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亨利·伯恩斯坦:農政變遷的政治經濟學

[ 作者:亨利·伯恩斯坦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9-27 錄入:王惠敏 ]

今天還有純粹的小農嗎?

開篇:我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一門政治經濟學。首先提出農政變遷的政治經濟學中的一些關鍵概念;其次說明如何把這些概念應用于我所說的生存型社會和農業階級社會之中;最后介紹如何用這種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解釋現代歷史,特別是資本主義的起源和發展中的一些議題。

1、政治經濟學的關鍵概念

政治經濟學的四個關鍵問題是整個政治經濟學的緣起,從某種意義上說,總括了上百年來成千上萬本典籍。

1.jpg

總體來看,這些問題反映了對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中社會關系的考量。政治經濟學有別于主流經濟學之處在于:它以歷史為視角,對產生這些現象的社會關系和過程進行分析。

2、生存型社會簡義

如何將政治經濟學的關鍵概念和思想應用于不同類型的社會中呢?我將從生存型社會(subsistence societies)開始講起。

我將生存型社會定義為:在恒定的消費水平上——特別是恒定的代際再生產過程中——能夠再生產出自身的社會,因而人口的規模也是恒定的。在表1中的最后一列,我定義了社會分化,因為哪怕是生存型社會也不是全然平等的,也有因性別關系和代際關系引起的社會分化,但這里的關鍵之處是,生存型社會中不存在階級。

2.jpg

3、農業階級社會簡史

耕作土地的人(我們常稱為農民)和依靠農民的勞動成果與產品為生的人(我們簡單地稱為地主),構成了農業階級社會中的基本階級結構。

3.jpg

這張表中增添了一個很重要的部分——租用儲備(fund of rent),因為當生產者需要為自己生產消費儲備、重置儲備或儀式儲備時,他們還必須生產出一部分剩余儲備,這部分將被統治階級(即地主和其他與地主有關的階級和群體)剝奪。之所以產生租用儲備,是因為統治階級控制了土地,能夠通過地租、稅收和商業利潤等手段剝奪生產者(農民)的剩余產品。

從根本上說,農民是農業階級社會中的勞動階級,他們勤勤懇懇種地就是為了能夠再生產出自身,再生產出勞動對象與工具,再生產出下一代。而作為統治階級的地主,他們追求的是財富與消費的擴大再生產,所采用的手段不只是購買軍事裝備和控制戰爭機器。

4、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資本家與農業階級社會地主的主要區別在于,資本家所獲得的利潤并非僅僅用于奢華的生活(盡管其中一部分人確實揮霍無度),而是更多地用來投資以獲取更多利潤。資本家的彼此競爭,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而工人需要通過工作獲得薪金,用來購買基本的生活資料。

4.jpg

5、資本主義社會的農政問題

接下來,我將簡單地談一談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個農政問題:資本主義的農政起源,工業資本主義社會從農耕到農業的轉向,以及現代社會農民的不同命運。

(1)資本主義的農政起源

存在兩種基本的立場或觀點:

第一,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起源于英國。它有一個原始積累的過程,在16世紀達到了發展的某個階段。在此過程中,封建地主階級和農民勞動力被三個新興階級(資本主義地主階級、農業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雇傭工人)取代了。

第二,資本主義并非起源于某個國家,而是體現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或世界體系的形成之中。

農業階級社會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歷史,出現了商品生產和交換、貨幣與市場、城市制造業,等等。在16世紀初期,歐洲達到了農業階級社會發展的某個關鍵點。當歐洲國際貿易與市場的主要地域從地中海轉向了大西洋之后,歐洲國家推行的海外擴張、殖民主義、殖民帝國主義為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始積累提供了關鍵資源。

(2) 工業資本主義時期從農耕到農業的世界歷史變遷

工業資本主義社會從農耕到農業的世界歷史轉向,有時很難被人們理解,這主要是因為語言和詞匯的轉換困難所致。例如,農耕(farming)和農業(agriculture)的翻譯便一直是個難題。我想從歷史的角度解釋一下,對二者做出區分的重要性。

農耕是指農民的活動,在大部分歷史時期,甚至直到非常晚近以來,農耕都是一種相當本土化的活動和生活方式。這主要體現在:

其一,土地的肥力是通過農場積攢的綠肥和廄肥,并通過休耕和輪作來保持的,這是一個循環的農業生態體系。

其二,在農忙季節,相鄰的農戶可以集中勞動力相互幫工。

其三,農民自己不能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由當地手工藝人來提供,這是簡單的、本地的勞動分工。在農業階級社會,農民與非農民之間的聯系幾乎不會影響農民從事農業活動的方式。另外,大部分生產出來的糧食是在非常有限的地理范圍內供本地人消費或交換的。

那么,資本主義社會是如何改變這一切的呢?一方面,農業部門只有在現代工業資本主義社會里才會出現,它的建立有賴于農耕的上游和下游中關鍵的經濟利益集團和代理商。另一方面,農業部門只有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才成為公共政策的對象,因而也成為有組織的政治活動的對象,例如與糧食價格相關的政策、與外貿和進出口相關的政策,等等。

(3)農民群體的不同命運

1750年時世界上大部分人口是農民,在表3中,我沒有提到農民,那他們哪兒去了呢?總體而言,我的回答是:今天的“小規模農民”(small farmer)——我不太愿意用“小農”(peasant)這個詞——已經被整合進資本主義的商品關系之中,不得不依靠這種關系來維持自身的再生產。

這是一段漫長的、極其痛苦的歷史過程,其中不乏種種變體、種種不同的道路、種種不同的方法。印度政治經濟學家克里希納·巴拉德瓦杰(Krishna Bharadwaj)稱這些方法為“強制商品化”(forced commercialization),實際上也就是歷史學家羅伯特·布倫納(Robert Brenner)所說的“生活資料的商品化”,這是一切問題的關鍵。

這意味著商品關系嵌入了農民耕作的循環系統之中,雖然最初是外界的強迫和壓力所致,但商品關系后來卻被內化了。小農或農民成為小商品生產者(petty commodity producer),他們被迫通過再生產自身來獲得基本的生活資料,這種再生產包括再生產為資本和再生產為勞動力。這一過程可以發生在單一的農戶內部,也可以發生在更大的規模內,即發生在資本主義社會中。

出于各種結構性或偶然性的因素,并不是所有小農或農民都能夠成功地再生產為資本和勞動力。因此,作為小商品生產者的農民有可能分化為富農、中農和貧農,這是列寧的分類。簡單來說,家庭農業(family farming)的階級動力促成了農民分化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不同階級。

富農:一些農民能夠積累生產性資產,在更大規模上再生產為資本,即從事擴大再生產,這些人是新興資本主義農民,對應列寧所說的富農。

中農:有些人能夠在同等生產規模上再生產為資本,在同等消費規模和代際規模上再生產為勞動力,這就是簡單的再生產。他們相對而言是穩健而固定的小商品生產者,對應列寧所說的中農。

貧農:還有一些人努力掙扎,通過耕作再生產為資本,也再生產為勞動力;他們經歷了簡單再生產的擠壓,在通過耕作實現再生產的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哪怕是很小規模的再生產也同樣如此,這對應了列寧所說的貧農。

勞工階級:如果他們無力進行再生產,就很有可能淪為我所說的勞工階級,直接或間接地依靠出賣勞動力來獲得日常的再生產。

實際上,很多我們稱之為“小農”、“家庭農民”或“農民”的人,已經分化為新興資本主義農民、小商品生產者和勞工階級等不同的階級類型。這些人大部分生活在南半球,數量可能在10-30億。

以上關于農民階級的不同命運,只是非常寬泛的概括。這些理論工具可以用來得出具體的分析結果,但不能取代分析過程。

任何適當的、具體的分析都需要思量此前提到的那些問題:什么變了或正在發生變化,何時、何地、如何以及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同時聯系具體的歷史背景來考慮這種變化的矛盾和不均衡之處。

6、結語

我認為有兩個命題,有助于我們進行具體的分析和調查。第一,今天所有的農民都與非農業生產及非農村活動有重要的關聯,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一點,以便充分理解他們的行為及其生產和再生產的動力。換言之,哪怕世界上曾經有過純粹的小農或者農民,我認為他們現在也已不復存在了。

第二,農村勞動力市場對所有階級的農民的再生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人發現,所謂的中農也雇用勞動力并剝削勞動力,以保證農場能夠作為小商品生產企業而維持和運作下去。

作者簡介:亨利·伯恩斯坦: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發展研究系主任;1945年出生于英國倫敦。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發展研究系著名教授,曾任發展研究系主任16年,擁有劍橋大學歷史學學士學位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社會學碩士學位。曾在英國、法國、荷蘭、加拿大、美國、中國、南非的多所著名大學任教。曾長期主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農民研究》和《農政變遷》,其研究領域包括社會理論、發展理論、政治經濟學、農政變遷、土地改革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發展研究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午夜片源在线看免费 | 亚洲欧洲日本免费看 |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 亚洲肥婆丰满一区 |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