

第一,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作用,解決眼前的供求平衡。這是改革的核心。可以保留稻谷、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格政策框架,但要降低價格水平,降低到國內和國際市場價格之下。可考慮降低到正常市場價格的80%左右,主要是起個托底作用,只有特殊情況下才啟用。如果做到了這一點,那么,庫存負擔問題就不復存在,各種合理的市場差價也就自然生成,購銷儲藏加工關系也就順暢了。現有的庫存,可以慢慢消化。

第二,讓政府發揮更好作用,保障未來的供求平衡。未來的事,長遠的事,往往是市場機制解決不了的,必須由政府操心。這就是要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理念,是根本出路。不說別的,只要把現在每年數百億元的儲藏補貼,拿出一部分來,用于改造農田建設,提高地力;用于加強科技研發,提高技術進步率,就會大有成效。歐美國家農業生產能力強大,所以,國家不用儲存,也無糧食安全之憂。藏糧于庫,只能平抑短期豐歉;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才能確保長遠糧食安全。其實,近些年稻谷和小麥的增產,主要是地力提高和科技進步的功勞:近5年來稻谷的增產,90%來自單產提高;小麥的增產,100%來自單產提高。未來,也仍將如此。進而言之,如果有一天糧食有出現短缺的苗頭,只要生產能力在,市場就會立刻做出反應,價格上漲,刺激生產者,潛在生產能力就會變為現實,實現增產。

第三,用定額補貼方式,照顧農民收入。降低最低收購價之后,應該給農民適當的補貼。近期看,可以采用類似玉米補貼的辦法。這樣的辦法,不涉及其他方面,比較易行。但是,這樣的辦法,只是權宜之計。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問題,難以解決:一是仍然屬于“黃箱”政策,容易引起貿易糾紛;二是在具體操作上,如果按照每年實際種植的面積或者產量進行補貼,操作上極為復雜,難以實行。最終只能按照基期的面積。如果這樣,那會出現補貼發放不合理不公平的現象。

為此,從長遠看,補貼應該與所種植的產品完全脫鉤,只與土地面積掛鉤。即,按照承包土地面積,不分產品類別品種,統籌所有作物產品(包括棉花、大豆、玉米),實行統一的土地補貼。現有的其他補貼項目,如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玉米補貼以及棉花目標價格補貼等,均可歸并到這項補貼中。

這種做法,與歐盟的脫鉤補貼相似,具備其全部優點:一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二是極為簡便,高度透明;三是財政支出可控,提前早知道;四是屬于“綠箱”政策,沒有貿易談判糾紛。

在具體操作層面,有一些細節問題。例如,補貼標準,可根據財力情況,靈活決定。從公平的角度,可以考慮按照播種面積,即把復種指數的因素考慮在內。也可以對農民收入很低的西部省份或者邊疆地區,如新疆,采取特殊的補貼標準。有財力的東部沿海地區,也可以在中央財政補貼之外,進行配套補貼。或者,對于東部沿海的一些發達省市,國家只制定最低補貼標準,而由地方財政出錢執行。

另外,補貼的對象,應該是有承包權的農戶。在市場機制下,補貼給農戶,與補貼給種糧大戶或企業,效果是一樣的;因為,補貼給不同的人,地租會自動調整。從經濟學原理說,是這樣;從實際經驗看,也是這樣。例如,東北把玉米補貼發給農戶,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補貼之前,每公頃的地租是一萬元,補貼之后,地租降低到了6000元。補貼給誰,效果大致相同,但操作辦法難易程度很不相同。農戶的承包地面積,高度透明,確定不變,不需要每年進行任何測量或統計。而如果補貼給種植大戶或者規模企業,則需要每年調查統計,很復雜,也容易引發各種問題。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最新国产自产视频在线观看 | 色欧美4477福利网在线观看 |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州最新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激情小视频免费看 | 一区二区無碼在線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