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來,我國實現了糧食產量十二連增和農民收入增長十二連快,可以說中國農業進入了一個黃金發展期。但非常有意思的是,恰恰從2004年開始到2015年,我國農產品貿易到卻出現了連續十二年的赤字。從中反映出中國農業雖然經歷了改革開放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但有兩個問題是繞不開的。
第一個就是快速發展的問題。30多年的快速發展,在相當程度上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由于我國現在達到的農業產能,包括12000億斤的糧食產能和8000多萬噸的肉類產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在透支未來,未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受到考驗。
第二個就是以前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還不是很高的時候,國內農產品價格便宜,國際市場價格高。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不斷發展,我國農產品價格開始比國際市場貴,農業的比較優勢全面減退,農產品的價格全面倒掛,這也是目前一個很現實的大問題。
“成本”影響競爭力
2004年以來,我國農產品貿易連續出現赤字。雖然2015年的赤字比2014年有所減少,但這是因為最近這兩年整個宏觀經濟不景氣,國內需求增長放緩,所以2015年包括2016年1—9月農產品貿易的逆差都在縮小,當然這是一種階段性的回調。
現在肉類產能達到8000多萬噸,到2020年預計能夠達到9000萬噸,但是需求量大概是1億噸,也就是說到2020年畜產品將有1000萬噸的缺口。如果這個預測準確的話,那么現在像雙匯這樣“走出去”的企業,今后幾年的市場機會就會更多。
2015年我國進口谷物4000多萬噸,凈進口數量大概有3000多萬噸。今年1—9月,國家對玉米及其替代品采取一些措施,所以今年玉米、高粱、大麥的進口速度在下降,但是小麥和大米的進口增長速度仍然比較快。
在谷物進口增長的態勢下,畜產品現在也開始出現逆差。2015年畜產品逆差大概有140多億元,今年1—9月畜產品的貿易逆差仍在擴大。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今年1—9月,谷物、棉花還有食糖的進口速度都在下降,唯獨畜產品進口呈現爆發式的增長。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1—9月,豬肉進口增長了1.5倍,豬崽增長了84%,牛肉增長了37%,羊肉也有30%的增長,奶粉有14%的增長。
這就給我們帶來這樣一個問題,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農業大國,到底應該嚴格管控飼料進口,還是嚴格管控畜產品進口?是管控飼料進口這手硬,畜產品進口這手軟;還是反過來,飼料進口這手軟,畜產品進口這手硬?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在進口方面,國內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現在大宗農產品的國內價格已經明顯超過了進口到岸稅后的價格。2001年中國加入WTO談判時,由于對形勢估計不足,所爭取到的農業支持保護措施里,農產品的平均關稅水平只有5%,但是全世界的平均水平是65%。
此外,對若干重點產品希望通過關稅配額予以保護,但是配額外的高關稅最高也只有65%。按照配額內的低關稅計算,中國已經出現價格倒掛。像糖、棉花即使按照配額外的高關稅計算,中國也沒有價格優勢,進口價格還是比國內便宜。也就是說我國農產品價格上漲的空間實際上是被進口產品價格給封死了。
所以空間、天花板是固定的,問題是地板。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不斷發展,地板也是在抬升的,所以中間留給農民的空間在日益的收窄。
像韓國和日本,日本的大米是實行從量制征稅,就是每公斤征341日元的關稅,那么要把它等價換化,是778%。也就是說日本要征778%的關稅才能把國外大米擋在門外。韓國也是,要收513%的稅才能維持國內外大米市場的均衡。
而現在我國的防護墻是多少呢?只有65%。也就是說日本人修了一個778%的關稅保護墻,韓國修了一個513%的防護墻,我國2001年加入到WTO之后只修了65%的關稅墻。顯然目前問題還不是太大,按照1%的關稅計算,進口到岸稅后價格確實比我國的要低,但是65%的配額外的關稅計算,小麥、玉米、大米仍然在安全邊境之內。
但是這個安全邊境能夠保持幾年?估計是3—5年。2014年個別的時間點上玉米的65%的關稅其實已經擋不住進口了。今年實行玉米收購價格改革以后,由市場機制決定定價,玉米國內市場價格有所下降,這對玉米的安全邊境來說可能會延長一定時間。但是從長遠看,因為大宗農產品的比較劣勢隨著人工成本上升會逐步彰顯,所以這個問題最困難的時候還沒到來。
其實,中國農業競爭力下降,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由于產品的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攀升。2004—2014年,三大主糧平均勞動力成本、人工成本以及物質和服務費用的成本增長在總成本增長當中的份額,僅勞動力成本增長就占了40%多。從這幾種成本的增長速度來看,土地成本增長最快,再就是勞動力增長。實際上物質和服務費的增長速度并不是太快,這就是說資源對農業競爭力的不利影響得到了充分暴露。
這里的成本構成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我國小規模農業人工成本本身就較貴,2015年從畝成本和單位成本的比較來看,中美之間的倍差就大了,我國成本優勢確實比較差。對外開放,構建開放經濟新品質,就是說有可能改變游戲規則,我認為“改變”對農業反而是好事,不搞自由貿易農業反而有了倉補期。但問題是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改變整個美國的法制,可能自由貿易仍然是趨勢。
提高競爭力需多方出擊
近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要提高農業競爭力。說明從政策的角度對提高農業競爭力問題已經覺醒。在中國這種資源稟賦的國家,要讓農業有競爭力,到底怎么辦?
第一,要改革托市制度來提高價格競爭力。大宗產品,特別是玉米、棉花、水稻價格競爭力的喪失跟托市收儲制度有很大關系。2014年實行棉花和大豆的價格補貼以后,實行市場定價,所以棉花的價格國內外基本上已經定了。今年目前東北市場上玉米大概7毛錢一斤,基本上能夠跟進口玉米相抗衡。所以下一步恐怕要繼續推進“價補分離,市場定價”這個改革。
第二,要提高基礎經營,擴大經營規模。通過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勞動生產力和機械化程度來降低人工成本,而小規模農業可以通過服務的規模化來攤薄生產成本。
第三,通過公共政策來降低農業生產的外部成本。基礎設施搞好了,把農業技術水平提高了,這些都是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很有效的途徑。而且這個成本不是由生產經營者直接承擔的,并且沒有限制。所以下一步要提高中國農業競爭力,就得把成本降下來,政府要有所作為。
第四,通過三產融合來提高農業與產業鏈的競爭力。產業鏈的整合將作為今后提高農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向。
第五,對小規模農業增強競爭力要注重非貿易競爭力。因為產品本身是同質化的,比如美國的小麥和中國的小麥,原則上是一樣的,但是品質上有差異,它的可貿易性很強,所以基本上在靠價格競爭。而價格背后是成本,成本背后就是資源稟賦。資源稟賦是不可以移動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拼不過美國,拼不過新大陸國家。因此要在農業上附加新的功能,就是農業的休閑觀光功能。農業的休閑觀光功能增值化程度很低,空間上不會移動,要消費只能到產地來消費。而且它的競爭力主要取決于文化、地域、民族特色。
第六,品質化。這也是小規模農業提高競爭的必由之路。要形成一種正向激勵機制,讓消費者愿意為國家農產品付更高的價格。
第七,要實施比較優勢戰略。比如畜牧業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飼料、原料成本,國內糧食貴了,飼料貴了,畜產品的成本就高了。目前短期問題是玉米庫存多了,所以要采取限制玉米的替代品進口,這是短期措施。但是從長期來考慮,飼料進口這手軟,畜產品進口這手要硬,這才符合我國的比較優勢,也是符合未來保障中國人民食物安全的正確選擇。因為畜產品的跨境貿易有很大問題,就是疫情的問題,如果一旦疫情導致市場供應斷崖式的下降,那對國內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畜牧業這個產業還是要留在國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經》雜志 2016年第1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