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脫貧工作已進入攻堅階段,主攻方向是深度貧困。深度貧困之“深”,是自然方面生存條件惡劣、災害多發、位置偏遠;是社會方面發育滯后、文明程度低,重要的一點是脫貧內生動力不足,主要體現為脫貧意識缺失、信心不足,具體表現為以下兩個突出現象。
一是“不怕窮”。國家統計局近期對云南一些貧困村進行調查發現,一些貧困群眾表達出幾“怕”:對易地搬遷,怕難以適應新環境;對發展產業,怕學不會新技術;對外出務工,怕朝九晚五的約束。怕這怕那,就是不怕“窮”。
二是“等靠要”。在部分地區,有的貧困戶,國家幫助修建了大棚,還要等著政府買種子、買機械、供肥料、供技術。有的地方低保補助水平較高,低保戶什么都不用干,躺著吃低保。與此同時,一些扶貧對象辛辛苦苦發展生產,一年收入還不見得達到這個水平。于是,出現了部分人爭當低保戶的怪現象。
“不怕窮”“等靠要”的思想很可怕,它會導致資金浪費,影響國家脫貧攻堅政策效果,對社會公平良序是一種傷害。目前,全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4335萬人,要如期實現2020年脫貧目標,就要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平均每年減少貧困人口近1100萬人,難度可想而知。提升脫貧的內生動力,既是當前脫貧攻堅戰的薄弱環節,也是脫貧攻堅戰最大的難點,攻堅克難先“攻心”。
可以說,有些貧困村、貧困戶扶不起、窮依舊,不是他們不能致富,而是他們缺乏脫貧致富的勇氣,缺乏勤勞實干的精神,缺乏人窮志不窮的理念。扶貧干部自身認識要到位,要貼近貧困群眾,走進他們內心,把脈問診對癥下藥,讓一個個貧困戶脫離貧困,防止忽視貧困群眾主體作用,做到不嫌棄、不放棄。要認識到,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人民群眾主動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