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各經濟體發展中,隨工業化、城鎮化的進展,農業作為產業又面臨相對弱勢的問題與矛盾,需要得到必要的統籌規劃與政策支持。
中國改革開放后,農村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又在繼續發展中面臨與農村、農業、農民(“三農”)有關的一系列挑戰,需在彌合“二元經濟”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推進城鄉一體化、農業產業化、使農民致富、融入小康和未來幾十年間使幾億農民有序地實現市民化。農業產業化需納入總體、全局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從農業發展看,不同區域、不同農業企業,都需有合理的具體設計方案。但顯然都需要得到投融資的有力支持和實現相關機制創新。結合中國基本情況,我以為至少有如下三方面的著眼點:
農業的投融資需以市場化、專業化、對象化為取向,并納入全球化潮流
1. 市場化:政府的農業投融資要遵循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尊重市場資源配置機制總體而言的決定性作用;農業企業投融資要充分運用市場主體自主權,在競爭與合作中爭取做好做大做強。
2. 專業化:各項農業投融資要以高標準專業化為取向提高績效。
3.對象化:各項農業投融資要有效針對投資項目的特點、切合種植、養殖的客觀情況,形成盡可能高水平的供給管理方案。可行性研究、金融工程式定制,都應抓好落實、優化適合特定對象的供給,這正是對應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供給體系質量效率提高”的新理念,是處理好結構問題的客觀要求。
4. 全球化:這既有經驗的交流、分享,也有各國政界、商界的相關合作。
農業的投融資需匹配合理、可持續的政策支持
農業領域也存在“市場失靈”,并且往往比工業、服務業更明顯,公共政策支持要對其作相應的彌補和矯正。如農產品領域的巨災保險配套機制、農副產出“大小年”信息服務及投融資風險防范、對基本、大宗農產品實施的“本準”政策機制、對于農戶規模化經營的引導扶助、對于農村金融的特定支持(包括必要的財政為后盾的貼息與政策性信用擔保),以及對于食品安全、種業發展、污染防范與治理、涉農小微企業發展、農業一條龍服務體系、生態農場、林下經濟、設施農業、農業科技開發與成果產業化應用等的各項政策的合理設計與動態優化,等等。這些政策的設計和實行十分需要相關各部門的協調配合。一個新的政策命題是:中國還需探討休耕輪作制度與政策的合理化。
農業及相關事項投融資的機制創新
在問題導向下,應當積極考慮:
1. 各部門各種涉農資金的優化整合、組合、協調運用。
2. 財政主導的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產業基金的乘數放大效應的充分發揮(政策性資金,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信貸式放大)。
3. 對農業企業投資的鼓勵,與資本市場、技術市場的對接(股市、債市和知識產權市場)。
4. 循環經濟模式創新與PPP的開拓:如“豬—沼—肥—果—農家樂”鏈條上的循環經濟發展及其規模化運營中企業、政府合作的案例。
5. 未來“命運共同體”式發展中的國際合作與新技術革命:如一帶一路上的生態農業園區、農產品與相關產品加工基地、物流中心及其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創新升級的市場營銷。
作者簡介:現任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財政學會顧問,中國財政學會PPP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賈康學術平臺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