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熱點話題 > 農業供給側

潘淵:供給側改革不要忘記農村

[ 作者: 潘淵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5-23 錄入:王惠敏 ]

——淺談農業供給側改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業農村是短板。當前,我省農村經濟發展已進入一種“新狀態”、“新常態”,農村經濟增速放慢、農民增產不增收等矛盾突出,迫切需要通過供給側改革來釋放活力。

一、三種矛盾倒逼  農業供給側改革急迫

綜合分析,主要是3種矛盾倒逼改革: 

1、第一種矛盾:農民增收與農產品產量增長率下降、價格下壓之間的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農民增收愿望逐步增強。然而受種植技術、耕地面積等制約因素影響,農產品產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增長速度將逐步放緩。以糧食作物為例,2011年,我省糧食總產量為2939.35萬噸,2015年為3002.93萬噸,五年增長63.58萬噸。而同時受糧食價格“天花板”下壓、成本“地板”抬高的雙重擠壓和國內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持續倒掛影響,我省糧食等部分農產品市場價格走低,出現結構性低價和階段性滯銷。以大米為例,據調查,2015年,我省米廠加工早秈米成本為1.92元/斤,晚秈米成本為2.10元/斤,而各種渠道從越南進口的大米價格不到1.5元/斤,農民增收難度加大。

2、第二種矛盾:農產品低水平供給與高水平需求之間矛盾。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對健康、綠色農產品需求增強,對農產品品種需求增多,然而受重金屬超標等問題影響,我省茶葉、糧食等產品一方面外銷渠道不暢,另一方面內銷,又由于結構單一、價格優勢低、質量不高等原因受到國外產品強大沖擊,腹背受敵。從外銷渠道看,以糧食為例,我省每年糧食商品量在1200萬噸以上,以往每年向省外輸出商品糧在450萬噸左右。近年來受重金屬超標問題影響,糧食外銷渠道不暢,2015年雖有所恢復,也僅外銷糧食280萬噸左右。從進口產品沖擊來看,2014年,我省大米、谷物進口額分別由2005年的113萬美元、141萬美元,增加至1276萬美元和1346萬美元,分別增長11倍和9.5倍,而2014年,我省進口總值為110億美元僅比2005年增長4.8倍。

3、第三種矛盾:資源環境硬約束與生產發展之間的矛盾。目前,我省農業生產的資源條件硬約束增強,主要呈現“一少、一缺、一重”的問題:一是耕地減少。據統計,湖南人均耕地為0.9畝,僅為全國人均耕地的59.2%,比解放前人均減少1畝。二是農村勞動力緊缺。我省是勞務輸出大省,每年輸出的農村勞動力在1200萬人左右,且大部分是青壯年勞動力,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現象突出,勞動力十分緊缺。三是污染重。據統計,我省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達28000公頃,占全省面積的13%,其中受污染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20%之多。加上,長期來使用化肥,土壤質量受到較大影響。盡管近年來,我省加大了重金屬污染治理力度,開展試點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與種植結構調整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高治理成本與技術推廣難等方面因素影響,在短期內解決我省土地質量約束的可能性不大,甚至將與農業生產發展成為一組常態性的矛盾。

二、三大原因 矛盾凸顯的主要癥結

以上三組矛盾,有些是歷史性因素、社會發展因素導致,如重金屬污染幾百年前就存在、農民工進城務工是城鎮化的必然趨勢,有些是結構性、可避免的因素,如競爭力弱、供需矛盾等等。本文主要分析結構性、可避免、可改善的癥結,主要是3大原因:

1、產品結構單一 、產業升級不夠。我省仍然以傳統農業為主,主要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支撐,糧豬二元結構特征明顯,結構單一,兩者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值較高,2010-2014年農牧業合計產值占比均在80%以上。加上,產業鏈延伸與產業升級不足,糧食、生豬、油料、茶葉、柑橘等農產品的產量雖全國位列前茅,但以初加工產品為主,未形成規模和品牌優勢。導致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

2、土地流轉不暢、規模經營水平偏低。我省農產品生產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弱,農民在增收受限的很大一方面原因是規模經營水平不高。特別是隨著中央惠農政策的逐年增多,農民對土地的依戀情結不斷加大,特別是對土地普遍有增值預期和保障心理等,直接影響到土地流轉的推進,從而影響農業規模經營。據調查統計,截至2014年,我省流轉土地面積1380萬畝,占耕地面積的22.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1個百分點。其中50%以上采用轉包、互換等較為低端的流轉方式。土地流轉不暢,降低農業生產規模效益,減弱了比較效益和競爭力。

3、生產方式粗放、追短期效益不顧長遠。目前,我省農業發展仍然走著供給數量保障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化肥、農藥施用較多,從而導致產品質量安全與資源環境受損。據統計,1978年到2014年,全省化肥使用量從272萬噸增加到852萬噸;2000年到2014年,農藥使用量從8.5萬噸增加到12.4萬噸;2010年湖南農田灌溉用水有效系數只有0.468,遠低于發達國家的0.7-0.8的水平,每立方水生產的糧食也只有1公斤左右,僅為發達國家的一半。

三、五條路徑 破題農業供給側改革

推進我省農業供給側改革,要充分利用制度和創新的手段,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生產,打造新產業、新業態。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有效供給,增加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產品有效供給體系。

1、補短板,軟化資源環境的硬約束。一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擴大退耕還林面。二是加大污染治理, 控制農業面源治理,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業投入品。繼續實施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和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與種植結構調整。加快節水技術、測土配方施肥,以及病蟲害和疫病統防統治等的應用步伐,在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上實現新的突破。三是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結合精準扶貧工作,把貧困地區的鄉村建設放到重要位置,加快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補短板,縮小城鄉差距。將美好鄉村建設與休閑農業有機結合,讓農民積極參與,創新業態。

2、調結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和產品競爭力。優化農業生產的品種結構、產業結構。一是培育新產業。緊抓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等契機,大力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民間文化、田園教育、戶外運動等新產業,創新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延伸產業鏈。借鑒打造洞庭湖蘆筍產業的經驗,對全省農業各條產業鏈進行“節點研究”,找準可延伸的產業節點,提升價值鏈。三是升級傳統產業。加快對種養品種、結構、質量的升級,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推廣大棚溫室種植,向蔬菜、花卉、園藝等工廠化多功能拓展。加快提升水產養殖向精養延伸,推動與休閑漁業、家庭景觀等加速融合。四是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創建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縣、示范鄉鎮、示范企業等活動,大力發展鮮活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電子商務,推進生產、加工、貯運、營銷一體化。

3、提品質,緩解農產品供需矛盾。一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深入分析市場結構、流通渠道和中高端消費者群的需求,大力推進無農殘技術生產、標準化生產等,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供給的信任度、喜愛度。二是深入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發展壯大農業品牌建設的優秀人才隊伍,支持重點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系,共同打造農業品牌,通過品牌戰略帶動效益和競爭力。三是要強化服務監管。健全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和監管體系,建立農產品品牌紅黑榜,健全品牌退出機制,通過加大監督檢查和信息公開力度,嚴格守信宣傳和失信懲戒,為優質品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4、降成本,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一是進一步完善有利于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政策環境。打牢家庭承包經營的制度基礎,穩妥有序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加大對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小型農業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通過培植重點,帶動全面,促進經營大戶和重點合作組織乃至企業的發展壯大。二是創新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模式。總結近年來我省土地流轉探索經驗,大力推廣“益陽信托模式”、“常德農民合作社模式”、“懷化股田制模式”、“衡陽安邦模式”、“長沙土地股份合作模式”等土地流轉模式,促進規模經營。三是培育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為農民自愿流轉提供有關信息、咨詢、委托代理、合同簽訂、糾紛調解等服務,讓農民的土地科學、合理、有序流轉。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對規模種養大戶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業規模化發展的良性循環。

5.促外向,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一是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國外國內兩種資源,選擇錯位競爭戰略,克服我國農業成本價格競爭劣勢。二是構建合作聯盟抱團走出去。探索以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合作聯盟,形成聚合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三是發揮國際合作重點區域特色作用,充分利用區位、資源互補優勢,在已有的基礎上加快務實合作,如在“一帶一路”國家重點開展雜交水稻一體化經營、農業高新技術推廣應用、糧食精深加工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建言湖南十三五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激情视频五月天 |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 | 一级a国产a国产片 |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