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洪銀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三農現代化

[ 作者:洪銀興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9-26 錄入:王惠敏 ]

原標題:三農現代化途徑研究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三農現代化,需要直接以農業、農民和農村為發展對象。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在農業中引入現代生產要素。其中最為突出的:一是科技要素,二是人力資本要素。鼓勵現代生產要素投入農業的關鍵是提高農業投入收益率。城鄉一體化是推進農村現代化的基本途徑。城鎮城市化和村莊集中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有效途徑??朔青l二元體制是城鄉一體化的制度保證。農民現代化的基本途徑是農民不進城就市民化。其內容是農民享受平等的城市人的市民權利,城鄉居民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的平等,城鄉生活方式的趨同,公共物品的享受權利平等。

關鍵詞:三農問題;現代化;城鄉一體化;市民化

我國已有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對三農發展的帶動作用表現在,以非農化解決農業問題,以城市化解決農村問題,以勞動力轉移解決農民問題。實踐證明,單是依靠這些三農外的發展途徑不能完全解決三農問題?,F在工農差距、城鄉差距不但沒有縮小,還在進一步擴大,突出反映在:一是農業生產方式落后,農產品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二是農民收入太低,農民消費能力太低;三是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嚴重落后于城市。顯然,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三農現代化,不能只是靠非農化和城鎮化,而是要直接以農業、農民和農村為發展對象。在這個過程中,工業和城市對三農的反哺是特別重要的。

一、引入現代要素發展現代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是要對現階段農業的現狀和落后性作出科學的評價。這直接影響我們對發展現代農業的目標和重點的選擇。這里有三個重要判斷:一是關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評價。一般認為農業問題是農業勞動生產率太低,從我國的現實看,則需要具體分析。就農業產量來說,在農業剩余勞動力較大數量流出農業的條件下,留在農業的勞動力中老人、婦女占很大比重,但農業產量沒有下降,農業增加值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長。這說明用農業產量衡量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還是不低的。但是用農業收入來衡量,勞動生產率就不高。這恐怕同農業中人力資本存量低下是相匹配的。因此,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更為重要的是解決農民增收問題,而農民增收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農業中人力資本存量。

二是關于農業發展理論的范式。長期以來農業發展理論可以概括為“農業剩余”范式。人們一般從農業提供剩余(剩余產品、剩余勞動力)的角度研究農業發展。與此相應,農業技術進步就是增加產量,增加剩余。應該說,這種從增加農業剩余意義上的技術進步還是需要的,特別是涉及到糧食安全問題還有對糧食產量總量的要求。但是從現階段傳統農產品的供給能力和人民群眾對農產品的需求來看,更為突出的是改善農產品品質和擴大農產品品種。這意味著農業技術現代化的重點需要轉到“農產品品質”范式,發展優質、高效、高附加值農業。

三是關于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途徑是創新。農業科技創新大致有兩方面內容:一是生物創新,效果是培育出優良品種,改進農產品品質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二是機械創新,效果是增加農業剩余和節省勞動力。在我國這樣農業人口眾多的大國,機械創新成果的應用可以讓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我國目前機械創新的能力較強,但其成果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就業壓力的抵制。根據上述發展現代農業的“農產品品質范式”,農業技術創新更為重要的是生物創新。這種創新使農產品在品種、品質和附加值上都能提升,而且直接關系到環境和生態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代表農業現代化的方向。但相比機械創新,生物創新的能力嚴重不足,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因此生物技術創新越來越成為農業技術創新的重點。

基于上述判斷,現階段農業中現有的生產要素無力承擔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可行的途徑是在農業中引入現代生產要素。其中最為突出的:一是科技要素,二是人力資本要素。對農業的科技要素投入包括農業科技的研究、研發、推廣和應用等各個環節的投入。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品質范式”要求,農民所需要得到的科技要素是可以直接采用的現代科技的投入品,如優良品種,現代農藥和肥料,現代農業機械,種植和培育技術。因此,由政府引導的農業科技投入的對象就有個結構問題,科技投入就不能或者說主要不是直接給農民??萍纪度雽ο笸怀鲈诟叩仍盒:涂蒲袡C構的農業科技研究和研發的投入,這是農業技術進步的基礎。由農業生產周期長和季節性要求高、受自然條件影響大的特征所決定,農業中新技術的采用是有風險的。小本經營的農民有厭惡技術風險的行為。因此,農業中的新技術需要有推廣和示范的過程,而且示范和推廣的費用不可能由農民支付。因此政府要承擔起對農業新技術示范推廣的職能。政府對農民采用新技術提供補貼,使農民獲取低價的甚至免費的科技和教育供給,同時激勵農業科技人員深入農村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幫助農民解決技術難題。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體是現代農民。這就提出農業中引入人力資本的問題。我國已有的非農化對增進農業剩余有明顯的正面效應,但非農化實際上包含了農業人力資本的非農化。農村流出去的是人力資本,留下來的是低人力資本含量的勞動力——農業中從業人員以女性、高年齡、低文化程度為主。這同已有的農業發展水平對勞動力的人力資本要求相關。在農業中使用世世代代相傳的傳統技術,人力資本流出不影響產出(當然會影響收入)。而在發展現代農業,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時,留在農村的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術水平就不夠了,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本投入,就不可能實現農業技術現代化。現代農業需要“以有知識、有創新精神的農民,稱職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有遠見的公共行政管理人員和企業家形式表現出來的人力資本的改善?!蓖ǔUJ為,農業中引入人力資本要素就是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主要是提高農業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應該說這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考慮到在勞動力流動的背景下,留在農業中從業人員以女性、高年齡、低文化程度為主,那么,僅僅對留在農業中的農民進行投資,提高其教育水平是遠遠不夠的。發展現代農業所需要的是具有較高人力資本含量的高素質勞動力,需要從農業和農村外部引入。因此,對農業的人力資本投資更需要突出遷徙途徑。既要激勵流出農業和農村經過在城市和非農部門的人力資本投資的勞動力回到農業,也要激勵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城市中的創新創業人才進入農村和農業部門,從而在農業中形成與現代農業技術相適應的人力資本結構。

現代要素投入農業是由投資推動的,鼓勵現代生產要素投入農業的關鍵是提高農業投入收益率。例如,對農村的人力資本投入先要解決人力資本的收益問題,如果等量人力資本在農村得不到等量收益,如果農業的比較收益太低,投入的人力資本就不能留在農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提高農業投入收益率的一個重要途徑是保證農業的市場收益。從而提高農民獲取現代要素的能力。這里有兩個方面:

一是保證農產品的價格收益。這就要求在價格機制上等價交換,保證農民獲取符合價值規律要求的價格收益,從而提高農民的購買力。二是保證農民的資產收益。農民的資產主要在地產(盡管是使用權)和房產。這就要求土地資產和房產流動、轉讓和被征用都應該得到足額的補償。為此,需要推進土地制度改革,使農民利用商業化的土地資產吸引現代生產要素進入農業。例如以土地交易和土地入股等等途徑獲取土地收益。

在目前的市場條件和農民的收入水平下,單純靠市場途徑不可能提高農業收益,即使是堅持等價交換,也不可能有效解決現代要素引入農業的問題。這就要求各個方面向農業提供在等價交換以外的支持?,F在提出工業對農業、城市對農村進行反哺是完全合理的,這是對過去農業貢獻的補償。提高農業收益還需要農產品產業組織來解決問題。現在農業收益低,主要原因是農產品是以初級產品進入市場的,在市場上沒有地位,附加值很低。顯然,只有當農業產業組織由初級產品向中間產品乃至最終產品延伸,才可能真正提高農業收益,這就提出了農業工業化的要求。農民提供給市場的是經過加工的農產品,也就是附加了加工價值的農產品,才可能有較高的收益。除此以外還有個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只有農民參與的銷售組織(合作社)承擔農產品的銷售,才可能保證農民獲得應有的市場收益。

二、以城鄉一體化推進農村現代化

我國已有的城市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口轉移意義上的城市化,即農民“化”為城市人;二是地域城市化,即農地“化”為城市土地。這兩個方面都體現農村對城市化的支持。進一步的城市化則是推動城市發展的勢頭和要素“化”到農村,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過去的城市化是農民進城,進一步的城市化則是城市要素,城市生活方式向農村擴展。因此城鄉一體化是推進農村現代化的基本途徑,體現以城帶鄉,實質是城市化對農村發展的反哺。城鄉一體化是指在保持城與鄉的特色的同時在發展水平上實現一體化。城鄉一體化不是降低城市的地位去屈就鄉村,而是將鄉村的地位加以提高,使城鄉在同等地位上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相互滲透、相互融合。

城鄉一體化實際上是縮小城鄉差距。城鄉差距也就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其表現是多方面的,有城鄉收入差距,也有城鄉居民生活條件的差距,還有城鄉經濟體制的差距。從長遠看,所有這些差距都應該縮小。但在每個發展階段都只能提出可能解決的問題。現階段所要縮小的城鄉差距,實際上有優先順序的選擇,是縮小收入差距優先,還是縮小居民生活條件差距優先,就有個科學判斷的問題。

城鄉收入差距一定要縮小。但在現實中,即使我們采取一系列支農扶農的措施,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還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例證是,在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較高的長三角地區,雖然城鄉差距全國最小,但其城鄉收入差距還是比過去擴大了。研究庫茲涅茨的倒U型曲線可以發現,收入水平與發展水平密切相關。進入縮小收入差距的“拐點”的基礎是人均GDP的發展水平達到一定階段,高收入部門的發展潛力已經充分發揮,低收入部門的發展具有強勁的勢頭。而我國現階段,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勢頭還是方興未艾,而農業增長的能力仍然不足,增加農民務農收入的難度還是很大。現在我們能夠做的是扭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雖然,城鄉收入差距一時難以縮小,但城鄉居民之間居住和生活條件的差距經過努力還是可以首先縮小的??朔@個差距,優先解決好城鄉居民生活條件的均等化,本身又可成為提高農村發展能力的基礎條件,有助于最終縮小并克服城鄉收入差距。

研究人口流動的方向可以發現,經濟發展特別是城市化達到一定水平后,人口的流動不完全是生產問題,還是生活問題;不完全是尋求就業崗位,也還是尋求生活環境問題。農村中流出的高素質勞動者,其中相當多的是連同家庭都流出。這部分人流出固然有獲取高收入的追求,但農村居住和生活條件的落后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依據全國2749個村莊調查提供的資料,農村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村莊道路狀況差,飲水困難,公共文化薄弱,文化設施普遍較差,農村環境污染形勢嚴峻,社會保障堪憂,醫療資源嚴重缺乏,教學質量問題嚴重。顯然,中國目前的城鄉居住和生活條件的差距,不僅導致農村人向城市的流動,也直接阻礙城市生產要素向農村的流動。如果將城鄉生活條件的差距作為城鄉統籌的重點,那么,縮小城鄉差距的成效將是顯著的。城鄉一體化只要能夠解決城鄉生活水準趨向平等,那么農村和處于農村地區的城鎮不僅可以留住農村的人力資本,而且也可以吸引城里人住到農村,這些人居住到農村,可能以其人力資本在農村開發出新的發展項目,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各種支持。

改善農村的生活和居住條件,就需要在農村進行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的建設。具體地說,要給農村集中供水、供電、供氣、通路、通電話、通電視、通網絡、要在農村辦學校、辦醫院。就如蘇南地區,城市化水平處于全國前列,雖然城鄉收入差距還在進一步擴大,但這個地區農村面貌顯著改變。例如張家港農村百分之百飲用自來水,農民也告別了柴火灶頭,普遍用上了煤氣、液化氣甚至天然氣。不少鄉鎮已經開始抓緊做居民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從各片區、鄉鎮通往市區的道路全都是六車道的柏油路。江陰2005年實現黑色公路村村通,而且村村通公交,通自來水,并實現公交網絡化。這種狀況也說明城市反哺農村,不是馬上解決農民收入與城市收入趨向一致,而是使城鄉生活的基礎條件和環境趨向一致。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以城鄉一體化推動農村現代化也有個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問題。近年來蘇南等地區在合并城鎮的同時出現了“四集中”趨勢:鄉鎮工業向工業園區集中,人口向小城鎮集中,服務業向中心城鎮集中,農田向種糧大戶集中。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城鎮城市化和村莊集中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有效途徑。首先是城鎮城市化。在我國的城鄉關系中,城鎮處于農村區域,是連接城市和鄉村的中間地帶。城鄉一體化必須高度重視城鎮作為連接城市與鄉村的“中介點”。過去發展農村城鎮是要解決農業勞動力的就地轉移?,F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就要使城鎮成為農村現代化的基地。蘇南等地區發展起來的農村城鎮的作用表明,只有在農村范圍內發展起一個個小城鎮,依托小城鎮聯結農村各業,輻射周圍農村,才能就地帶動農村的繁榮和發展。這可以說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重要特征。城市對鄉村的影響力可以通過城鎮來增強和擴散,這就提出農村城市化的要求。其基本措施是在城鎮建設城市設施。城鎮具有城市功能,就能就近推進農村現代化,從一定意義上說,城鎮城市化本身是農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是村莊相對集中。農村村莊過于分散、過小的后果是,所有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公共設施及相應的公共產品供給不僅花費大,建設起來后也達不到規模經濟??尚械耐緩骄褪谴迩f集中化。農村村莊的集中體現兩個方面的進步:一是農村村莊在空間配置上更趨集中和合理化,二是村莊集中形成新社區并正在成為新的城鎮。根據蘇南地區的經驗,這個過程的推進能否成功主要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農民在村莊集中中得到切實的利益,農民自愿。二是村莊的集中與改善農村居住和生活條件結合進行,在村莊科學規劃基礎上,實行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集中建設和供給是重要的集中化導向,村莊的集中不但不增加農民負擔而且還可能給農民搬遷損失提供利益補償。這樣,村莊的集中可能得到農民的歡迎,更為重要的是農民進入集中的村莊可能“城市化”。這個過程本身體現城市對農村的支持和反哺。城鄉差距長期存在并有擴大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城鄉二元體制。!一方面相對于城市,農村的市場經濟發展程度太低,自然經濟和半自然經濟所占比重仍然較高。另一方面各類生產要素的市場基本上集中在城市,而不在農村。農民不能作為平等的主體進入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因此克服城鄉差距的基礎是在經濟體制上推進城鄉一體化,克服城鄉二元體制。其基本要求是把城市的市場化水平“化”到農村。首先是通過擴大農村社會分工,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克服自然經濟及其殘余,使農村盡快趕上城市的市場經濟水平。其次是打破城市與鄉村的體制分治,關鍵是克服城鄉之間的要素分割體制?;诟鞣N生產要素市場集中在城市不可改變的現實,打破城鄉之間的要素分割體制。建立城鄉一體的要素市場,需要創造包括農村市場主體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平等進入生產要素市場的環境,消除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的各種體制和政策性障礙,做到城鄉就業同工同酬,城鄉土地同地同價,城鄉產品同市同價。

三、以農民市民化推進農民現代化

人的現代化包括農民的現代化。城市化從一定意義上說是農民進城成為市民。到目前為止,就如農村處于城市外圍一樣,農民也被邊緣化了。因此解決三農問題需要與農民現代化結合在一起。特別是在我國這樣的人口眾多的農民大國,如果農民進城才成為市民,現有的城市無論如何難以消化數量龐大的進城農民。預計我國2020年城市化率將超過60%。這意味著從現在起平均每年有800萬人轉為城市人口。這么多人都進城是不可想象的。可行的途徑是農民不進城就市民化。其內容是農民享受平等的城市人的市民權利,城鄉居民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的平等,城鄉生活方式的趨同,公共物品的享受權利平等。這里需要在制度上解決三個問題:

一是長期存在的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將居民分割為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城鎮戶口和農業戶口。農村居民,農村戶口明顯低人一等。農民市民化首先要取消這種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從而使城鄉居民在城市和農村的流動和居住地不受戶籍的限制。農民居住在城市,城市職工居住在農村完全取決于各自的選擇。這里需要解決進城農民的市民權利。這群人進了城由于享受不到平等的市民權利,實際上沒有成為市民,被稱為“農民工”。市民化就要求在制度上解決農民工的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等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農民工與市民融為一體就不會再有“農民工”概念了。

二是取消各種對農民的歧視性政策,使之與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政策和機會。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與在城市就業享受平等的權利。就受教育的機會來說,農民及其子弟入學及選擇學校享受與城市人平等的權利。就衛生和醫療來說,農民與城市人享受平等的權利。就社會保障制度來說,各種社會保障不只是提供給城市人,也應提供給農村人。就享用公共產品的機會來說,農村人與城市人享受平等的機會。

三是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使之作為平等的市場主體進入市場。分散居住、分散經營的農民無論是在計劃關系,還是在市場關系中都缺乏談判能力,沒有力量保護自己合法的權益。因此,農民市民化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使其有組織參與市場活動。這是培育農村市場主體的關鍵。其途徑是建立類似于在日本、韓國等國的“農會”和“農協”的合作組織。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后的今天談的農民合作組織,不是過去的生產合作社,而是為農戶提供流通和金融服務的合作組織,如信貸合作社、流通合作社等。農戶參與的合作組織進入市場,可以克服農戶因分散而產生的市場不平等地位,提高討價還價的談判能力,克服農戶人力資本存量較少、市場知識不足的缺陷,抗衡經濟領域各環節“歧視性”價格,避免中間商的中間盤剝。

從我國農村的現實出發,農民市民化必須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導向,也就是以解決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鄉不均等為抓手?,F在許多方面的公共服務只有進城才能享受到。這就產生農民進城獲取市民權利的趨勢。其結果是城市的各種福利水平會嚴重下降,由此產生農民市民化的社會代價??朔@種代價的途徑是將提供給市民的機會和設施安排到農村城鎮去,把高質量的教育、文化醫療設施辦到農村城鎮,增加農村特別是城鎮的公共產品和公共設施的供給。由此解決農民不進入城市就能享受到各種市民的權利,其生活方式與城市人基本沒有差別。農民市民化必須解決農民基本需要的滿足問題。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對貧困家庭的基本需要的定義,首先,它包括一個家庭在個人消費上的基本最低要求,如充足的食物、居所、服裝、家庭設施和服務.其次,它包括由社會提供并使社會受益的基本服務,如安全飲用水、環境衛生、公共交通、健康與教育設施。

顯然,農民基本需要的滿足,不只是其家庭消費的基本需要,還要得到基本公共服務的滿足?;竟卜粘青l均等化的程度實際上受三個因素的影響:一是不同區域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二是農民享用公共服務的支付能力;三是現存的所有制障礙。

首先是農民對文化、教育、醫療和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務的支付能力。文化、教育、醫療、公共交通等屬于非純公共產品:一方面需要政府負擔一部分費用,另一方面又要求享用者支付一部分費用。由此產生的問題是由支付能力的差別產生享用公共服務的差別。收入越高,支付能力越強,享用的公共產品越多,反之,收入越低支付能力越低(主要是農民),享用到的公共產品越少,甚至享受不到。因貧困而失學,因貧困而缺醫少藥等情況基本上都出現在農村。這就提出享用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縱向公平的要求。通過公共財政的支持,使低收入者和貧困家庭也能享用基本公共服務?,F在正在推進的免費義務教育就是一定程度上解決低收入家庭的就學問題。

其次是不同區域的財政能力?;竟卜帐且韶斦Ц兜摹S捎诓煌貐^的財政能力與各自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也就是說,某個地區以GDP反映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地方財力越強,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越強,該地區的生活和居住條件越優,反之則越劣。在現有的價格水平、現有的投入和現有的發展條件下,靠農村的GDP水平以及與之相關的財政稅收收入和居民收入,無論如何不可能使農村生活條件達到城市水平,反而造成惡性循環:收入水平低——居住條件差——人力資本減少——收入水平更低。顯然,要使農村居民的生活和居住條件與城市居民平等,至少在現階段,需要改變長期依據各地的GDP反映的經濟發展水平來決定各地的居住和生活水平的思路和相關政策,如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使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民享有大體相等的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

第三是所有制障礙。長期以來城鄉分割實際上是城鄉之間不同所有制的分割。城市土地國有,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城市居民大都是國有企業職工,農民是集體的甚至是個體的。由此產生的鴻溝是,國家可以對城市直接投入,而不能對農村直接投入。城市可以統籌醫療,但農村只能合作醫療;城市可以建立政府介入的社會保障賬戶,而農村還沒有。市場化改革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已經是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政府也不只是國有制經濟的代表,而是全民的代表。因此政府對農民的支援不要再受所有制限制,特別是政府介入的社會保障應該惠及農民。這樣,建立城鄉平等的社會保障體系成為農民市民化的重要方面。

以上三農現代化的目標和途徑是在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達到較高水平的基礎上提出的。歸結起來,農業現代化突出建立在科技進步基礎上的農產品品質的現代化;農村現代化突出農村生活和居住環境的現代化;農民現代化應突出農民市民化。在這個高度上推進三農現代化,就不僅僅是現有農村和現有農民的問題,而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推動。

作者單位為南京大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學家2009.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色就是色亚洲欧洲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三页 | 亚洲一级精品在线视频 | 亚洲综合色婷婷7月 | 日韩AV在线中文字幕高清 | 亚洲精品首页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