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楊振之等:基于現代文化鄉愁背景下的新型城鄉規劃

[ 作者:楊振之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3-26 錄入:王惠敏 ]

導讀:新時期如何在《城鄉規劃法》的指導下,提升優化城鎮規劃體系,完善具有鄉村特色的鄉村規劃內容與方法,創新城鄉規劃理念與路徑,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成為推進記得住鄉愁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首要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2014年我國城鎮化水平已達54.77%。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仍然停留在量的積累,而忽略了城鎮化的質的發展。在千城一面所造成的城鎮特色缺乏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量鄉村的萎縮和消亡。

鄉村是我國五千年文明的根系所在,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但在城鎮化的浪潮下,鄉村正面臨被解構和終結的命運。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2013年年底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推進城鄉一體,建設美麗鄉村,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義。

同時,城鎮作為我國未來社會的主要生活聚集空間,在完成城鎮規模積累之后,如何實現城鎮文化的復興與城鎮個性化特色塑造,成為未來城鎮規劃設計的重點研究內容。

現代文化鄉愁

1、鄉愁是現代人的群體屬性

鄉愁一般是指身在現代都市的人對于飄逝的往昔鄉村生活的傷感或痛苦的回憶,這種回憶往往伴隨或多或少的浪漫情緒①。鄉愁是工業文明時代對鄉村的情感記憶以及后工業社會時代對鄉村的精神回歸。

在英文世界中,與“鄉愁”相對應的是懷舊(nostalgia)。"nostalgia'一詞來自兩個希臘詞語“返鄉"(nostos)和“懷念"(algia),意為“返回故土欲望的那種愁思”②。懷舊(Nostalgia)來自醫學,原為一種思鄉的疾病。在這種被確診的病癥的第一批患者中,有17世紀各種離鄉的人:從尼泊爾共和國赴巴塞爾學習的熱愛自由的學生、在法國和德國做仆人的人和在外國打仗的瑞士士兵③。這種思鄉的疾病,通常會引起身心上的不適反應;到18世紀后逐漸成為詩人和哲學家思考的問題,如德國詩人海德格爾在論及詩人荷爾德林時稱,唯有那些備嘗艱辛、在外流浪許久,并擁有足夠閱歷的人才能踏上精神還鄉之旅。

在以速度為主導的現代化浪潮之下,我國由鄉土社會向城市社會過渡,人口大規模高速流動成為社會發展的突出特征。在現代都市中,一切都顯得短暫和飄忽不定。鄉土社會中家庭的溫馨、家庭所給予的溫暖和精神上的安全感與慰藉受到沖擊。這使得現代生活的重要主題之一就是“返鄉”,就是滿懷虔敬地重返與神靈親近的土地,返回人原本的詩意棲居地④。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使鄉愁成為現代社會群體的共同屬性。

2、記得住鄉愁是現代社會實現身份認同的重要路徑

鄉村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是人類文明的起點。當大量的鄉村消失在推土機下時,我們逐漸成為無家可歸的游子。鄉村的消失在造成鄉土文化發展斷裂的同時,也使我們陷入身份認同的迷茫境地。

身份認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體在強勢與弱勢文化之間進行的集體身份選擇,由此產生了強烈的思想震蕩和巨大的精神磨難,其顯著特征可以概括為一種焦慮與希冀、痛苦與欣悅并存的主體體驗⑤,并涉及諸如民族、語言、服飾、飲食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等多方面的相關因素。

身份認同主要追尋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在城鎮化的浪潮下,我們由鄉村走向城市,然而千城一面的城市,缺乏人文關懷。在物質生活富裕的表象下,我們的內心陷入焦慮和不安。鄉村熟人社會下的信任與安全感在城市中無處找尋。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里去?在變幻莫測的城市越難回答,唯有兒時的鄉村依稀記在腦海中。但當轉身向鄉村望去時,卻發現生我養我的精神家園已經被高樓、污水、煙囪所替代。當在內心不斷追問“我是誰"時,唯有記憶中那一抹淺淺的鄉愁。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認為,“鄉愁”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因此,在新型城鎮化戰略下,如何留得住鄉愁、記得住鄉愁,不僅是城鄉規劃問題,也是文化發展的選擇、現代居民身份認同的社會問題。

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

新時期,中央政府提出“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不僅要注重城鎮傳統文化記憶的保留與傳承,更要突出廣大鄉村地區在新型城鎮化中的突出地位。在傳承城市文明的同時,更需要提升鄉村在城鄉規劃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1、鄉土性是我國社會的本質特征

我國幾千年來一直作為世界農業大國而存在,鄉土性特征顯著。費孝通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講授鄉村社會學時,認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①,并指出“中國鄉土社區的基本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達幾千戶的大村”②。費孝通先生從鄉下人的土氣、謀生方式、流動性、地方性以及鄉村社會的信用等方面對鄉土性進行了闡述(如表2-1-6所示)。

陸益龍在費孝通先生的鄉土理論研究基礎上,對當下經歷現代化大潮的鄉村社會進行分析,認為“在現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沖擊下,鄉土中國也邁入了后鄉土中國時代,鄉土性特征演化為后鄉土性特征。”③

后鄉土性即為“在鄉土結構依然留存的情況下,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觀念和行為都已經受到了現代化的滲透,并或多或少具有了現代性特征①。

雖然我國的城鄉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超過一半的人口已居住在城市,由鄉村主導進入城市主導的社會發展階段,但鄉村社會的實體結構及鄉土文化依然存續,產生于鄉土基礎之上的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念,仍然在無形中支配著我們的社會發展,因此,鄉土性仍是我國社會的本質特征。

2、鄉村是我國傳統文化根系所在和精神家園

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史是以鄉土社會為背景,以農耕經濟為基礎而形成發展的。梁漱溟在《鄉村建設理論》中寫道:“原來中國社會是以鄉村為基礎,并以鄉村為主體的;所有文化多半是從鄉村而來,又為鄉村而設——法制、禮俗、工商業等莫不如是。”②在城市與鄉村的關系上,他認為“鄉村是本,都市是末,鄉村原來是人類的家,都市是人類為某種目的而安設的。”③但在近半個世紀的發展中,社會經濟文化建設以城市為重心,鄉村逐漸處于被邊緣化的附屬地位。在現代化的沖擊中,鄉土文化逐漸走向斷層和消亡,鄉村這一精神家園逐漸被荒棄。當我們面對綿延幾千年的中國鄉村漸行漸遠并大規模地消失時,給我們帶來的鄉愁,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痛楚的鄉愁④。

鄉村承載了我國最為典型的傳統文化,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城鎮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我國已由農耕社會轉變為城鄉二元的工業社會,如何站在后工業社會視角看待城鄉發展關系,延續鄉土特質,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考慮的問題。

原鄉與原鄉規劃

記得住鄉愁就是要在城鎮化過程中,保留地域特色和文化景觀,保護傳統的鄉土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使傳統鄉土社會中的溫情一面不因城鎮化的浪潮而被湮沒,使城鎮更具有歷史記憶,鄉村更富有田園野趣。為探索傳統鄉土文化與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滿足現代社會群體的“返鄉"情感需求,楊振之教授曾借鑒老莊哲學順應自然的無為自化思想,提出原鄉規劃理論。

1、原鄉

“原鄉”是早年臺灣客家人對于大陸故鄉的稱呼,原意是指一個宗系之本鄉,即原鄉是指祖先未遷移前所居住的地方。對個人而言,家鄉是目前居住的地方,故鄉是曾經居住過的地方,而原鄉是祖先居住過的地方。在城鄉規劃中,原鄉理論的提出,旨在說明規劃的意念是在規劃建設中應盡量采用原生態的規劃手法,保持鄉村與城鎮的歷史記憶和原真記憶,并應盡可能地因應自然、因應歷史文化,實現地域文化的傳承與持續發展。

2、原鄉規劃

原鄉規劃是借鑒老莊哲學順應自然的“無為自化”思想。自然無為之道,是原鄉規劃的理論源泉。老子強調“道法自然”,他認為宇宙萬物都是自然而然地演進和發展的,是“無為自化”的,強調“無為而無不為”①,一切規律最終都起源于并歸結于自然。莊子思想與老子一脈相承而又有所發展,其核心仍然是尊崇自然、自由,同樣把“道”作為自己哲學體系的最高范疇,自然無為是最高標準,他認為人應體認自然之道,順應自然之則,用以消除物我之間的對立,達到人與自然的契合,使人的精神獲得絕對自由②。

自然無為并非“無所作為”,并非嚴格的生態博物館式的保護模式,而是以自然原生性為根本,不去限制原住民與自然的共生行為,強調“自然而然”,通過尋求“自然之道”而找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限制鄉村的過度開發建設行為和城鎮規模的無限擴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尊重自然、尊重地域文化是原鄉規劃的前提。原鄉規劃以對客觀規律的尊重為前提,在城鄉規劃中包括對地形、地貌的尊重、對景觀本色的尊重、對居民生產生活原真性的尊重等。堅決摒棄不尊重現實的規劃手法,反對一切盲目的建筑風貌改造。

基于原鄉規劃理論的新型城鄉建設

美麗鄉村、美麗城鎮是對城鄉規劃建設提出的新要求,美麗鄉村與城鎮不僅是景觀形象上的美麗,更有產業的持續發展、生活環境品質的提升、地域文化的延續傳承等內涵,即美麗鄉村與城鎮是留得住鄉愁的新型城鄉,是文化復興的新型城鄉,是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新型城鄉。

新型城鎮化與原鄉規劃都是現代化發展背景下的時代產物,其出發點與最終落腳點本質上都是相同的。基于原鄉規劃理論的新型城鄉規劃建設主要包括文化空間、產業空間、生活空間三個方面的內容。關于城鎮地域的文化、產業、生活空間建設重要性及規劃要點內容,已經得到眾多學者及城市規劃專家的普遍共識。

1、鄉村文化空間的保護與規劃建設

鄉村文化空間主要包括鄉村聚落、鄉土建筑、鄉村田園景觀環境等內容。

鄉村文化空間構成了美麗鄉村的突出外在特征,也是美麗鄉村區別于城鎮的最為顯性感知要素,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內容。

在原鄉規劃理論下,盡量保持鄉村原有的聚落形態。聚落居住形態是鄉村區別于城鎮的重要顯性特征,也是鄉村景觀最為重要的內容。鄉村景觀是具有特定景觀行為、形態和內涵的一種景觀類型,是由分散的農舍到能夠提供生產和生活服務功能的聚落或村鎮所代表的地區,是人口密度較小,具有明顯田園特征的地區③。在建設美麗鄉村時,必須充分吸取部分地方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大量拆毀傳統鄉村聚落,將農民趕進安置社區進行集中居住的經驗教訓。在鄉村居住形態發生改變的同時,隨之改變的是鄉村景觀與鄉村生活方式。具有城鎮特征的社區居住模式是適應城市土地集約發展、提高城市公共設施的利用效率、符合城市居民第二、第三產業就業的工作生活需求。而以農業生產、生活為內容的鄉村社區,其所對應的居住形態應是鑲嵌于鄉村田園環境之中的傳統鄉村聚落。

保留傳統鄉土建筑形式,傳承鄉土建造技藝。我國傳統的鄉村建筑是當地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發展的共同選擇,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地方性。傳統的鄉土建筑不僅滿足正常使用功能,同時實現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以及具有冬暖夏涼的居住功效,如皖南徽派民居、陜西窯洞等。而且傳統鄉土建筑特別重視鄉村村民交流的公共空間建筑,如祠堂、侗族的風雨橋、鼓樓等,它們能聚集原住村民的鄉情和鄉愁。基于原鄉規劃理念的美麗鄉村應該充分保護傳統鄉土建筑以及鄉土建筑的建造技藝,并在農村新居的規劃建設中加以傳承和發展,而絕非不分地域、不考慮居住者的使用需求,一律使用框架式磚混建筑結構和瓷磚、水泥等建筑材料。

注重對鄉村田園環境保護。田園環境既是鄉村文化空間的背景,也是文化空間的重要內容。鄉村、農業田園及未經改造的自然環境是鄉村自然景觀的重要內容。美麗鄉村的建設應突出對田園景觀環境的保護,減少對其盲目改造。

鄉村文化不僅表現在鄉土建筑或構筑物上,而是更多地融入在鄉村建筑及其生態環境之中,融入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之中,是鄉土建筑等物質實體與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軟性要素的統一體。如成都市針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川西林盤進行重點保護,并組織編制《成都市川西林盤保護規劃》等相關文件,就是保護鄉村文化空間的重要舉措。

2、鄉村產業空間規劃與產業融合發展

鄉村地區的產業主要以農業為主。在現代化進程中,農業不斷走向現代化、規模化與集約化,產業結構也由傳統的單一農業生產種植向以生產種植為基礎的包含農副產品深加工、手工業、鄉村休閑服務業等多元化產業融合發展過渡。

其中,傳統農業種植仍是鄉村地區產業發展的基礎。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必須保留農林生產空間,保護基本農田。在農業生產種植基礎上,可改進農作物種植結構與技術,形成創意農業藝術景觀,提升鄉村景觀吸引力,并為鄉村休閑服務產業發展預留空間。在現代農業生產種植模式上,可積極嘗試探索擴大城市消費者與鄉村生產者之間的經濟合作,形成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發展模式。社區支持農業的發展模式實現鄉村農業產業的生產種植與城市農產品消費的無縫對接,形成了農產品“生產—消費”點對點的直銷。其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在推進鄉村農業產業走向有機、健康、綠色發展道路的同時,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鄉土文化體驗、田園休閑度假和科普教育等增值價值。

同時,在旅游需求引導下,利用鄉村荒坡地等建設鄉村旅游服務設施,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積極促進農業與旅游服務業的融合發展。以鄉村田園環境為依托,發展現代田園養生度假旅游產品,充分挖掘鄉村田園環境這一現代都市稀缺資源價值,將資源轉化為產品。并以鄉村為據點,以田園森林為戶外休閑運動空間,形成旅游度假的大本營,從而提升鄉村農業產業附加值。

3、鄉村生活空間規劃

美麗鄉村建設是為了鄉村生活得更好,原鄉規劃是為了促進鄉村生活品質的進一步提高。鄉村生活的主體除了當地常住村民外,還有外來流動人口,包括旅游度假游客以及外來創業務工人員等。

當地常住居民的鄉村生活品質提高除了經濟收入增加外,還包括鄉村人居環境的改善、鄉村鄰里關系的融洽、鄉村生活設施的配套完善等。

旅游的本質是“詩意地棲居”①。游客前往鄉村地區休閑度假,是希望通過旅游體驗激發自我、認識本我,感悟天人合一,以忘記世俗生活獲得本我的回歸,實現人與自然的對話,人與人的對話。

鄉村度假是現代休閑度假的重要內容,是現代社會實現“返鄉”的重要方式。鄉村度假是以游客在鄉村的長時間度假居住為突出特征,將傳統的旅游延伸為一種生活方式,更多地突出鄉村度假居住的慢生活。其旅游內容也由觀光向深度體驗轉變,養生康體、戶外運動、鄉土文化體驗等成為旅游者的主要訴求。

因此,度假游客追求的鄉村生活品質的提高包括健康的度假生活方式、豐富的康體度假活動、完善的度假休閑設施以及充足的公共休閑空間等內容。這就要求在美麗鄉村建設時充分考慮當地村民與游客的不同生活需求及設施配套,合理劃分地域的空間布局,實現游客與東道主的平等對話與和諧相處,促進美麗鄉村旅游地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由鄉村聚落、建筑、農業產業景觀以及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等構成了鄉村地區的“可印象性”和“可識別性”,即鄉村意象。唯有從鄉村社會的鄉土性出發,進行原鄉規劃保護鄉村意象,才能延續鄉土文化的發展,留住現代社會最后一縷鄉愁。讓城市更像城市,讓鄉村更像鄉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來也股份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49vv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三级中文字 |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亚洲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 亚洲视频在线看 | 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H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