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美麗鄉村、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培育良好的村風民風,是建設美麗鄉村的著力點,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里子”。要注重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有效方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俗易懂地貫穿到人民群眾的生產勞動和生活細節之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
要重視黨風建設,加強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基層黨員干部的表現,直接關系到黨的形象,關系到黨的方針政策能否落到實處、執行到位。移風易俗,表面上看改變的是行為習慣,實質上改變的是價值觀念。黨員干部怎么做,對于培育、引領淳樸的村風民風,具有標桿作用。要通過黨員干部帶頭示范、宣傳引導,使公序良俗生根發芽,讓群眾在移風易俗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讓摒棄陋習舊俗、踐行新風禮儀的文明時尚蔚然成風。
要發揮新鄉賢文化的示范效應,以家風建設帶動村風民風。鄉賢文化積淀了中國鄉村基層治理的智慧,根植鄉土、貼近百姓。在移風易俗、倡導鄉風文明上,“新鄉賢”的引領作用十分顯著。要繼承和弘揚有益于當代的鄉賢文化,發揮“新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用他們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涵育文明鄉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深深扎根。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風清。要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條主線,從家庭這一社會細胞入手,積極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堅持貼近農村、貼近農民、貼近家庭實際,在農村廣泛開展“好家風好家訓”活動,以此帶動形成良好的村風民風。
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倚重鄉規民約和道德評議的風氣引領。要廣泛開展身邊好人、禮儀祠堂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把文化下鄉等流動文化服務形成常態,為基層群眾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服務,為持續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打下堅實的思想和精神基礎。推進基層村民自治關鍵是要有切合實際、操作性強、能對村民形成有效約束的行為規范。鄉規民約不僅是一種治理模式和催生文明的形式,更是一種介乎于道德和法律之間的有效填充。應當從群眾意見最大、反映最強烈的環節入手,在充分尊重傳統民俗的基礎上,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通過村民代表會議等形式,確立形成通俗易懂、可行管用的鄉規民約。
樹立培育良好的村風民風,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要發揮傳統文化在農村底蘊深厚、流傳久遠的優勢,充分整合各方資源,使優秀的傳統鮮活起來,潛移默化影響農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使農民群眾內心有尺度、行為有準則,把不良風氣壓下去,把新風正氣樹起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文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