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為國家提供了75%糧食的800個大縣中,105個為貧困縣,種糧大縣農民平均收入僅為國家平均水平的80%。眼看著誰種地誰吃虧,一些地區的農民紛紛撂荒,糧食進口壓力增大,中國人吃飯問題再次被提到日程上來。
糧食安全到底是誰的安全?是城里人安全,城里人吃什么已經沒有選擇權。其實,糧食再便宜,農民也會種夠自己吃的,他們滿足了自身的糧食安全就為國家解決了很大的問題。另外,農民種地已經采取了客觀上的“雙軌制”,即自己吃的盡量不施化肥農藥,而賣到市場上的,則各種農藥殘留不斷。從這個簡單的事實來看,要滿足糧食安全乃至食物安全的,是占據50%以上的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比例越大,糧食安全問題就越突出。
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很多場合大家都不愿意提起,這就是現在的人畜爭糧問題。人與動物吃的糧食是用同樣的方法生產的,人吃畜糧,畜吃人糧,都用所謂現代農業的辦法生產,而且動物消耗的糧食已遠超人類吃的糧食,幾乎達到了1:2的格局。動物需要吃那么多的糧食嗎?黃鱔、螃蟹、魚、鱉從來時不吃糧食的,現在吃起了糧食,豬是可以吃一半的粗飼料的,現在吃100%的糧食,牛羊是100%的食草動物,現在人類也要它們吃一半以上的糧食。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由于糧食便宜,動物與人吃同樣方法生產的糧食,城里人與動物一樣吃粗放式農業方式生產的糧食,甚至轉基因糧(在發達國家轉基因糧是標準的飼料)。而農民由于不賺錢,采取雙軌制種地——將安全留給自己,將不安全留給市場。
一方面有關部門宣布我們糧食“十一連增”,我們已經有了6億多噸的糧食產量,另一方面又大量進口糧食。即使不將大豆折算為糧食系數,我們進口的糧食也超過了9000萬噸,且是以廣泛爭議的轉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為主。
怎么破解上述矛盾?各位專家都提出了自己很好的理由,這里特提出我對糧食安全問題的三個對策建議:
上策是將人類吃的糧食與動物吃的糧食分開
對于人吃的糧食采取精耕細作的辦法即生態農業的辦法生產,達到國家要求的有機標準或至少綠色標準,將概念含糊的無公害食品作為動物飼料。提高優質健康無農殘糧食與食品附加值,釋放城市人群的購買力,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全民動員解決“吃得飽、吃得好”問題。如果市場前景看好,農二代、大學生二代等優質勞動力會進入生態農業領域,糧食生產潛力會進一步釋放。作為政策補貼,國家應當將環境保護、糧食增收、健康保障、糧食進口的費用向生態農業傾斜。
中策是在現有的農業格局下進行修修補補
農民不愿種地就適當提高價格,不愿意養豬就補助養豬戶,不愿種菜就補助菜農,而不從根本上解決農民不愿意從事農業的格局,不釋放城市人群的消費潛力,不停止糧食進口;化肥農藥即使零增長,也是在高位運作(當前化肥用量5800萬噸,即使零增長也已經造成環境污染);人與動物吃的糧食在質量上沒有區別,城里人與農民是的蔬菜、肉、蛋、奶、糧食采取雙軌制,農民自己留著吃的食物不能變成有市場競爭力的商品。這樣的辦法雖短暫緩解糧食安全壓力,但長久也不是一個好的計策,只能算中策。
下策是鼓勵種糧大戶連片集中土地
美其名曰提高規模效益,搞美國式的家庭大農場,繼續減少優質勞動力,借助化學化、生物技術化的技術,利用大型機械,實現大規模生產,政府的各項補貼向大農戶傾斜。好處是管理起來容易,缺陷是食物多樣性和糧食單產出現不可扭轉的下降。中國沒有美國那樣多的優質土地,很多地方并不適合上述家庭大農場作業,能夠達到千畝以上規模的農場很少。這樣做,將出現農戶的兼并,將更多的人群送到城市,加大了糧食需求。在這種對策下,糧食進口壓力或越來越大。當然,對于土地廣袤的東北、內蒙古東北、新疆等農墾地區,這個對策也是有效的。不過這樣粗放式農業方式產出的糧食,我們建議用于飼料和工業原料。
建議國家針對上述建議分布設立試驗示范區,以嚴謹的科學數據和事實來說話,以計劃+市場行為帶動糧食安全問題解決,避免政策上“一刀切”現象。其實,糧食問題不是單一的科技問題,而是復雜的社會問題,還是環境問題和健康問題。如果找對了路子,我們的糧食安全問題不但有解,還捎帶解決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霧霾問題、醫患矛盾問題、就業問題、社會和諧問題等等。反之,如果路線錯誤,我們可能面臨嚴重的糧食供應問題乃至社會動蕩。
作者:蔣高明,山東平邑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作者的科學網博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