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杜鷹:小農生產與農業現代化

[ 作者:杜鷹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11-04 錄入:王惠敏 ]

摘要:本文在闡明農業現代化核心要義的基礎上,試圖分析中國實現農業現代化面臨的約束和中國農業領域的重要階段性變化,并探索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推進策略。研究表明,中國實現農業現代化面臨著兩方面的約束:一是微觀主體方面農戶屬于典型的東亞小農類型;二是資源稟賦方面“人多地少水更少”。不過,中國農業領域出現了產業結構性變革發生、新型經營主體大量涌現、非農產業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比值明顯縮小等重要階段性變化,這些從積極方面昭示著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可能前景。要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應重視統籌安排好國內農業的供給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積極穩妥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并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優化農業技術體系,完善農業支持和保護體系。

關鍵詞:小農戶  農業現代化  階段性變化  推進策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了“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的目標。現在的問題是,在小農生產的基礎上如何實現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這個問題的確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什么是農業現代化?學界可能會有不同的解釋,不同的國家也會有不同的路徑和做法,但是,一些基本的東西是一致的:一是要用現代的物質技術裝備農業,包括良種化、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等,穩定提高農業的供給能力;二是農業經營要有一定的規模,經濟學上講規模效益還是站得住腳的;三是要有一整套貫穿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體系,以及國家對農業的支持政策體系;四是要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其逐步接近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水平,這一點是最根本的。

一、中國實現農業現代化面臨的約束

與發達國家特別是新大陸國家相比,中國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面臨兩個明顯的約束:一個約束在供給側,中國農戶屬于典型的東亞小農類型。一是小規模。中國目前有2.2億農戶,戶均經營規模只有半公頃,加上流轉的土地,大約是戶均0.7公頃。而美國210萬個家庭農場的平均經營規模為170公頃,是中國的240倍;歐盟15個國家家庭農場的平均經營規模是18公頃,是中國的25倍。二是半自給。中國農戶的農產品商品率在不斷提高,但相當部分農戶不是為賣而生產,而是在滿足家庭消費后再出售剩余的農產品,帶有半自給半商品的性質。三是兼業化。中國農戶普遍兼業,且純農戶、一兼農戶的比例在下降,二兼農戶、非農業戶的比例在上升,這種狀況單就農業而言是不利的。四是非法人化。發達國家的農場主大都具有法人資格,而中國的農戶大多是自然人,市場信用不夠。當然,中國的小農戶也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例如有精耕細作的傳統,把有限的資源綜合利用到了極致,這是新大陸國家的農民比不了的;又比如,兼業化拓寬了農戶的收入門路,反過來使農業生產變得比較穩定,也使農戶承受風險的能力變強等。

另一個約束是中國的資源稟賦特征——“人多地少水更少”。這個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農業適合生產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品,但在生產土地密集型產品方面不具有比較優勢。這對中國農業現代化選擇一個什么樣的生產結構具有決定性影響。

因為人多地少,所以,中國農業的戶均經營規模小。從現代化的角度看,小農生產不利于引入現代生產要素,不利于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導致勞動生產率提升緩慢。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中國農業生產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加速上升,中國農業進入高成本階段,農產品競爭力提升面臨新的挑戰。以水稻、玉米、小麥這3種糧食產品的生產為例,2005~2015年,中國這3種糧食產品的畝均生產成本從400元上升到1090元,名義增長約1.73倍,年均增幅為10.54%,其中,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名義上分別年均增長18%和13%。就人工成本而言,中國這3種糧食產品生產的畝均用工量是6個工,工價是80元,合計每畝用工成本為480元;而美國實施機械化大規模生產,雖然平均日工價(849元,按一日工作8小時計)是中國的10倍多,但其每畝的用工量僅0.38個小時,畝均人工成本僅40元。這是導致2004年以后中國從農產品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的重要原因,也說明“適度規模+人工替代”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重要途徑。

二、中國農業領域的重要階段性變化

當然,也要看到,這些年來,中國農業領域出現了許多重要的階段性變化,從積極方面昭示著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可能前景,值得關注。

變化之一,是農業產業發生結構性變革。在農業結構性矛盾的倒逼和消費需求升級的拉動下,中國農業正在經歷一場新的變革。從橫向看,農業結構調整深入推進,其范圍之廣、力度之大、內容之深刻前所未有,使不同地區的農業比較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資源配置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推動著中國農業生產結構和生產力布局朝著更加符合中國資源稟賦的方向發展。從縱向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入推進,不僅拉長了農業產業鏈條,拓寬了農業增長空間,而且為農業注入了新要素、新技術,使農業出現了新業態、新功能。這些變化對于從總體上提升中國農業的效益和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

變化之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涌現。截止到2018年8月底,全國承包耕地流轉率達36%,全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計300多萬家。其中,家庭農場40多萬戶,平均經營規模170畝;農民合作社187萬家,入社農戶1.1億戶;農業龍頭企業12.9萬家,帶動了1.26億農戶;還培養了1500多萬名新型職業農民。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筆者在調研中發現,不僅家庭農場的經濟效益要明顯高于一般農戶,而且圍繞家庭農場還出現了新型商業化服務組織。例如,江蘇省泰州市建立了家庭農場服務聯盟,為家庭農場提供“1+6”服務;又如,四川省蒲江縣建成了服務范圍覆蓋全縣的柑橘、獼猴桃、茶葉基地,有不少民營農業公司為家庭農場和農戶提供全程的技術和經營管理服務,完全采取收費的市場化經營方式。這說明,只要經營主體的經濟效益提高了,就可以推動市場化社會分工的發展,這正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前提。

變化之三,是非農產業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比值明顯縮小。農村改革40年來,中國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與農業勞動生產率比值的變化,明顯地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階段:在1978~2003年這26年間,兩大部門全員勞動生產率的比值先縮小后擴大,總體上維持為6左右,2003年這一比值最高,為6.85;“梯莫爾拐點”出現在2004年,在2004~2016年這13年間,兩者的比值呈持續縮小的態勢,從5.95下降到4.09,差值縮小了31.3%,說明中國已經進入農業勞動生產率加快提升的新階段[結果由筆者推算得到。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79~2017年,歷年,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出版社)。]。究其原因,這主要得益于農業勞動力的持續轉移、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機械化的加快發展。

中國農業發展中的重要變化還不止這些,但是,這些變化已經為人們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許多非常有用的信息。

三、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推進策略

中國要推進實現農業現代化,概括起來,筆者認為,其策略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統籌安排好國內農業的供給結構和生產力布局。這對于從整體上提高中國農業的效益和競爭力很重要。其中的難點是處理好糧食安全與發展高附加值農產品關系。“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不動搖,這是前提,中國不能學日本、韓國,大幅降低食物自給率。同時也要看到,中國更適合走“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農業現代化路線。因此,在新的條件下,應更準確地去理解糧食安全。糧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核心是口糧安全,本質是食物安全。有了這樣一個認識和前提,中國就可以更好地發揮農業比較優勢,安排好國內生產,更主動、更自覺地去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第二,積極穩妥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并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土地流轉和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同時,要堅持宜大則大、宜小則小,不搞“一刀切”。到2035年,中國農業從業人員比重可望下降到15%以下,農戶平均經營規模還可能擴大,但是,總體上看仍然屬于東亞小農類型。在這種情況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突出重點,從中國區域間差異大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地區的產品布局,重點擴大主產區、特別是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主產區的土地規模經營,該大的要讓它大起來。二是主動引導和利用農戶分化的趨勢,建立以農耕者為主體的土地流轉和經營制度,同時把培育核心農戶和職業農民的工作抓緊抓好。三是在發展家庭農場的同時,同步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在專業分工發展的基礎上,專業分工發展了,農戶的微觀效益和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都可以提高。四是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高度重視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在條件成熟時推動自下而上建立更高層次、功能更加完備的農民合作社聯盟。

第三,進一步優化農業技術體系。這涉及兩個選擇問題:一是在農業高質量發展階段,不能說增產技術就不重要了,而應該采取增產技術與節本增收技術并重的方針。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增產技術是農業發展的基礎。農村改革40年來,中國的糧經比例從8∶2調整為6.7∶3.3,糧食播種面積減少了1.1億畝,但產量卻翻了番,靠的就是增產技術。只有增產技術水平提高了,糧食單產增加了,發展高附加值農業才有保障。同時,也要更重視發展節本增收技術,大力開發機械、生物、人工智能、環保等農業新技術,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二是“大技術”與“小技術”要實現結合。考慮到未來中國農戶的經營規模有大有小,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要適應這種狀況。

第四,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持和保護體系。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與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并不矛盾。農業是弱質產業,國家對農業給予支持和保護,更有助于農業進入市場,讓市場機制在農業領域發揮作用。但支持和保護不應妨礙價格機制的作用,不應扭曲價格信號。為此,中國實施了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初步實現了“市場定價、差補分離”,效果是好的。從下一步的措施看,一是要持續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戶經營的邊際效益;二是要實行差別化的、更精準的補貼政策,向農業主產區和規模經營主體傾斜,提高補貼效率;三是要強化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的組合,促進農業信貸、農業保險擴大覆蓋面。

總的來看,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還是要謀求適度規模經營,核心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同時,不能照搬照抄美國等國家的做法,而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走中國自己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經濟》2018年第10期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在线 | 久久96固产视频 |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 在线好屌妞国产精品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色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