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文在“2016中國農業發展論壇”上的演講:“十三五中國農業發展
陳錫文:大家早晨好,非常高興再次來參加我們農業大學論壇。應該說農大舉辦的農業發展論壇已經很多年了,那么它對于解讀每年的農村政策,分析當年的農村形勢,引導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應該說發揮了很好的積極的作用。今年是十三五開局的第一年,農業農村發展任務很重。我個人來說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出的,大概非常重要的必須把握住幾個原則性的內容:
第一個就是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樹立和落實新的發展理念,就是我們大家都已經很熟悉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那么怎么把這個理念落實到各行各業,促進農村有更加健康持續的發展?
第二要認真貫徹好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推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我想這對于當前農業農村是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而且農村農業在這方面的改革任務相當重。
第三個就是要貫徹好中央補短板的思想。整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很大成就,其中確實存在很多明顯的短板。比如環境問題是短板、農業農村問題是短板、貧困地區的農村農業更是短板。把握住這幾個方面基本上可以把握住中央今年指導農村農業工作的重點。
今天重點講一下農村供給側改革,其中涉及到的糧食,特別是玉米。因為這個問題我想最近一兩年國際國內社會上還是非常關注的。農業的發展應該說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特別黨的十六大以后,大家知道一講農業都是連續十二年增產,農民連續十二年增收,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大家可能記得我們2003年的時候糧食總產量才8614億斤,到去年增加了3000多億斤。這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與此同時農民的收入也在持續快速增長,到去年增加11422元,增長速度也是非常快。這幾個角度看我們過去十幾年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
現在提出要對它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然這項任務不僅僅農業,各個領域都有,農業作為供給側來講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我想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也必須看到我們農業特別是在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生產方面存在的問題。一個就是供給的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品種結構和市場的需求結構存在比較大的矛盾。像今年兩會時期總書記參加湖南代表團討論的時候曾經指出我們現在的糧食存在著階段性的總量回落,那么這個品種方面結構矛盾我想大家感受比較深,從糧食進口結構,去年我們總產量是12429億斤,我認為它和我們總需求相比還有一定的缺口,大概我們目前糧食的總需求在12800億斤的樣子,因此大概的需求存在400到500億斤的缺口。
去年進口達到多少呢?去年糧食的進口總量接近2500億斤,是2495.4億斤,和缺口相比就多進了2000億斤,為什么?其中很大的是我們自身供求結構存在矛盾,因為進口將近2500億斤矛盾中有1634億斤是大豆,也就是進口糧食中大豆占了65%。所以大豆問題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我們谷物的自給率非常高,占96%以上,大豆的供求結構來看我們去年生產234億斤,進口1634億斤,進口量是國產量的7倍,從這個角度看大豆是一個明顯的缺口。但是能不能補的上,我想農業部門也在積極采取辦法,調動生產積極性,但是由于經濟利益的關系短期內很難補上缺口。我們的大豆產量低,成本高,價格也高,那么很多同志都知道1956年的時候我們國家就制定了一個農業發展綱要,我曾經下鄉去當農民,在黑龍江種地,我們領導天天教育,我們努力生產增加糧食生產,很重要的是提高單產。搞農業的都知道農業發展綱要對糧食的畝產提了要求,就是400斤、500斤、800斤畝產。北方地方黃河以北黑龍江以東地區的糧食單產達到畝產400斤,黃河附近應該達到500斤,過了長江應該達到800斤。我自己記得那時候我下鄉的時候小麥在黑龍江不到300斤,玉米300斤多一點,但是綱要中也有關于大豆的畝產目標,那時候是260斤,已經60年過去了,迄今為止我們大豆畝產全國平均沒有達到250斤,就是綱要奮斗目標60年在大豆上還沒有實現,可見大豆的生產技術等等方面確實存在需要克服解決的問題。
但是我們想努力調動農民積極性,讓他們生產大豆來替代進口大豆,我想相當長時間內做不到。1634億斤大豆,按照我們現在生產水平,如果自己生產,需要6億畝以上的播種量,別的怎么辦?我想在相當長時間內中國需要國際市場的大豆來彌補我們自己的缺口,這個現狀難以改變。既然這樣我們算國內糧食的供求結構就必須考慮,不能考慮我們自己總共在數量,而一定要考慮到我們現在實際上大豆進口量已經達到了這樣的規模,所以在其他的品種上面就需要有適當的調節,尤其目前來看特別是玉米。這是我說的存在的供給側的第一個大問題品種結構。
第二個大問題可能我們主要糧食品種的成本價格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盡管你自己產得出來,但是市場卻被人家奪去。因為國際上的糧食確實與我們國內糧食價格明顯的要優勢,所以才能長期不斷的進口。我們2011年前在有些糧食上還是出口,但是從2011年以后我們全部糧食品種都陷入了進口的局面。是不是不夠呢?夠,為什么要進口?而且進口越來越多?最主要價格缺乏競爭力。這個事情很復雜,從根本上講確實中國人多地少,規模經營非常有限。所以中國資源決定了我們中國農業的基礎競爭力不夠的,這是一個先天不足,當然通過后天努力彌補。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就是我們現在經歷的這十幾年,大家能看到國內的經濟有很多變化,國外的經濟全球經濟也有很多變化,國內經濟具體講到糧食上剛才也講了2003年我們糧食產量只有8614億斤,這是什么水平呢?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
第一,上世紀的歷史最高值在1998年,我們糧食產量達到當時歷史最高水平,10246億斤,接著是持續五年的連續下降,降到2003年8614億斤這是一個比較。第二個比較是從我們當時需求來看,當時這個糧食產量是滿足不了需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采取了非常強有力的甚至超出很多人想象的政策去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大家在2004年中央農村工作報告可以看到,主要是三大政策來調動農民積極性,第一宣布減免農業稅一直到取消農業稅,很多人知道2006年取消了農業稅,這個對調動農民積極性起了極大作用。第二個宣布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這也是從來沒有過,從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擴大到四項補貼,每年給農民有接近1700億。第三項政府就是當時宣布對市場緊缺的主要糧食實行最低收購價,在此之前中國曾經實行過保護價,糧食收購的保護價,當時很多同志還記得,那時候叫三項政策一項改革。那么最低價和剛才講到的保護價相比有什么區別呢?保護價我們講按照保護價敞開收購,你有多少你要有你要賣國家就按照國家保護價收是這樣的政策。所以我剛才講到九八年能創造10246億斤這個記錄。那么2004年開始最低價政策跟它有所不同,不是全部糧食,而是對市場緊缺品種,當時一個是小麥一個是稻米,只對這兩個品種實行。只有當市場價格跌到政府公布最低價的時候才出手按最低價格收購。隨著國有糧食部門收購的糧食越來越多,市場糧食價格就逐步回升,當市場價格回升到高于政府公布的價格的時候,農民的收入就低了。這條政策對解除農民在種糧問題上的后顧之憂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們調查了解到農民感覺到三大政策都好,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對生產來講起最大作用的是最低價政策,有了這個就知道最低限度我種糧能掙多少錢,而且不擔心賣不出去,至少政府會按這個價收。
所以實行這個政策的第一年一年增產糧食760億斤,在我們歷史上也是少見的。當時糧食供求關系解決了。隨后在這個基礎上國家不斷的加強這些政策力度,所以我們才有連續12年增產這樣一個驕人的業績。所以這是講他很好的方面。
但是問題首先這個政策之后大家也逐漸逐漸的生成了一些問題,因為糧食最低價是自政府2008年以后每年不斷提高的,提到成了市場的最高價,當然就只有政府這一個大買主,別的所有的多渠道流通都不存在了,所以這個政策連續12年今年是第13年,任其發展下去的話就會破壞市場經濟,糧食就沒有市場了,很多人評價政策死了。為什么會這樣?政府也不是不明白,其實這是針對當時的情況。很多同志都了解最低價出臺以后連續四年沒有動,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當時我剛才講了2003年糧食減產,2004年面臨糧食短缺的問題,所以政府定的最低價和水平來講低于最低價,農民心里有底了。從這基礎上連續四年基本上沒有大的啟動,不僅沒有啟動價格水平也沒有提高。2008年開始農民有意見,因為市場價格變化,不僅糧食銷售價格變化,更重要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各種要素價格快速上漲,大家都能記起本世紀初最開始十年是我們經濟發展非常快的十年,這一方面是成就,但另一方面帶來的問題:帶來了要素價格快速上漲,對農業來講最主要的是土地和勞動力價格。上世紀的時候,農民都是自己家種自己家的地,所以沒有什么土地租金價格,也沒有什么勞動力,但是新世紀以后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民大量流動進城務工經商,人的流動加快了,因此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所以土地開始流轉。
流轉大戶也需要雇工來幫忙,從這個角度來看,地租和勞動力價格開始進入糧食生產的成本,而且大家都沒想到會漲的如此之快。剛才前面提到,在幾個最主要的糧食主產區都跟我說,在本世紀初的時候一公頃土地流轉價格兩千塊,到了去年在一萬兩千,漲幅非常高。這就帶動了農業成本的上升,所以農民要素成本帶動市場發生變化,就是糧食收購的最低價已經明顯低于市場價,農民覺得對他保護力不夠,所以2008年后政府就開始提升這個價格。以后每年都要提,一直提到2014年。
提價幅度也是相當可觀的,比如小麥2004年最初小麥價格7毛2,提到2014年最低價格已經變成1.18元。粳稻當初7毛5,現在1.55元,所以大家看看稻谷提價會在90%到106%。那么這些年這個價格快速上漲代表著我們農產品價格主要糧食價格有了非常明顯的上漲,問題正好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后全球要素價格和大宗商品價格發生了明顯變化,大家可能一定還記得,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我們熟悉的一個詞到現在大家還在討論:中國政府當時喊出未來幾年增加投入4萬億帶動經濟增長,帶給世界上影響都很大。細想,世界上只要有能力,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都采取了刺激性的政策,所以當時經濟學界的人都明白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就要刺激金融,隨后一定會通貨膨脹,因為投入的錢多了。通脹之后要看經濟能不能復蘇,如果能復蘇高通脹投入繼續增加,如果不能復蘇帶來的結果一定很痛苦。實際情況證明,全球經濟在通脹陷入了通縮,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大宗商品價格全面下跌,能源產品價格下跌,其中也帶來了糧食全球價格的下跌。
很多同志研究這個問題,能看到以美元計的話,2005年和2012年糧食價格大概下跌了35%至40%,其中小麥跌幅1/3左右,大豆價格跌幅40%,玉米價格跌幅接近40%,這就出現了一個很明顯現象:國際市場糧價低,糧食就會大規模進來。分析這個原因很多人說你當初那個政策不對,當初有當初的情況,國內糧食為什么要提價?我想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彌補農民成本,讓他種糧有合理收入這是一個方面。其實還有更大的背景,那就是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糧食也在增產,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太大,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擴大,這對政府決策帶來非常大的壓力。經濟發展如此之好為什么城鄉居民差距還會擴大?大家現在可能還記得,我國歷史上就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大是2009年,那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達到了1:3.33,那是歷史峰值,但是你能看到此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見效,而且一直到現在持續六年持續縮小,去年縮小到1:2.73,應該說也是很了不起的。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就和糧食收購最低價格不斷提升直接相關。
所以在這個政策就從最初價格引導糧食生產走到現在變成了對農民收入支持的政策,和初衷有了很大變化。但是這只是解釋了中國政策演變過程中的關鍵問題:為什么是這樣。國際市場上為什么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想國際市場的糧價除了與金融危機帶來的后果不斷發酵、整個通縮有關系,其實還有一些其他問題。最大的問題我想大家都知道,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們進行匯率改革,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不斷貶值,對糧價影響非常大。很簡單,就是如果大豆價格500美元一噸的話,當然人民幣兌美元1:8的時候美元這噸大豆運到中國4000塊錢,如果1:6的時候到中國就3000塊錢,價格就降低了一千塊錢,匯率變化對我們農產品特別是進出口農產品影響非常大。同2005年相比我們現在美元兌人民幣或者人民幣兌美元我們大概升值了20%,這就意味著到中國的糧食價格僅僅匯率一項就貶值1/4。
全球大宗產品價格暴跌,很多人都了解進入新世紀以后石油價格每桶最高的時候達到147塊/桶,但是從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大家現在看,現在好一點大概30多美元一桶,這個能源價格的暴跌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會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但最大的還是直接影響到大宗產品的海運價格。現在能源價格下跌引起了海運價格暴跌,我們現在從美國墨西哥灣運一噸糧食到中國的廣州,現在運費大概相當于2014年那個時期的1/3。所以幾個因素綜合起來,一個是國內價格上漲,第二國際價格下跌,第三個匯率變化,第四運價變化導致了中國和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差距越來越大。
那么當然消費者、經營者選擇在成本質量上誰都會選擇價格低的,正是由于這個情況就導致國際上進口糧食越來越多。2014年進口糧食首次突破1億噸,2013年進口1.08億噸,去年接近一億兩千五百萬噸,連續幾年糧食進口糧食都在一億噸以上。全球糧食市場貿易量是三億噸多一點加上一億噸的大豆,而我們就大約占了1/4,這才會造成我們現在大量的糧食庫存。于是我們糧食的國產產量和進口數量不斷增長,庫存數量也在增加。矛盾就在這里:第一我們自身糧食供求結構存在品種結構矛盾,第二價格沒有競爭力。于是大家記得去年底的時候有一種觀點在市場上非常流行,因為講話的人很有影響,有些人講:既然中國生產糧食這么不劃算,而且政府還要給予大量補貼何必生產這么多呢?多進口一些不就好了嗎?不就解決問題了嗎?我也理解提這種意見的人有他的壓力和難處,很簡單,我們現在庫存量這也不是太保密的數字,具體我也不清楚,但是超過一萬億斤沒有問題。一萬億斤糧食存在庫里,別的不說光是貸款的利息,保管倉儲的折舊總有7、8分,還要一些費用,所以這么多糧食放在庫里你想給財政方面帶來的壓力很大的。從這個角度來講自己少產一點減輕財政壓力。
第二個外貿產業有很大壓力,大家都看到我們外貿增長不太好,和過去相比下降了,但這個過程也有一個具體原因。外貿下降是貨物量下降還是幣值下降。我們去年進口糧食與前年相比增加兩千多萬噸,增長率24.2%,但是糧食進口的全部貨值反而比前年下降了3.4%,你從貨物量來講增長但是從貿易額來講是下降的,所以外貿部門希望多進口一點也可以理解。
這一種觀點提出來之后當然社會上爭議很大,全部問題癥結在那里?我自己覺得應該說我們現在面臨糧食問題最突出的是糧食的安全問題正在向產業安全正在向農民的生存安全轉化。從吃飯吃飽看來,我們的經濟實力沒什么問題,但是如果你更多進口國際上農產品和糧食對我們自己農業產業構成很大挑戰。如果農業產業受到挑戰和壓力那么直接受到威脅的當然就是農民。所以某種程度考慮多進口還是少進口,相當重要的不是一個經濟賬,相當重要的是要不要保護中國農價安全,要不要保護中國農民生計安全。那么在采取措施之后我們也討論也交流,可是其中有一個最核心的問題必須考慮,因為中國是WTO成員,我們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當然承諾包括農業在內對國際開放市場,包括糧食,但是中國是農業大國,所以開放過程中我們也要給予適當保護,我們農產品市場、糧食市場開放是有限度的。
經過非常艱難的談判,我們對糧食市場的開放限制在哪里?大家都知道,我們實行了對糧食中三個最重要的品種小麥、稻谷、玉米實行了配額。我們承諾的關稅配額小麥是最高的963.6萬噸,大米是532萬畝,玉米720萬畝,我們承諾進口數量沒有超過我最高限額的時候我們對進口糧食實行低關稅,1%,幾乎可以忽略不記。我們現在的糧食比國際價格高在哪?高的是這塊,我允許你低關稅進入。
如果進口量超過了配額還繼續進口,在關稅配額以上我們要征收65%的關稅,可以想像我們現在國內糧食價格還沒有超過國際市場價格的65%,玉米在去年的6、7月份超過過65%,兩個月之后落下來了。從這個意義上你說你想取消配額制,你想進口糧食,這件事情有沒有人敢做?我想沒有人。本世紀初的時候韓國政府同意進口美國牛肉,帶來的后果就是總理下臺。我想我們在實行關稅配額制度,而這個是WTO所允許的,我們在合理合法范圍內對我們糧食生產實行保護價沒有錯。
現在面臨的更大挑戰是我們比國際市場價格高了。上個世紀的時候我的情況是外部糧食很難進得來,我們需要的時候它才會進來。現在我們國內價格已經高于國際市場,好在關稅配額制度保護,更多的進不來,因為更多要更受65%的關稅進不來。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想我們要堅決鎖住第二道防線不能使我們糧食生產成本繼續上升,價格繼續上漲。如果65%的防線也失守了,可能就沒有辦法抵制了,這是我們當前農業生產方面進行各種改革和調整必須實現的一個目標,也應該能夠實現。
但是玉米的情況就比這個復雜多了,因為什么呢?隨著科技的發展,玉米突然發現有越來越多的替代品,這些替代品比如說大麥、高粱、玉米酒糟、苜蓿,這類東西它在生產玉米淀粉或者生產以玉米為主的飼料產品的時候都可以替代玉米。但是這個現象主要是科技發展之后,新的配方、新的調整使得這部分糧食成為玉米替代品。入世的時候沒有人想到這件事,于是對這幾個品種沒有實行關稅配額制度,所以國際上出現什么情況?既然玉米有關稅配額保護,我可以進口別的這些替代品。而我們現在進口玉米的配額實際量是達不到的:玉米既然有配額管著,我就進口不受配額管理的東西,這就是剛才講到的。
大麥我們在歷史上也有進口,主要用來生產啤酒,去年進口大麥超過一千萬噸,更多的是用來作為玉米替代品。高粱過去幾乎不進口,高粱主要在白酒釀造業上有用,但是白酒釀造對高粱非常嚴格,都是當地產品,所以從來不進口產品,但是現在進口也超過一千萬噸。DDGS在上世紀幾乎不知道,但是后來發現它對玉米酒精淀粉轉化成蛋白質,所以玉米酒糟中蛋白質含量非常高,非常適合作為植物蛋白的飼料添加,因此進口量去年超過600萬噸。苜蓿可以做酒精,人不能吃,但是進口以后可以對加工企業提供比較廉價的原材料,去年進口的苜蓿和苜蓿粉超過六百萬噸。僅僅這四個東西我們去年進口就是三千八百多萬噸,這一塊很明顯的就替代了國內玉米的需求。再加上去年我們進口了473萬噸玉米,合在一起去年進口的玉米加上玉米替代品總量是880萬噸。
為什么不管它?不受關稅限制,而且當初也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大量進口,所以關稅非常低。大麥關稅3%,高粱2%,DDGS 5%,木薯我們從東南亞進口,中國和東南亞有自由貿易協定,這幾個品種進來價格這么低,關稅又不受限制,如此發展下去國內玉米市場不就逐漸被它侵蝕掉了。所以針對這樣一種情況,在三大品種中必須首先對玉米價格購銷制度實行大力度改革。
當然并不是說稻谷和小麥就沒有這個問題,其實稻谷小麥成本偏高都是存在的,但是好在稻米和小麥都有嚴格的關稅配額制度,而且沒有替代。正是因為這樣玉米這個問題暴露出來了,因為它面臨了很多沒有關稅配額低關稅進口的替代品,所以中央反復研究決定,去年就已經定了,今年要在玉米的價格形成制度貼合購銷制度邁出關鍵性的改革。
其實對于已經形成的這些政策,我們已經獲得了很大的好處,糧食產量、農民收入上來了,但是日漸也出現很多矛盾,2013年十八大之后中央也開始研究,2013年底研究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出臺,2014年對新疆的棉花,對東北、內蒙古的大豆實現目標價格改革,之前實行的也是臨時收購價格,玉米臨時收購價格2007年實行,當初每斤價格7毛錢,2014年已經提到到1.12元,提了60%。大豆當初價格是1.85,到了去年價格已經提到了2.4元,大概提價30%。正是由于價格提升面臨的問題,對于玉米價格的改革2004年推出了棉花和東北大豆臨時收購制度改革,2005年先推出長江油菜籽完全由市場定價,長江流域油菜籽價格大概下降了30%到35%,這個價格基本接近國際價格。那么到了去年9月,國家又推出玉米臨儲價格調整,1.12元調到1元。1.12元主要玉米臨儲價格按地區有區別的,國家國家定的遼寧1.13,吉林1.12,黑龍江是1.11,內蒙古1.11。那么統一調整為1元,對農民來說平均每斤玉米講價0.12元,對農民影響是非常大的。東北地區收購玉米正常情況下按國家統計局是200個億元,這就是直接農民收入減了200億。到黑龍江到吉林都有人跟我說,每個農民平均減收600多塊錢。黑龍江、吉林這樣的產量達省其實已經這6、7年時間農民的收入是高于全國農民平均收入的,但去年已經低于全國平均。
但是你降到1塊錢一斤還是不行,為什么呢?進口價格比這個更低,國際貿易都知道,現在國際玉米到岸一千五百多塊錢,甚至有時候到不了這個價。意味著進口到岸的價格是七毛多,我們每斤一塊錢,每斤高兩毛,所以去年的改革應該說只是一個前奏,做了一個鋪墊,意味著今年一定要有更大的變動。按照中央今年一號文件,方案非常清楚,有這么三大原則:價格優勢,根據供求決定市場價,這就取消了對玉米再實行臨時收儲價。那么第二就是要對農民的收入進行適當補貼。第三就是通過這個政策引導農民調整結構。這個原則在今年3月28日已經向全國都講了,具體的方案還在研究之中。比如很現實的,到底打算給農民多少補貼,還有一條剛才講的三大原則里的除了給農民補貼之外還得讓農民有個底,低到什么價的時候政府還要出手,不能讓他無限制低下去。兜底價什么水平?補貼能補貼多少?這些都在研究中。
要想實現這個目標我想非常重要要做到三個方面,實現我們的預期,第一個方面就是你要讓市場競爭價當然就得有市場,因為現在幾乎所有玉米是中儲糧的,要讓它形成市場價就得有市場,有市場主體,才能進入市場,才能逐步形成市場價。有些人說這有什么困難嗎?其實矛盾很大。因為2014年一號文件提出在最低價的時候要完全放開,形成多主體多渠道流通,因為價格是市場定的,政府制定的最低價是起一個讓農民吃定心丸的作用。但是隨著價格不斷提高,高于市場價,高到市場只有政府部門收,于是其他的資本就退出了,所以現在的市場可以說是一個在糧食主產區特別在東北玉米產區,市場主體只有一個,就是國有糧食收儲,其他都退出了,你再讓他進去實際上矛盾是很大的。
我前些日子到吉林和企業家談,他們就說,一朝被蛇咬多少年都怕井繩,而且最要命的是什么問題?企業家更擔心我按照市場價收進來了,突然你倉庫門一開放水了,沖出來我要賠的。所以這些問題我們政策都要按市場指導,透明公開才能進行。
第二個最復雜的問題就是我們的糧食收購需要大量資金,國有糧儲資金是有保障的,沒有問題。但是其他的主體在銀行基本拿不到資金,我前不久在吉林調查他們說去年為了形成多渠道收購的局面,吉林省政府花了很大力氣篩選省里面認為具備糧食收購資質的企業,名單提供給了銀行,在四千家企業中銀行經過反復篩選只確定了169家,那四千家怎么辦?而且還有附帶條件,這169不能自己收自己的,只能貸收,不能自己只收不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中儲糧之所以和農發行說我收你貸,是因為中儲量和農發行貸款辦法是統貸統還。所以在這個體制下金融部門進入糧食市場負擔很輕,因為有別人兜底。但是弄出這么多主體,新的主體資質到底怎么樣,貸款之后會不會有壞賬,這些問題確實值得考慮。無論如何要是主體企業進不了市場,那么我們價格由市場形成這個相法一定會落空。所以這個角度講,解決好糧食收購資金的問題,銀行和企業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實際上是關系到改革能否成功的一個至關緊要的問題。
第二個要實現的目標就是必須要讓我們玉米加工企業飼料加工企業更多使用國產原料,使用自己的原料。必須逼退大規模進口的局面。只有做到這樣我們的玉米才有市場,那么你要做到在價格上必須和國際市場接軌。所以我到吉林調查,包括農民你說到底今年給我們什么價,價格不是市場定嗎?市場到底會形成什么價?我說你看進口價,如果我們市場價格比進口價高出一大塊大概沒人買我們玉米。所以我們必須把價格降下去。我國際上不能說不讓你進,我有關稅配額是一塊,但是不能采取行政措施封鎖人家不讓進口。我記得今年年初研究中心論壇我講了一句話,要頂住進口玉米。結果我們副主任韓俊到美國人家就直接問你們陳錫文說頂住進口是什么意思?我說很簡單,價格跟你打平,我沒有說不讓你進,所以你只能采取這個辦法,這也就意味這我們玉米為什么必須先改,而且改確實有傷筋動骨,否則人家用進口的你什么用都沒有。而且這場改革難度大在哪里?難度大在我們的庫里還有很多玉米,現在我們庫里玉米超過一年產量,但是新的產量又產生了。你處理庫存了,新玉米上來誰要?所以要把握好這兩個節奏。第一個今年玉米產量能不能降下來,第二卸庫的節奏有個好的把握。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企業都用國產玉米。
所以今年調查中很多玉米加工企業的老總問我,到底我現在多買點陳糧好還是等新糧上市好?這個問題其實取決于政府。所以我想政府決策過程應該更多向市場公開。
第三個對種糧的農民受到的損失進行合理補貼,同時要求他們調整農業生產。農民很關心到底補我多少,怎么補法?現在最終方案還沒出來不好說。但是這個補貼我在調研中跟農民座談講清楚,他們也理解。去年把價格從1.12降到1塊錢農民吃虧了,但這虧必須吃,因為國家吃的虧比你還大。你吃1.12的虧,國家每斤吃0.25的虧,比國際市場貴,他們表示理解。今年補多少?我說今年補完了加上賣的肯定低于一塊錢。所以將來的補貼是在市場形成價格之上給農民補貼,我想這個補貼肯定不會比1塊錢要高,一定比一塊錢低,那才能起到調節結構。所以農民說低一點也可以,但是不能低太多,當然具體方案在一號文件里講的三句話要考慮:保障農民的生存,充分考慮財政接受能力,保障玉米產業鏈的健康發展。這三句話綜合平均下來我想大家一定理解的,市價降下去了政府給農民補貼不會比去年價格更高,同時還要消除農民一個誤解,你給我的補貼是由于玉米市價下降以后你給我的補,加在一起雖然價格加上補貼比去年的臨儲價低,我還可以繼續種玉米,如果大家這樣想玉米的價格降不下去了。所以一定對主產區的農民補貼,我給你的補貼是玉米價差的補貼,但是對于非主產區的農民來說,你再種玉米不能給你,你不種玉米我才能給你,如果不把這個事扳過來,這個產能也下不去,為什么有這樣一個判斷?我們到底有多少地區不適宜種玉米?進入新世紀以后,這15年過去,我們糧食播種面積擴大很大,大家知道有過一個數據,比如剛才講到2003年糧食總播種面積14.9億畝,降到建國以來最低水平,糧產量增長其中也有貢獻就是播種面積下降,現在播種面積已經超過17億,比那時候增加了2億2千萬畝的播種面積,主要用在哪?玉米用了兩億,而且玉米的產量這十幾年來翻了很多倍,所以調研的時候很多地方干部農民說你不讓我種玉米讓我種什么?我說你之前那地種什么的?他說想不起來了,因為種玉米已經有十幾年了。
前兩天看到一個材料,黑龍江江邊一個縣,那個材料上看了非常吃驚,2010年的時候本縣玉米生產占主體結構。我當年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一師,我們駐地就是黑河地區,也就是說從黑龍江低溫帶以上,所以我在那種糧食主要就是小麥和大豆,很少種玉米,農民自己家有一點或者磨一點他們叫玉米杈子熬點粥,因為那個地方的玉米質量不好,生長期很短。我下鄉第一個到的地方是兵團,五大糧食農場,每年國慶前下去,5月18號才開始,這么一個氣侯你非要種玉米,行家就叫兩張皮一個芯,水分一蒸發以后里面沒有東西,這種玉米也大量種,種了也得收啊?所以得想辦法讓這些地區的玉米退出去,只有實現這幾個目標我們才能做到糧食玉米方面的機制改革。
不僅是玉米,很多人說你稻谷怎么辦、小麥怎么辦?剛才講了有關稅配額的保護受到的壓力沒有玉米大,但是不能說不改。如果玉米價格由市場決定了,小麥稻谷的價格繼續按照政府價格低的話,那農民就多種小麥多種稻谷,從這個角度去講我想玉米改革實質性推進之后其實對于小麥和稻谷的價格形成機制必須及時跟進,否則就會出現主要農作物之間比價紊亂。這些問題一定要通盤考慮。所以我想對農民也好,對地方政府部門也好都要考慮一點明年的稻谷和小麥是不是還按最低價考慮,可能還要認真掂量。
一號文件提出繼續和完善小麥和稻谷的最低收購價格,完善是什么意思?更多的是依靠市場,所以從這個角度去講,農村改革發展的任務相當繁重,今年作為十三五開局第一年要做的事情很多,我想今年我們農業系統來講玉米的改革能不能如期實現目標就意味這整個十三五能不能有一個健康順利的發展。
就介紹這些情況,謝謝大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