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三農”問題出現的新動向,制約著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是兩級分化嚴重,我國還有7017萬現行標準線以下的貧困人口在農村。二是農民增產不增收,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價格低迷,部分省份玉米只有0.85元/斤。多地暴露出農產品滯銷問題,涉及主糧、蔬菜、瓜果、牛羊肉、奶類多種農產品。為國家貢獻了70%以上糧食的800個種糧大縣中,有110多為貧困縣,誰種地誰吃虧。三是農村優質勞動力嚴重不足,多為婦女和老人種地,農業后繼無人;四是采取非常粗暴的辦法經營農業,大量化肥、農藥、除草劑、地膜使用,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也污染了食物鏈;五是大量進口國外廉價食物,造成國內農產品積壓。
中國農民不僅與國內資本競爭,還要與國際資本,甚至與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發達國家的農民拼價格,這讓人多地少的我國農民更加吃虧。我國的優勢在于農業歷史悠久,有著大量懂農業的一線農民,在于食物多樣性豐富。發達國家由于缺乏勞動力,加上土地廣袤,才發展那些少用人工的“懶人農業”。我國能夠集約化的成片優質土地少,這樣的基本國情就決定了必須走與發達國家不同的道路,揚長避短,變被動挨打為主動出擊。
由于經濟形勢原因,中國經濟出現的整體下滑趨勢短時期內不可避免,農民工可能大量返鄉。如果我們抓住了這個機遇,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就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還可破解農村貧困,改善鄉村環境,提升國民健康水平。
高效生態農業,是在盡量少使用或基本不使用化學投入物的前提下,保證作物產量基本持平甚至高產。生態農產品質高價優,能撬動城市中高端消費市場,農民付出比在城市打工同樣多的勞動,就可在家門口獲得比在城市打工更多的經濟回報。高效生態農業涉及種植、養殖、加工、銷售、旅游與養老多項涉農產業,附帶解決農村環境保護問題,并在食物源頭少制造病人。
由于現行的農業模式不掙錢,農民就不好好伺候土地,傳統的精耕細作方式被無情拋棄,轉而依賴化肥、農藥、農膜、除草劑,造成地力嚴重下降、土壤板結、酸化、有機質下降、重金屬污染、耕地污染等。其實,人是第一寶貴的資源,農業更離不開人的辛勤勞動。我國貧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區,恰好是生態環境質量較高的地區,那里遠離工業污染源,適合發展優質農產品。
目前糧食安全問題,只是政府單方面關心,城市市民并不操心,市民對優質農產品購買力并沒有釋放出來。因為源頭沒有污染,沒有農藥、除草劑、激素、抗生素、重金屬殘留,優質安全食品是有很強市場競爭力的。利用互聯網+,生態農業搞的是某種程度上的“計劃經濟”,能銷售多少就種多少,不用擔心農產品滯銷問題。且只有農民兜里有錢了,過剩的工業品才能夠賣出去。
健康是所有財富中最重要的財富,健康產業可能是繼房地產之后的新型朝陽產業。藥食同源,只有食物健康,人體才能健康,人類才能夠繁衍下去。有機或綠色食品營養均勻,元素平衡,對于一些特殊人群如病人、孕婦、兒童、老人等,有十分重要的呵護作用。
長期以來,有人擔心生態農業會造成產量下降,這完全是個誤區。如果農民愿意在土地上投入優質的勞動力,耕地質量恢復,加上補充有機肥、禁止秸稈焚燒、利用豆科與禾本科作物輪作間作套種、增加微生物菌肥等措施,糧食產量不僅不會減產還會增加。
為了驗證上述思路,2006年6月筆者帶來自己的研究團隊,在山東省平邑縣蔣家莊,和農民一道創立了弘毅生態農場。我們的研究思路是:不用化肥、農藥、農膜、除草劑、添加劑、轉基因,還要達到高產、高效、低碳、環保。
完全不用農藥,利用物理+生物的辦法,我們把害蟲控制住了,害蟲數量減少了90%以上;利用大型反芻動物消化秸稈,成功解決了周邊三個村的秸稈焚燒難題; 用有機堆肥還田,將低產田培育成了高產穩產的噸糧田;土壤有機質提高了5倍多;不用除草劑,雜草確實難控制,需要耗費人工,這恰好是農民的優勢。農民同樣的勞動如果獲得更高的回報,他們是不在乎那點力氣的,雜草連兒童都能控制。
有三個人的故事可以說明弘毅生態農業實踐的影響。第一個是蔣家莊村民蔣慶黎,他是村里的種糧大戶,村里約五分之一的耕地被他承包了。原來辛苦一年兩口子凈掙不到5萬元,如今跟我們做有機農業,每年有10-20萬元的進項;第二個是一個叫蔣廣元的村民,原來用化學的辦法經營果園,每年朝果樹上噴灑20多遍農藥。停止農藥、化肥、農膜、除草劑后,看到蜜蜂授粉座果率遠比人工的高,高興地合不上嘴,逢人就夸生態農業好。遺憾的是,我們接手他的果園太晚了,他被自己噴灑的農藥奪取了生命,患癌癥去世時不到60歲;第三個是我的研究生,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的烏云其木格,她學的知識由于實用,被一家有機農業外企聘用,月薪2萬元,說明生態農業是能夠帶動年輕人就業的。
由此可見,發展生態農業,將食物實現有機標準或至少綠色標準,釋放城里人的購買力,這就倒逼農業產業升級;讓優質勞動力進入生態農業領域,糧食生產的潛力還會進一步釋放;產量還會提高,但并不會造成產品過剩,減少環境污染。建議國家將糧食增收、生態環境保護、土地復墾、健康保障、糧食進口的費用向生態農業傾斜,用生態的辦法解決吃飯問題,重振中國經濟。
上面提到的蔣慶黎是村里的種糧大戶,是40歲以后能夠在村里堅守的少數壯年勞動力之一,他種植的土地一度達到100畝左右。多年來他一直沿用小麥-玉米輪作辦法,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生產普通糧食,按照市場價銷售,平均每斤1元左右。傳統農業模式效益低,勞作辛苦不說,兩口子忙碌一年后的凈收入只有5萬元左右,尚不如一個農民進城打工的收入高。
自2013年起,蔣慶黎就與弘毅農場全面合作,嚴格不用化肥、農藥、除草劑、地膜、人工合成激素、轉基因(六不用),轉而采用筆者研究小組十幾項替代技術,合作三年后取得了較大的經濟回報。
目前蔣慶黎與農場合作,種植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小米,都是符合歐盟標準的有機食品,產品多次送檢幾乎都是“零農殘”。因為產量不低,加上價位高,他實現了1 畝效益等于3-5畝的直接效益。以花生為例,2015年他的有機花生產量畝產807斤,農場免費提供土地和有機肥,再支付他每斤皮果6元,他和自己的家人只多付出一些人工(人工鋤草三遍),毛收入近5000元/畝。小麥和小米的效益同樣高于農民的普通農田收入。
弘毅生態農業模式實現了在沒有化學物質投入前提下,農民第一步收入翻倍或再翻倍。農民將市場的壓力轉移到弘毅生態農場這里。欣喜的是,由于農場產品過硬,口感好,沒有農藥殘留,獲得了京、津、滬、穗、深等大城市消費者的青睞,農場銷售照樣有較好的利潤。這樣,城里人在花錢保障自己身體健康的同時,有力支援了生態農業和農村環境保護,帶動了農民致富,是真正意義上的“先富帶后富”。
而蔣慶黎有了富裕的鈔票以后,也和城里人那樣購買轎車,而且是質量不錯的北京現代,市值12萬元。農民的行動促進了工業品的銷售,且有了車以后,每年購買保險、加油、保養、維修、交養路費等等,又支援了國家建設。與農場合作以來,蔣慶黎幾乎還清了所有的外債,購買了一臺70馬力的拖拉機,新流轉了10畝土地,今年又購買了一輛以前只有城里人才開得起的轎車。
在村民中,蔣慶黎是比較有眼光的。2006年我們開展弘毅生態農業模式實驗時,遇到的阻力是非常大的,租地就面臨很大的困難,好多土地已經出租出去了,需要從他和幾戶農民手里轉租才能開展實驗,當時的農民是看不到市場前景的。蔣慶禮是冒著一定的風險與我們合作的。他想不到的是,十年以后的今天,他第一個嘗到了高效生態農業的甜頭。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農村經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