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立即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廣泛參與。幾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加快“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了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了世界和平發展,是一項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2017年5月14-15日,中國主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對于我們來說,接下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不斷地深入學習、思考和落實。
深入認識和把握“一帶一路”農業合作現狀和問題
農業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基礎產業和民心產業,“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數國家都是依賴農業的發展中國家,農業合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快速提升,農業也越來越成為國家外交與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論壇期間,農業部聯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和外交部發布了《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明確了下一步推進農業合作的原則、思路及機制等。
總的來看,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農業合作已具備一定基礎和較好的發展態勢。農業政策溝通不斷加強,技術交流不斷擴大,農業貿易與投資都不斷增長。但也要清醒看到,“一帶一路”建設中農業國際合作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認識問題。盡管農業在很多國家都很重要,但由于其投資周期長、見效慢、技術壁壘強等原因,經常出現“政府重視、企業忽視、媒體藐視”問題。在我國過去三年“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中也有這個問題,國內媒體把主要的眼光都放在了港口、鐵路、電力等領域,關心農業合作相對不多。
二是系統問題。我國與沿線國家農業合作呈現“技術交流和進出口貿易相對較多、政策溝通與農業投資相對較少”的特點,而成熟穩定的農業國際合作迫切需要這些領域全面發展和協調配合,單一方式的農業合作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要求。
三是風險問題。盡管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農業合作具有顯著的資源潛力,但是“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充斥著不穩定國家以及全球政治議題上的火藥桶,而這會對我國在該區域開展農業合作帶來重大的不確定性。更重要的是,風險不僅來自于政局動蕩,更多的還來自于沿線國家政策的不確定性,這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例如國內某大型國有企業2008年在哈薩克斯坦數十萬公頃土地的投資就碰到這方面難題,現在仍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四是經驗問題。過去我們經常說,國內企業規模小,資金實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現在的問題是中國一些農業企業在海外投資不差錢,但很多貿易投資活動仍很艱難,主要是我們的農業企業參與國際化進程時間短,理念不新,經驗不足,“地主思想”和“單干思想”嚴重。
五是投資環境新挑戰。新世紀以來,國際投資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各國更加關注外國投資對本國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是否會造成沖擊。農業是一個與生態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緊密相關的產業,農業ODI(對外直接投資)必然會面臨東道國方面提出的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文化保護等標準性要求,如澳大利亞等明確要求外國投資項目必須通過環境保護、生態平衡與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審查。而要達到這些要求可能會顯著增加經營成本,致使海外投資項目效益不佳,同時影響投資項目的時間周期。此外,農業作為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產業,對外直接投資還往往面臨勞工與社會文化融入等問題。
進一步提升“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水平
依據農業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不斷探索、創新、細化和完善相關內容,推動“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蓬勃發展。
首先是提高沿線國家農業企業主體和媒體的關注與認識。要采取研討、對話、推介等多種方式,改變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很熱,但主流媒體較涼的局面,不斷提高全社會對“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重大意義的認識。
其次是農業教育與科技交流合作先行。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加快提升我國農業國際合作的軟實力。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更大規模的科技交流合作,這是促進發展中國家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關鍵環節;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更大規模的教育交流合作,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環節都很迫切和重要。
三是要充分發揮中國農業優勢和企業主體作用。我國農業地域廣、類型多,在農業模式上可以與很多國家對接合作交流。要充分發揮我國農業在市場、貿易、科技、裝備以及資金等方面的獨特優勢,要學會打復雜的“組合拳”。要充分發揮涉農企業的主體作用,培育和提高企業在更大領域配置農業資源的能力,支持他們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重構農產品供應鏈和價值鏈。
四是不斷創新農業國際合作的體制機制和模式等。鑒于“一帶一路”農業合作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加快完善現有對外農業合作的統一歸口管理體制,要建立常設的協調工作機制,要加快對海外農業產業園等新模式的探索。
五是加強常態化的政策溝通協調,為“一帶一路”農業合作建設保駕護航。不僅是要加快相關農業政策協調頻率和協調力度,更要學習如何成為區域乃至全球農業治理規則的制定者和主導者。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