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陳錫文: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和宏觀政策調整

[ 作者:陳錫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8-12 錄入:吳玲香 ]

非常高興參加這次論壇和洽談會。這次會議能夠開得這么隆重,能夠有這么大的規模,超出了預料,也表明大家對當前整個糧食生產和供銷形勢的關注。

這次會議也凸顯了我們吉林省委、省政府對于加強糧食改革和推動糧食收儲制度改革重視。

糧食問題大家都是行家,我雖然做了一些研究,但是很多的具體的問題還算是門外人。應該說,糧食的生產形勢出現了一個從來沒有過的好形勢,連續12年好形勢。我想大家都知道,2003年的時候,全國的糧食總產量有8640億,到去年提高了12429億,12年期間,糧食總產量提高了3855億,平均每年都有提高300多億。這在中外市場都罕見,農民收入也不斷提高,從2003年的2662億,提高到去年的全國統計是11422元,糧食的增產,農民持續增收,應當說去年12年非常好。

但是,事情都是有兩面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積累,再加上形勢變化,到了2014年年底爆發,主要是我們有兩個糧食價格比市場高出不少,大體是高出30%到50%,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需要分析。

大家知道,從2008年從美國的金融危機開始,全球的金融危機,可以說是,世界各國政府只要能夠做得到,都努力增加投入,自主運行能力,其實全球幾乎沒有一家不在采取這樣挽救經濟的政策,在2009年開始,世界各國都采取了刺激性的財政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對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投入的時候,我們也都知道,大量貨幣投入,一定會反彈出來,在兩到三年之后出現了通貨膨脹,于是就會拉動產品價格上漲,糧食的價格是在2012年達到了最高峰。

但是,經濟挽救回來了,全球的經濟從通脹轉到通縮,在通貨緊縮的前提下大家看到,從2012年開始,全球的大宗商品都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所以,中國的糧食的價格和世界糧食的變革有國際的一些原因,當然也有國內的一些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個是我們的國內生產成本在上升。這就要附加值上升,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經濟快速增長,資金的價格、土地的價格,勞動成本的價格都在快速上漲,這個情況下一定會反映農業。使我們的成本節節攀升,要想讓農民有合理的價格,必須有相應的上漲。

第二,全球的經濟不景氣,需求疲軟,使玉米價格2013-2015年下幅下降。全球的價格,過去三年大約下跌了30-45%,也就是說,如果全球的糧食不下跌,我們的現在的糧食價格和市場價格差不太多。從這個意義上講,受糧食價格的之苦,受煎熬的農民,不光是中國,全球的農民都在受農產品(行情12.27 -0.65%,買入)價格的影響。

第三個原因就是中國實力不斷增強,人民幣匯率在增多,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在整體下降。由于人民幣的堅挺,美元兌人民幣在下降。這個降價按照人民幣兌美元,要比十年前降價20%。

第四,全球經濟不景氣造成能源價格下降。很多人知道,在2003年,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之后,原油價格接近150美元,現在恢復了不少了,和過去相比跌帶了三分之二,能源價格的下降對農業有沒有影響。一個是我們是用石油比較多的國家。二個由于前幾年能源價格高起,導致很多的地方把大量的農產品收入轉化為能源。第三,就是能源價格導致海運價格下跌,過去從美國地區運過來的糧食運到廣州是很高的,現在是跌了。

前一段出現的國內外的糧價巨大的差價多種原因引起的,不僅僅是農業,農業有一定的問題,糧食生產成本不斷增加,但是很多的問題更宏觀的經濟是在其他各領域的經濟形勢的變化。但是,不管怎么說,分析有多少原因,總而言之,糧食價格正在全球發生變化。

今年3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湖南省代表審議的時候講,過去農產品總量轉到現在的結構矛盾,我想這一塊,從我們當前的情況來看,最突出的問題是玉米的供給多了,大豆的供給明顯增多,這是我們體會到的。去年糧食產品12490億斤,和我們總需求相比,我們過去的需求大概在12800萬到12900億斤,總量來看我們是供不應求。從去年來看,我們有400-500的需求量。問題是,只有4、5百億斤的缺口,去年糧食接近2500億,離我們缺口多進了2000多億斤。去年的進口糧食,將近有2500億,有1600億斤是大豆,大豆多了,就影響我們自己的糧食。

從這個角度來看,非常重要的就是看出了我們目前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供求的品種結構優非常大的變化,下一步我們要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解決。

首先,大家知道,農業政策從十六大以后,對調動農民積極性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一是取消了農業稅的稅收,二是對糧食生產直接補貼,一年是2700億,對于降低農民生產成本有一定左右,并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三是對糧食市場上,對緊缺產品的生產,避免了他們的后顧之憂。這些政策,特別是是價格和結構有關的政策,這些政策實行了十幾年,從過去的利利大于弊,其中最突出的是04年是兩個品種一個是小麥一個是水稻。04年小麥的價格是0.72元,現在是1元多。最開始出臺的水稻的價格,粳稻當時是每斤7毛2,幾年過去了,現在是1.33元,中稻等等也都上漲了。

玉米沒有上漲,但是07年考慮到各方面的利益,07年的玉米是7毛錢,但是到前年的時候就已經到到了1.02元。從過去來看,實際上一些實行政府最低收購價格,在過去的七八年,實際上定價機制不是由市場實行的,而是政府來實行定價的。

第二,政府實行定價后,年年補貼,于是我們的價格不斷地商上漲,而且又沒有考慮到國際市場,由此形成了這樣的局面。在十八大以后,我們知道2003年研究了改革的問題,到2004年新疆棉花和東北地區的大豆都在2014年做了變化,2015年的對長江流域的油菜籽做了改變。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各個方面大家認為對于玉米的價格必須實行定價。所以,玉米的收儲制度的改革,起碼是大家可以看到,一是關于玉米的定價的改革,二是涉及到玉米農民的補貼辦法,第三是糧食玉米收儲制度的改革。

剛才講到我們在2007年出臺的7毛錢一斤的玉米的價格,那時候基本是按照市場價格定的,但是隨后逐漸脫離的市場,主要是考慮到保障農民的利益,因此,玉米的價格從7毛錢漲到1.2元。漲到沒有辦法從市場價出發,所以,這個時候講到了恢復糧食價格的市場定價的作用,這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來吉林調查,到農民家庭了解,今年2016年玉米上市后到底是什么價格?這幾年我感覺到,優于我們實際的政府定價。由于是政府定價,使農民知道價格,所以,農民種玉米,因為年年漲。但是,凡是通過市場定價,都不可能知道的清楚,到今年年底玉米到底什么價,我想現在沒有人能想到,但是可以判斷。有參考的數據,一個是根據市場的價格,二是根據佳加工。一個是現在需要廣大農民加大力度,市場條件下怎么定價的,不是依靠政府定價的,這是當前面臨的思想觀念非常重要的一點。還有就是要改變對農民的補貼辦法。

過去的玉米的價格,之所以能從7毛錢漲到1.2元,就是把對農民的補貼放到價格里,這樣農民種玉米可以由很好地收益,通過不斷地提高價格對農民補貼,這也帶來了農民的增收,但是副作用就是剛才講的,由于市場價格不斷提高,提高到市場最高價格,除了政府補貼,不符合市場的定價。所以,現在提出來要把補貼從價格中分離出來,對農民農業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說我們在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承諾,中國對于農業的補貼,生產成本可以占到生產價格的一定比例。應該說,我們現在補貼的數據超過了規定的數字,超過了8.5%。所以,簡單的通過價格補貼的辦法,這就需要轉補貼,我們應該專項WTO規則。比如說現在提出來的,我們要根據WTO的規則,完善我們的市場定價,讓農民在市場價格下跌的情況下少受一點損失。

第三,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從2013年倒回去,文件最大的一條就是強調全面放開壟斷的市場,對市場緊缺的產品進行收購。所以,這個一個是相對穩定糧食市場。現在來看,情況有非常大的變化。你要想實行市場定價,你就必須有市場行為。前幾年大家講都是政策上能不能有改變,要形成市場。我們怎么進入市場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已經形成了格局,在糧食收儲上就是中儲糧收。所以,當前要激活市場體系。

對政府第一大問題,就是我們這么大的玉米儲量。還有就是一個改革,對于中儲糧以外的有資質的有益元的資本市場要形成,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不行。所以,我想我們要把收儲制度改革看成是一個中國的糧食生產供銷方面,恢復市場作用的政策。所以,對農民知道我們要知道,對我們的體制進行改革,同時保證正運行的各方面加大力度,完善政策出臺。

就事論事講,玉米的改革,大家都已經感覺到,不改不行了,實際上去年,我也知道,一斤糧食在東北地區,一斤玉米降價0.12元,種的時候不知道,收的時候降,去年多少錢,東三省大概是200億。吉林、黑龍江的農民,大概每人平均玉米降價損失560元。為什么降低0.12元,今年的價格不太清楚,但是國家的糧食補貼有。對有些地方,比如說黃金玉米帶,這個有補貼,但是有的地方,不能再給予補貼,只有不種玉米才給補貼。

去年的時候,我們調研2005年一個縣才種2500畝,但是到215年種了60萬畝。如果改了種什么,確實有這個問題,但是有一個問題大家知道,我們大豆的進口去年是1640億,這是8200多萬噸,按照現在大豆的畝產不到260噸,如果我們承擔是6億,這里有大豆的生產問題。我們過去有相當多的問題,不是說給補貼就都種,給補貼是為市場需求而調整。從目前來看,總書記反復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目的是什么?就是說提高農業的種植效益。從這個指導思想來看,推進玉米的供給側改革,就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推進農業的供給側改革和我們講到的農業結構的調整,其實有一點區別,既涉及到播種面積和產量的調節,更重要的是農業的供給側改革,要實現農業的綜合效益。從這個藥都我個人理解,農業的供給側改革,本質就應當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快農業從生產經營到商品流通的一系列的供給側改革。科技進步和體制改革是農業供給側的改革,不至于我們頭痛醫頭、腳疼醫腳。所以,供給側改革不僅僅是玉米,棉花、糖、油,其實還包括小麥,也包括稻谷,這些都。所以,我們要從推進玉米的購銷制度改革去探索出一條既保障農業的改革,又保障農民的提高,這么一條道路。

面臨這兩年的矛盾,面對國際市場,不難聽到有些聲音,有人說,既然中國的糧食生產成本高,國家給那么多的補貼,農民又沒有多少收益,而國際市場比國內多,我們何必種呢,我們從國際市場買。從經濟上來講有一定道理,但是不是那么簡單,從政府角度來講,如果我們不買進口糧,我們農民干什么,都買中國口,不僅僅威脅的是國家的糧食安全,而是農業的生產安全,農民的生產生活。這個事是那么簡單,我們一直是城鎮化,以各種政策解決農民就業和到城鎮定居,但是遇到很多的問題。按照現在統計,農村常住人口是6億300萬,這個數字和建國初1949年中國農民的人口數字比,是什么關系,1949年中國農民的數量是4億8000萬人,我們搞這么多年的城鎮化,比1949年才多出1億,去年的水平相當于1969年的水平。所以,我們在農業大規模的經營,還有相當長的時間的發展。所以,進口是必要的,本身我們總量就不夠,所以,進口是必要的。但是,進口不能危及我們的糧食生產安全,不能危及農民的收入。

還有就是我們進入世貿組織經過了那么難的談判,才談下的進口的關稅。在糧食問題上,我們承諾的是每年同意進口糧食低關稅,小麥是963.3萬億,玉米是720萬億,大米是532萬億,加入世貿組織,我們是世貿組織成員,有義務對他們市場開放,但是開放是有限的。開放多大,三個谷物是這些。我們進口多了,超過我們定的數量,就交稅60%,我們不進口多,但是他們希望我們多斤。最近我們和日本聊,如果多了以后,每公斤大米進口的關稅日本人是341日元,折過來進口每公斤大米征收20億。在日本如此保護自己的農業,我們怎么辦。所以,我們第一要有國際眼光,看到全球的經濟各個方面的市場。大家看了這兩年農產品市場價格有變化,中國與國際市場的變化縮小。第二,用組用好符合市場貿易規則的農業保護政策。第三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努力加快結構性供給側改革。在增強國際競爭力方面積極做工作。

今天開這個會議,對我個人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從04年到現在十二三年的政策,某種程度市場的作用看不到,靈活的機制不見了。通過這樣的財富論壇,再通過糧食自主貿易,對深化改革,恢復市場在糧食購銷中的作用將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最后,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博網要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中文字幕免费aⅴ久久 亚洲欧美在线六月综合 | 亚洲就去吻婷婷网 | 亚洲资源一区二区 |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免费二区二区 | 亚洲欧美人成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