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撐。中國將加強與世界各國間多種形式的農業合作,共同推動實現全球糧食安全目標;同時,將推動中國農業全球化,發出參與農業全球治理的中國聲音】
11月18-19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經濟年鑒社主辦的2017(第五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此次峰會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題。
11月18日下午,分別以“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和“‘一帶一路’倡議下形成全球農業合作新格局”為議題,舉辦了兩場閉門多邊圓桌會議,與會中外來賓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和交流。兩場圓桌會議分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部長呂薇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局局長程國強主持。
歐盟委員會農業與農村發展總司總司長澤西·普萊瓦
歐盟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合作
歐盟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地,也是農產品的重要進口地,進口的產品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歐盟非常重視從發展中國家進口農產品,在這一過程中,共同農業政策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歐盟正在從以下三個方面改革共同農業政策。
第一,提升農業技術研究和創新水平。在創新和研究方面,與中國等國家開展合作。只有非常智能化的農業周期,才能夠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促進可持續的農業發展。
第二,做好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工作,支持可持續的森林管理,來應對沙漠化,阻止生物多樣化的損失,阻止環境的惡化。
第三,制定進一步刺激農業發展的政策,滿足民眾和社區的需求和愿望,同時吸引更多年輕人學習農業技術。
此外,為了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歐盟將加快投資建設高速寬帶,促進農村地區發展。
總之,歐盟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雙方也提出了加強在農業領域聯動的倡議。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互聯互通平臺,歐盟和中國將進一步探索合作和協同效應。
西班牙農業、食品和環境部副部長卡洛斯·加巴納斯·戈迪諾
加強科技、氣候、貿易等領域合作,確保全球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不僅僅是糧食是否足夠的問題,而是如何分配的問題。過去30多年來,中國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因為中國的糧食實現了非常高的自給程度,這也是中國現階段糧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人口及其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中國的糧食消費結構也出現了巨大變化,肉類、水果、蔬菜以及食用油等方面的需求逐漸增長。同時,中國從全球各地進口食物。這告訴我們,糧食安全并不是一個國家可以應對的,需要全球各個國家共同找到解決方案。
為了保障全球的糧食安全,我們必須在一系列領域開展密切合作。技術和知識的進步非常關鍵,因為它們能夠幫助我們提高糧食生產力。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到,還需要應對氣候變化、減少貿易壁壘以及糧食浪費等問題。我們在所有這些領域都必須本著合作精神來實現全球共同目標,比如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
氣候變化給實現糧食安全帶來了巨大挑戰,同時也與糧食增產和糧食穩定供給息息相關,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所以,我們必須使糧食生產政策能夠與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等方面的政策相互協調統一。同時,盡可能抵制在糧食和食品領域中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由于土地、水和糧食的分配是不均勻的,因此對于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來說,貿易至關重要。作為各國農業部門的代表,我們也有責任保證通過國際貿易給我們帶來一個可靠、穩定的糧食供給來源。通過農產品的貿易,能幫助我們應對糧食短缺。
新西蘭初級產業部副部長涂珂豪
探索新的合作和創新領域
現在全球面臨的人口增長、資源有限等壓力不斷加大,為了確保未來的糧食安全,需要更加可持續和更高效的農業監管方式。各國監管機構也需要加強相互之間基于共同標準和科學評估的合作,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提供了一個這樣的機會,可進一步加強全球在這個關鍵領域的聯動。
新西蘭和中國都面臨同樣的農業技術挑戰,尤其是我們需要實現可持續和高效發展,同時還要保證農民的收入,而且兩個國家都面臨環境的限制。新西蘭和中國應互相分享相關經驗和知識。新西蘭初級產業部愿同中國和其他國家合作,探索新的合作和創新領域,包括一些監管制度的互認,以推動貿易便利化。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要放低食品安全和檢驗檢疫標準,相反,作為監管者來說,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創新,并且積極探索如何減少糧食貿易壁壘。這將是一項非常艱苦而又充滿技術要求的工作。這樣的工作能夠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帶來真正的利益,將惠及兩國人民。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駐中國和朝鮮代表馬文森
全球農業合作比以往更為迫切
在解決全球糧食危機和威脅問題上,人類取得了很大進步,面臨糧食短缺的人口也在減少,這得益于農業創新、生物科技以及總體的科技進步。但是,也要認識到,到2050年,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極端天氣情況的影響,糧食消費會翻倍,對蛋白質的需求量也將增加。所以,我們必須減少投入、減少碳排放、減少污染,必須更加節約資源、更加提升農業智能化水平。
在這情況下,農業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事實上,在解決饑餓的問題上,目前聯合國糧農組織通過國別合作項目,正在與中國開展合作,以實現“一帶一路”倡議的農業發展目標,正積極采取措施以實現基礎設施和商業方面的投資。目前進行的主要有四個方面工作:第一,發展可持續的糧食供應鏈;第二促進農業創新,關注數字農業;第三,促進安全產品的貿易,注意防范動物之間傳染疾病;第四,加強國際組織間的協作。
中國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張陸彪
主要從四個方面開展國際合作
農業合作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撐。中國農業部將加強與世界各國間多種形式的農業合作,共同推動實現全球糧食安全目標。同時,將積極為涉農企業服務,做好政策設計,推動中國農業全球化,發出參與農業全球治理的中國聲音。
今后將主要開展以下四個方面的國際合作。
第一,中國農業“走出去”要牢牢服務國家外交大局。農業外交已經成為中國優勢外交資源,而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合作是中國農業對外合作的重點和優先領域。中國將充分發揮多雙邊機制平臺作用,比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世界糧食計劃署(WFP)、世界銀行、亞洲基礎設施銀行、亞太經合組織(APCE)、金磚國家、10+1、10+3、藍莓合作等,加強政策對接和標準對接,深化多雙邊農業合作,包括三方合作。
第二,務實推進農業產業投資合作。中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業對外合作的若干意見》《農業對外合作規劃》《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遠景與行動》已經頒布實施,下一步將繼續完善頂層設計、抓好貫徹落實。目前,各省正在建立省一級的對外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基本都是由省農業廳牽頭,省商務廳、發改委、金融、保險等與農業“走出去”相關的單位作為成員參加,將進一步做實做好做多農業“走出去”中的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和農業對外開放合作實驗區。第一批“兩區”有10個,已經發布。將進一步推進混合所有制試點改革,加快培育五到十家國際大糧商和跨國農業企業,鼓勵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特別是鼓勵中國企業開展境外全產業鏈布局,不斷優化農業對外服務,建設好農業對外合作公共信息服務平臺。
第三,加大農業援外扶持力度,回應受援國關切。務實推進農業科技交流、人員培訓、政策建議、規劃編制等,向全球分享中國農業發展成果和中國經驗,為當地人民改善生活貢獻中國力量。將聯合編制農業發展規劃,啟動中非農業科研10+10計劃,打造中國援非農業示范中心升級版,推動農業援外與農業“走出去”升級銜接。
第四,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合作。農業部將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積極邀請沿線國家來華參加大型農業展會,特別是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中國杭州國際茶葉博覽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歡迎各國優勢特色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豐富中國老百姓的餐桌。針對農業“走出去”重點投資國別,多開展強化投資貿易促進推介活動,為企業打造“走出去”平臺。
澳大利亞農業與水利部貿易和市場準入司司長路易斯·范·米爾斯
澳大利亞與中國農業結構性改革“異曲同工”
作為主要的農業生產國和出口國,澳大利亞進行了非常廣泛的農業和經濟改革,這些改革和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異曲同工之處。澳大利亞非常期待與中國深化農業合作,繼續為中國提供安全、優質的農產品,來補充中國的糧食供應、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
結構性改革、生產率的改善和創新,是澳大利亞農業的核心優勢,而且也一直支撐了澳大利亞高度外向型農業的全球競爭力。在20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形成的共識是,全國需要經濟改革,因為很多政策都遏制了創新,而且是消費者來提供相關成本。因此,10年之前開始推進改革,比如取消補貼和控制,消費者在購物時也能享受到減稅優惠;放松對價格的支持措施,包括一些法律的修正,改革干旱農業調整政策,建立農業研究和合作公司,驅動創新研究和開發。
我們必須實現生產率的增長,這取決于農民能否廣泛獲得先進的新技術。只有科技進步,才能應對未知的挑戰,尤其和氣侯有關的挑戰。
蒙牛集團CEO盧敏放
倡建“一帶一路”“乳業共同體”
從整個國內農業領域來看,中國乳業已形成了市場化程度高、品牌建設領先、國際化步伐快的行業優勢。目前,中國已經有兩家乳企進入全球乳業十強。
但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宏觀背景下,中國乳業將長期面臨國內外市場競爭壓力,尤其是根據中新、中澳FTA協議,2019和2025年,中國將取消新西蘭、澳大利亞乳品的進口關稅,這將進一步加劇進口產品對國內市場的沖擊。
對于中國乳業來說,未來要在創新能力、品牌塑造、全球市場合作與拓展等多方面搶抓機遇,正視挑戰,共同開啟中國乳業新時代。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乳企需要以更加開放、共贏的姿態融入世界乳業發展的大局中。中國乳業在下一個五年必將發生革命性變化,倡議全球伙伴不斷挖掘合作潛力,攜手開創“一帶一路”及全球乳業發展的嶄新局面。
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金良
呼吁全球農機行業打破技術壁壘,加強跨國合作
中國農業發展,應該關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動土地經營權流轉,真正實現農業相對規模化經營,同步推進與之適應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二是農機和農藝模式的系統融合,科學優化農藝流程和農機匹配,減少農業生產要素投入,降低成本,實現各要素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三是培育以新型經營主體為核心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探索典型的代表農業發展方向的新模式,實現小農戶和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有機結合。
對此,我們建議和倡導:第一,推動農業各生產要素的跨領域融合,積極發展農業各個創新要素,以農機為載體,推進種子農藥化肥和人工農機系統創新,加大力度扶持、推動農藝流程和農機結合的研究和示范推廣。第二,支持和鼓勵農機裝備創新,盡快縮小與國際水平的差距,尤其在核心工藝裝備升級和核心技術突破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支持企業在海外建立研發中心,整合全球資源。同時,呼吁全球農機行業打破技術壁壘,加強跨國合作,為全球糧食和食品安全做出貢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報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