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城市空間以及由此引致的“空間正義”問題,在最近五年的學術研究中,不僅僅在哲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建筑學、管理學等學科內部引起了各自的關注,也在應對同一現象理解上的“橫看成嶺側成峰”,必然性地產生了不同學科對這一問題進行對話及爭論的迫切內在需要。“空間、城市與馬克思主義”筆談中分別來自建筑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等學科的六位學者的精彩發言,即已體現了來自不同學科旨趣的不同關懷。這些風格迥異但又頗具“互文”性質的闡述,無疑地,能夠幫助讀者恢復對城市空間這一議題涉及的群體差異性與需求復合性這一核心特征的問題起源探尋,而不只是囿于各個學科自身的范式特點僅僅只是自畫自說。具有建筑學背景的賀慧教授關注的是,城市環境規劃需要從G(go for walk)、R(running)、E(education)、E(equality)、N(Nature)去實現城市公共空間正義,尤其城市居民的生理、心理健康問題看似是一個私人性的問題,但卻與城市空間的環境規劃密切相關。這對于當前建筑學領域過于強調空間的物理性特征而相對忽視空間的社會性特征是大有裨益的。中國正在進入城市社會,城市人口的比例、城市資源的比例、城市政治的權力、城市發展的進程……無疑注腳著城市空間及空間正義問題的理論重要性和實踐緊迫性。而如何在不同學科不同旨趣的學科經典范式中,在認識到城市空間這一議題涉及的群體差異性與需求復合性這一核心特征的基礎上,既“各執己見”,又“相互觀照”,則是制約這一多學科對話進一步凝煉升華的破題之要。期望能夠由這六位學者的對話,真正改變這一跨學科領域研究的問題結構。(感謝我科社會學學院曹志剛博士的精心導讀)
筆者的研究方向是城市設計和城市環境行為,今天我們就“空間、城市與馬克思主義”進行學術探討,對筆者而言,這是一個跨學科交流和思維碰撞的很好的學習機會,同時,城市設計學中的正義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途徑。
城市環境其實是一個廣義的環境,包括社會、文化,還有我們城鄉規劃專業最關注的物質空間環境,人和環境之間的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尤為重要。城市哲學領域中許多學者都在研究空間正義,從城鄉規劃的角度來講,城鄉規劃的本質就是對社會公共資源的合理再分配,如何做到合理再分配呢?這就會涉及空間正義方面的內容。雖然任何物質空間正義的背后有許多社會、經濟、文化因素的作用與推導,但在我們規劃師的眼中,空間正義最終會落實到三維的物質空間環境中。首先,我們可以聚焦在城市的公共空間,為什么聚焦在城市的公共空間呢?凱文·林奇在他的《城市意象》這本書中,打破了傳統的“規劃決定論”,他請來幾個城市的普通居民,從普通市民的角度談談什么樣的城市空間是印象深刻的,是迷人的,繼而從城市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形成了他著名的城市認知地圖五要素。居民們提到的那些印象深刻的空間多半都是城市的公共空間以及其組成部分,同時,我們也有著這樣的生活經驗,當我們作為一個旅游者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行程匆匆,或許只能通過這座城市中的重要的景觀節點、地標等公共空間粗略地形成對這座城市的印象。如果一個城市的公共空間做到公平、正義、健康,那么大家的交往特別是和陌生人的交往都是平靜而有效的。于城市人而言,從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兩個方面都能得到一個良性的釋放,那么這座城市就應該是一個有內涵的城市。
相對于傳統的城市公共空間而言,現代城市公共空間呈現出很多新的特征,這就引發了城鄉規劃專業學者新的思考。現代城市公共空間由過去傳統的“無頂戶外”“全公共”走向了“無頂”與“有頂”,以及“全公共”和“半公共”的兼容;另外,私有公共空間的出現是非常敏感的,也是備受爭議的關乎空間的公平正義的物質空間載體。這是一個研究的重難點。從城市環境行為的角度,公平正義的城市公共空間應該秉承green原則:g代表go for walk,即倡導人們以慢行交通、低碳交通為主的公共空間氛圍;r代表running,即公平正義的城市公共空間應該是連續的,比如現在許多城市的綠道已經在建成使用中了,那么什么是公平的綠道呢?從每個社區出門都能銜接到綠道,在低碳步行的出行中,盡可能聯系城市的重要景觀節點,每個社區從家門口出行都是一個合理而相對公平的服務半徑,在一定的疲憊程度上可以接受;e代表education,即正義的物質空間需要有一定的免費開放的教育意義和人文科普意義, e還可以是equality,要平等。筆者所在的城市——武漢,自古以來就有“千湖之城”的美譽,可是現在除了東湖、嚴西湖和沙湖這種占地面積較大的湖泊之外,普通老百姓走在街道上大多數是看不到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開發商忽視“湖泊權”的行為,如果拿地的范圍內有自然的小湖泊,他們通常的做法就是填湖后平整土地進行建設,或者將這些小湖泊圈起來成為他們建設小區的私有水景,成為周邊售價最貴的地段,本來應是公共資源的湖泊成了部分富人的獨享區。當然隨著城市公眾利益認知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現在武漢市規劃管理的“藍線”規定:開發商拿地范圍內若涉及自然湖泊,一定要修環湖步道,這個環河步道銜接在城市的支路上,是應該對市民開放的,買不起所謂豪華小區的市民可通過銜接的環湖道接口,進入這些自然湖泊的周邊親水游憩和休閑,這是城市公共空間公平正義的踐行;n代表nature,即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個文化空間、社會空間和物質空間都是和空氣、陽光、水域等自然環境產生良性互動的。
另外,實現公平正義的城市也應該是一個健康的城市、智慧的城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健康信息資源研究中心最近和城市與規劃學院試圖建立科研合作,合作的切入點就是如何營造一個健康、智慧城市。通過幾次交流,我們了解到什么叫基礎醫學,什么叫臨床醫學,什么叫預防醫學,也了解到他們做了許多基于居民身體健康的數字平臺工作,他們將湖北省內的所有個人的健康信息形成一個大的數據網絡平臺,從私人建檔開始,病史、基本特征、基本信息全部放在網絡平臺上,而我們規劃專業的介入能起到的作用則是在預防醫學層面上進行突破。預防醫學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健康,如何通過規劃手段改善物質環境,預防一些災害,減少一些疾病的發生,其中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疾病。我們也做了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初步的探索,比如回到我們前面說的城市公共空間,我們能夠在城市空間的微更新方面盡自己學科的力量,我們目前所處的階段是由過去傳統的增量規劃轉型到以提升城市品質的存量規劃為主,在這個過程中城市不可能有許多大拆大建的CBD、大學城、大的開發區出現了,取而代之的是對已有的城市公共空間及老舊社區進行微更新及提升城市品質的改造。有品質的城市公共空間,既是公平的,也是正義的,更應該是健康的。老百姓在這里見面或偶遇,心情愉悅,人們的社會交往是健康的。互聯網時代,便利的同時也滋生了一些社會問題和社會病,人們由戶外購物休閑轉為宅在家里等快遞,由面對面說話轉為隔著屏幕語音碼字,缺乏陽光、空氣和戶外運動導致的慢性病人群越來越多,有活力、有品質的城市公共空間能吸引人們走出來,面對面地進行交往,包括上、下午固定時段曬太陽就是治療抑郁癥的一個最佳途徑。另外,針對一些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比如交通樞紐的合理化布點,人性化步行尺度的景觀節點布局應重點考慮,如現在比較流行的刷步數,每天1萬步到1萬5好像是特別容易記住的物化的目標,其實是有著科學根據的,通過同濟大學專家的研究,腳底是人體(除了心臟)第二個泵房,特別是前腳掌落地的話,分擔心臟的工作來供血,40歲以上人群可精確到每日6000步以上才能夠達到輔助健康的作用,對糖尿病患者每天快步走25分鐘到40分鐘可以有效促進胰島素分泌從而降低血糖。以上實踐也給予我們有關社區公園的啟示,社區公園的意義遠遠大于城市中心區的超大型的公園,我們寧愿把這些超大型的公園切成“小蛋糕”分散到各個社區周邊,讓老人和小孩等弱勢群體隨時都能步行進入到社區公園這種療愈景觀里去。健康比對數據顯示,社區公園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我國已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不只是口號而是事實,如何應對老齡化?我們城鄉規劃專業還要落實到我們的具體的工作上去。據統計,中國人有預期的進養老院的只有8%~10%,社區互助養老的達到40%~50% ,還有40%更傾向于在家養老,因為中國養老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一直追求的是幾代同堂的天倫之樂,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考慮預防疾病和增進老年人健康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城市公平的角度,以三種方式介入:人的幫助、植物的幫助及動物的幫助。這三種方式產生的效果通過醫學院的比對數據進行了證實,比如說人的幫助,國外數據表明許多去大都市創業的年輕人最初的經濟很拮據,他們只能租住在公寓里,而有些老年人年老體弱、孤獨卻有房產,從社區管理的角度上可以集中管理和有選擇性地租賃相結合的方式,年輕人可以定期免費住老年人的房子,但需要接受社區管理和篩選,每周定期自愿免費為老年人進行服務,如每天教他上網2個小時,或者陪他讀書,或者戶外散步陪伴等,這是很好的用人來幫助老年人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方式。另外是寵物的幫助,老年人癡呆或自閉癥頻發,年齡漸長而工作責任全無是比較重要的誘因,如果定期給他領養一些小動物,他的病癥會緩解。實驗表明,自閉的老年人為了給寵物打各種預防針就不得不出門,出了門除了和護士交流還會不知不覺和其他人交流,在這樣的交流中,他們的癡呆患病風險、自閉、手抖等癥狀都會大大改善;有了照顧小寵物的責任感,他必須作息相對規律且爭取健康地活下去。最后就是植物的幫助,這是我們現在研究得較有興趣的領域,如療愈景觀,或者是其中的一種類型即可食地景,現在的老年住宅并不是傳統的老年住宅,而是適老性住宅。人總是會老的,但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水平的提高,人類的平均壽命會越來越長。何謂老百姓口中“一步到位”的房子呢,筆者想其設計標準就是適應“你”老了以后仍能很方便使用的房子,在這個過程中,社區景觀一定需要有療愈的作用,以前我們的思維有限,總覺得只有醫院和療養院才需要設計療愈景觀,其實,按照適老性設計的要求,療愈景觀應該是無處不在,工作很緊張的時候需要療愈景觀幫助放松一下,血壓、血糖和心率健康穩定更利于工作,甚至只需更換下周邊物品的色彩也能起到緩解壓力的作用。可視地景,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人們審視周圍的環境,有兩個層面的目的,一個是審美方面的目的,另一個則是功利性的目的,事實證明功利性的目的占比更高,如果同樣是景觀,一種僅僅是用來欣賞的,另一種不僅可欣賞還可以食用,那么當然是后者選擇的人會更多。我們城鄉規劃專業做了許多實際項目,包括現在開展得較多的美麗鄉村建設,許多年前稱為新農村建設,記得8年前我們在東西湖區做遷村并點的新農村規劃,農場領導很重視村民參與,為規劃組織了許多次村民溝通協調會,筆者印象比較深的一次是當時有村民反映:你們不要種花里胡哨的樹木,尤其是路兩邊和路中間,我們建議種棉花,好看還有收成……的確,棉花豐收的季節是潔白的、好看的。雖然村民不懂規劃,更不懂什么專業術語,但這就是村民對可食地景的偏好。從適老化設計的角度來講,播種者在種菜和收割過程中有體力鍛煉,有期待,更有成就感,有利于他們身、心各方面的健康,尤其是老年抑郁癥患者,當他關注的方向轉移到自然接觸,播種收獲,那他或許沒空去和家里晚輩們糾結、生悶氣了,如果每個家庭心情愉快了,那么每個社區就和諧了,如果每個社區都和諧了,這座城市也一定會是健康的、智慧的。
總而言之,我們城鄉規劃專業的工作者,對公平正義的健康城市應該始終抱有重大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如汶川地震災害發生后,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吳志強院長在第一時間志愿帶領專家團隊在地震災區勘察,指導現場,不盲目重建,尤其是避免在地震帶縱向上建造新住宅。我們要可持續地對城市的空間結構及規劃布局進行深入研究,對減少霧霾、內澇等人為災害進行預防和疏導,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公平性進行重點關注,對以老年人為代表的弱勢群體進行空間關愛,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中國環境行為學會委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