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先后出臺的關于“三農”問題的19個“一號文件”,以其特有的解放思想的勇氣、與時俱進的品質、以人為本的境界、愛民富民的情懷和將我國農村改革不斷推向深入的一以貫之的氣概而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的前5個“一號文件”,是以解決生產關系和改革問題為主,著重解決允許農民做什么的問題,那么進入新世紀后中央下發的關于“三農”問題的14個“一號文件”,則是以解決發展問題為主,著重解決政府要做什么的問題。回顧總結19個“一號文件”帶有規律性的經驗,對于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五大發展新理念,堅持正確方向夯實改革基石,把握改革主線理清發展思路,緊盯關鍵環節聯動打通堵點,推動重大改革整體推進一體突破,防止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推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有著諸多有益的啟示。
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論勇氣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一號文件”的最顯著特色之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農村改革步步深入。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對迅速推開的農村改革進行了總結,并對當年和此后一個時期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1983年1月,第二個中央“一號文件”即《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正式頒布,提出穩定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是當時農村的主要任務,森林過伐、耕地減少、人口膨脹是農村三大隱患。自此,以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突破口,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推開,主要標志是“包”。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個“一號文件”,肯定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必須繼續貫徹執行。進一步強調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的同時,強調增加投入,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同時提出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允許其存在和發展。
實踐證明,只有思想的大解放,才有觀念的大更新、改革的大突破、開放的大推進、經濟社會的大發展。
二、尊重群眾、以人為本的愛民情懷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個“一號文件”。文件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生產周期長的開發性項目,承包期應當更長一些。文件明確了農村進行商品生產的重要性,提出只有發展商品生產,才能進一步促進社會分工,把生產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才能使農村繁榮富裕起來,給廣大農民服了一顆長效“定心丸”,主要標志是“放”。198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即第四個“一號文件”,對農產品實行統派購制度改革,取消了30年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產品采取國家計劃合同收購的新政策,從農產品統派購制度、產業結構調整、交通、支持鄉鎮企業、鼓勵人才流動、放活金融政策、加強小城鎮建設等十個方面活躍農村經濟,明確了“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生產方針,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在農村經濟結構上率先突破,主要標志是“調”。1985年以后中央放開了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和部分農產品的支配權。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九個一號文件,即《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下發,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十個一號文件。 8個部分包括:加快構建強化農業基礎的長效機制;切實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突出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強化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基本支撐;逐步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改革試驗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是人民群眾自我發展、自覺創造美好生活的奮斗過程,需要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農村改革38年,在一定程度上講,就是農民利益受到重視、得到保護的38年。實踐反復證明,什么時候農民利益得到重視,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就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就加快。
三、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堅強決心
“一號文件”始終緊扣“三農”問題這個主題,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既各有側重,又互為補充,層層推進,措施越來越具體,力度越來越大,體現著百折不撓的精神和一往無前的氣概。2004年至2006年,著眼于由農民、農業再到農村的解決“三農”問題的邏輯考慮,先后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突出一個“增”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提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在一個“予”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著眼一個“新”字,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深化農村改革等8個方面,提出32條支農、惠農的具體措施。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從做好2009年農業農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的高度,強調擴大國內需求,最大潛力在農村;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基礎支撐在農業;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難點在農民。5個部分包括: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穩定發展農業生產;強化現代農業物質支撐和服務體系;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開弓沒有回頭箭,猶豫和觀望不能前進,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我們所進行的事業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半途而廢。不能遇到一點風吹草動,就猶豫遲疑,發生動搖。既要克服畏難情緒,又要克服速勝思想,要善于在困境中尋出路,變挑戰為機遇,轉劣勢為優勢,一屆接著一屆干,一任接著一任抓落實,不因領導人的變更而變更,不因領導人注意力的轉移而轉移,真正把農村改革不斷引向深入。
四、統籌兼顧、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
“一號文件”始終體現著統籌兼顧、與時俱進的科學精神,體現著從全局出發,高度重視農業,使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相互配合、協調發展的精神。2007年1月,中央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意見》,提出“六用三提高”,即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利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和效益,強調一個“提”字。200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意見》,著眼于強基固本、強化農業基礎地位,統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基本制度建設、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高度,凸顯一個“基”字。2011年1月29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是新世紀以來中央關注“三農”的第八個“一號文件”,也是新中國成立62年來中央文件首次對水利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農業天然具有強國民生存之基、固國家經濟之本、增國際競爭之力的多重戰略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推進農村改革,必須以農業為基礎,從政策、科技、投入等方面大力支持農業,注重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整體素質和效益的提高,著眼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五、市場導向、富裕農民的戰略眼光
2010年1月31日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強調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強化"三農"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則和措施:對"三農"投入首次強調"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這一要求不僅確保"三農"資金投入的總量,更確定了比例要穩步提高。擴大了馬鈴薯良種補貼范圍,新增了青稞良種補貼,實施花生良種補貼試點,把林業、牧業和抗旱、節水機械設備首次納入補貼范圍。首次提出要在3年內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拓展了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政策性資金將有更大的"三農"舞臺。大幅度提高家電下鄉產品的最高限價,允許各地根據實際增選一個品種納入補貼范圍,補貼對象也擴大到國有農林場區職工。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補助資金,提高產糧大縣人均財力水平,這將有利于提高我國800個產糧大縣的種糧積極性,維護我國糧食安全。2012年2月1日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突出強調部署農業科技創新,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201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2014年1月19日,又下發《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包括: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改善鄉村治理機制。2015年中央《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共分5個部分32條,包括: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共分6個部分30條,包括: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指導。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明確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這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思路的一個重大轉變,是我們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優化農業農村政策的重要指針,為做好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共6部分33條,包括: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
38年農村改革帶給我們很多寶貴的東西和有益啟示。綜觀我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偉大實踐,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興起,到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從農村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到探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公有制實現形式;從農村市場體系的培育,到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從農村小城鎮的建設發展,到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從促進農民增收,到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從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到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從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號文件”在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功不可沒。
(作者系中共貴州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本文系作者在湖南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歷年中央一號文件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的發言,中國鄉村發現網錄音整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