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行為有限理性的實際情況之下,極大充裕的資本對產業價值鏈形成非理性激發效應,出現經濟信號傳導與產業價值鏈傳遞不通暢,存在產品品質升級速率與消費品質升級速率的不匹配,形成生產者既定供給能力嚴重大于消費者收入、偏好容許的現實和預期消費能力,從而在不同經濟體中形成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鑒于經濟行為人在從事經濟活動時的有限理性和經濟體的復雜性,這指示人們,在力圖盡可能降低產能過剩時經濟的沖擊時,單靠一種手段并不能完全奏效,而應當構建多個協同性機制,予以協同應對,以有效地壓制新產能過剩的烈度,化解新產能過剩對經濟健康運行的阻滯力。為此,我們只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科學構建產能評估預警模型,全面構建能夠保障投資、生產、供應、消費之間價值傳導、市場信號傳導通暢的成熟市場體制機制,推動經濟發展動態平衡,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平衡、充分、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經濟行為; 有限理性; 價值傳導; 關系扭曲; 預警模型; 現代化經濟體系
在復雜經濟體中,經濟行為人的經濟價值取向并非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這一定程度地產生了投資、生產、供給、消費的價值傳導阻滯、經濟關系的錯配和不平衡。因此,在世界經濟發展到資本過剩的階段后,產能過剩是一種必然的經濟現象,只是在不同經濟體中過剩的程度有所不同。我們站在經濟行為人有限理性的現實基礎上,試圖通過挖掘產能過剩的機理,構建長效性經濟預警模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關系的動態平衡,降低產能過剩對經濟運行的沖擊程度。
一、中國產能過剩的現狀
改革開放前期,中國處于資本短缺階段,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的資本開始積聚,資本的積聚極大地激發了產能發展。產能過剩就其暴發程度而言,分為單元性、結構性和系統性產能過剩,當前從中國經濟的總體而言,考慮國內外兩個市場,中國的產能在一、二、三產業都存在,總體處于結構性過剩水平以下,商品單元性過剩發生覆蓋率較大,上下游產業的結構性過剩發生覆蓋率中度,經濟體的系統性過剩發生覆蓋率較低。
產能過剩,在經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行業產業、不同成熟度市場發生的類型是不同的,第一種類型,勞動密集型產能過剩;第二種類型,資本密集型產能過剩;第三種類型,技術密集型產能過剩;第四種服務型產能過剩。“過剩”大多發生在熱門行業、低技術門檻的產業及行業、短平快的應用行業、短期高利潤行業中,過剩并非只發生在落后產能、舊形態經濟中,在先進產能、新形態經濟中也會發生,是個動態的、持續過程,當前過剩產能具體分布態勢圖譜是:鋼鐵業、船舶制造、水泥業、玻璃業、房地產業等技術門檻低的行業,形成了嚴重的堵塞性產能過剩;某些曾經的“中高端技術”行業,在技術瓶勁被突破后,也滑向準低技術門檻的行業,因此也出現了過剩信號,如光伏行業、手機制造、家用電器、傳統汽車制造;而在高技術行業,由于門檻高,仍處于發展上升階段,還沒有出現產業“堵塞”,像智能制造、高新材料、大型航空器制造、燃氣渦輪類動力裝備、核電設備及系統、高鐵設備及系統、網絡大型服務器、創新性電子消費品、新趨勢汽車制造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端服務業、新興業態中,也出現了過剩的苗頭,如金融資本服務業出現的“金融擠出”、共享經濟出現的共享單車在城市中的無節制擴張、泛濫,就是一種新形式的產能過剩。
二、產能過剩的本質
產能過剩的本質:是投資、生產、供給、消費價值傳導的阻滯,是經濟關系的錯配和不平衡。具體講,在經濟行為有限理性的實際情況之下,極大充裕的資本對產業價值鏈形成非理性激發效應,出現經濟信號傳導與產業價值鏈傳遞不通暢,存在產品品質升級速率與消費品質升級速率的不匹配、不平衡,形成生產者既定供給能力嚴重大于消費者收入、偏好容許的現實和預期消費能力。進一步來講,在一定區域空間內,業己形成的生產供給能力,不能被環境容納、物流輸導、市場消化。不能被環境容納,是指環境不能承載、生產要素不能有效匹配;不能被物流輸導,是指產出不能被物流順暢擴散至廣闊市場;不能被市場消化,是指產出與消費者的消費意愿、消費能力、消費體驗不相匹配,超出了市場實際需求數量,造成商品的規模化積壓、廢棄、閑置。
三、產能過剩形成的經濟學機理
經濟行為人的單體對某個具體經濟行為是有限理性的,經濟行為人群體的經濟活動宏觀上也是有限理性的,這不可避免地產生經濟行為人所創設的經濟關系的錯位、扭曲、不平衡,特別是在資本門檻、技術門檻被突破后,創新速率大為提高,新興業態不斷涌現,提高了產能過剩的乘數,進一步放大了這種錯位、扭曲與不平衡,在宏觀上就表現為靜態量的經濟產能過剩,且在濟發展過程中迭代出現新的產能過剩,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具體成因是:
(一)國際原因。
1,逆經濟周期的貨幣超量刺激。世界經濟客觀存在周期性波動,在世界經濟處于波谷階段時,貨幣刺激成為世界各國普便采用的干預手段。在這一大背景下,當前世界產業經濟,被超量貨幣刺激而進入全局性生產過剩時期,中國經濟無可避勉地被世界經濟過剩格局深度影響,這是中國產能過剩國際原因。
2,經濟板塊深度博弈。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國競爭進入新階段,世界貿格局深度變化,美歐開始以貿易避磊與中國展開競爭,美國推進TPP,把貿易避磊推升到新的高度,這種動向深度影響了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結構體系,使國內經濟步入整體產能過剩的新時期。
3,國際產業比較優勢轉型。改革開放初期,因勞動力成本低,中國吸納了超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埋下了勞動密集型產能過剩隱患,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國這種勞動力密集型產能的過剩逐步顯現,隨著國際分工的格局的調整,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期,中國產業升級的內在需要的迫切性增強,進一步凸顯了舊產業分工格局下的落后產能過剩。
(二)國內因素。
1,資本過剩極大激發生產力。當一種大宗產品的技術門檻被突破后,這類產品就很快形成產能過剩,通用工業生產技術的成熟,資本的過剩,大規模投資成為常態,二者力量疊加,極大的推進了產能發展,導致絕對產能過剩。
2,存在收入抑制與消費不足。產業與人才不配稱,對就業率和收入的抑制。中國的經濟生態中,高、中、低端產業三個圈會長期共生,中國的勞動力資源生態中,高、中、低端人才三個圈也會長期共生;經濟生態與勞動力生態二者存在不配稱性,產業的升級需求超越了人力資源的升級速率,產生高層級對低層人力資源的就業踩踏,導致了低端人力資源就業的不充分性,影響了低層人士的收入。社會成本的高啟,對消費信心產生抑制。大教育(原始的員工培訓)成本,大醫療(員工生產力再生成)成本較高,從而使居民的生活成本較高。加之,生產供給結構(商品檔次)與消費需求結構(消費檔次)的對應比例失衡,導致消費的矛盾性抑制。這些總體上影響了居民的實際消費能力。
3,產業發展理念的不可持續性。生產企業的發展模式存在問題,落后的價值觀是:“一夜暴富”,沒有“在干事業中創新謀求可持續發展”的理想信念,而是把投資集中在低技術的短平快的項目上,形成潮夕現象,導致一哄而上,一上就過剩的局面。
4,行業性經濟預警不力。在產業處在產能過剩的前期,行業部門缺乏前瞻性研究,不能發出成熟的研究報告,沒有通暢的預警發布渠道,因此,不能對產業界提供早期預警。
5,體制性經濟信號傳導不靈。中國尚沒有形成成熟的統一大市場,沒有形成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產業和經濟政策指導滯后,市場信號傳導不暢,地方割據盛行,落后產能存在行政保護,使產能過剩不能靠市場力量和早期預警而得到及時化解。這種因為信號傳導不靈,導致的堵塞,在經濟領域廣泛存在。在經濟的運行中,某個行業因為利潤不錯而開始熱起來,導致投資者一哄而上,這時候如果對幾個經濟指數進行測量,是容易檢測出來“出現局部過熱”的,但由于市場傳導的滯后性和宏觀預警的不敏銳性,再加上市場的碎片化、市場的割據性、地方利益的自我封閉性、部門利益的短視性、技術的低門檻性等等,從而產生了經濟運行中的產業及行業堵塞。
6,稅制對產能形成畸形驅動。地方有推進產能擴大以獲取更大稅收利益的原始動力和極大積極性,這導致先進產能的同質化建立和落后產的保護性建立,形成了對過剩產能的行政性本位支撐。
7,物流體制落后阻滯產能消化。物流過程中的效率低下,導致物流不暢,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使產能無法在大市場內及時消化,導致局部性產能過剩。
8,信息透明加速落后產能的顯性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消費者可以了解到全國、乃至全球的產品,用戶已經不再局限于“貨比三家”了,而是成千上萬家,電子跨界“海淘”極大便利,在這個背景下,國內同質化落后產能的庫存量不斷加大,落后產能更加顯性化。
四、構建有利于壓制新產能過剩和化解其沖擊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
鑒于經濟行為人在從事經濟活動時的有限理性和經濟體的復雜性,這指示人們,在力圖盡可能降低產能過剩時經濟的沖擊時,單靠一種手段并不能完全奏效,而應當構建多個協同性機制,予以協同應對,以有效地壓制新產能過剩的烈度,化解新產能過剩對經濟健康運行的阻滯力。為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科學構建產能評估預警模型,全面構建能夠保障投資、生產、供應、消費之間價值傳導、市場信號傳導通暢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關系的再平衡,引領市場經濟的平衡、充分、健康、持續發展。
(一)構建高靈敏度產能評估預警模型
要構建科學的經濟這行評估預警模型,充分挖掘經濟運行中形成的大數據,構建評價產能過剩的標準,對這些標準進行結構化、量化處理,最終形成科學的變量體系;在不斷優選的基礎上確定適配的數學模型,設計智能化的軟件處理系統,對各個子系統的計算結果進行結構化處理,確定精當的權重值,再運用現代的大型計算工具加以運算,獲得的綜合數值,對復雜經濟體中投資、生產、供給、消費等運行狀況進行科學評估。在運用模型評估的基礎上,經濟綜合管理機構要充分發揮智庫和經濟評級機構的作用,以調研為依據,從分析舊產能過剩的原因入手,對新經濟運行中的經濟指數傳感器進行優化升級,以更靈敏地檢測出“出現局部過熱”趨勢,主動向市場發出“指數”預警,輔之以適度的柔性干預;行業組織要擔負起行業指導職能,對經濟數據和產業傳感器進行時時監控和測量,對全產業鏈大數據進行分析,及時向行業發布預警信號,在形成產業堵塞之前施以市場引領疏導,防范出現新的產能過剩。
(二)構建智慧型“大資本”體制機制
構建健康而有活力的“大資本”與產業互動體制。一是優化調整財稅供養結構,以壯士斷碗的勇氣,轉變社會治理理念,降低社會資源的財政化率,壓非降費,優化結構,在保障教育、國防、社會公共養老的情況下,降低財政供養人數和資費水平,形成精減效能適度的財稅供養體系,從而降低地方政府因財稅利益而對落后產能和房地產的保護力度。二是制定精當的貨幣金融調控規則,推進金融業自身的改革發展,明確“金融業以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而實現自身發展”的金融定位,教育金融機構樹立“獲取當前利潤不能損害長期利潤”的戰略性發展理念,加強金融體制建設,構建“金融市場的細分、中小微民營銀行的準入和成長、金融技術的應用和成熟”的基本金融與新金融共同繁榮的市場格局,使實體經濟的各類企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金融機構和服務產品,以增強便利性和對位性,降低金融成本,對金融投放方向實施多元化引領,金融監管層面對資金流的監管和引導,確保經濟結構改革意圖的有效執行,推進金融市場的“規則正確”,以維護良性的金融秩序,實行稅、費、利率差異化按排,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的成本,特別是降低中小微實體經濟企業的融資成本。三是推進成熟的股票、債券資本市場建設,提高企業直接融資的比例,降低企業杠桿,營造與經濟動態發展相宜的貨幣、金融、資本生態,精準引導貨幣與資本流向代表產業方向的發展領域,有效規避“金融擠出”,確保實體經濟得到“健康向上”的金融秩序的滋養浸潤,使金融資本流與產業經濟流得到有效配置。
(三)構建包容性的成熟市場體制機制
1,深度開發國內消費市場。一是構建統一大市場,以自由市場為經濟運行機制,充分尊重市場的基本發展規律,對各發展要素進行有效配置,打破城鄉壁壘、行政區化壁壘和利益壁壘,實現國內市場的一體化、人力資源一體化。二是增強國民的整體購買力,從利益分配機制、人力資源再生產成本、就業和創業四個維度入手,構建“兼顧公平與效率”的社會治理和經濟運行結構,建立科學合理的經濟分配結構,構建穩健的社會保障體系,既通過促進就業、創業提高非富裕人群收入,又通過社會成本降低增強非富裕人群的實際購買信心,形成以國內消費為基石兼顧“三大動力”平衡拉動的經濟結構。三是升級消費樣式,要深度挖掘以“互聯網+”為技術支撐的電商消費平臺對消費的放大作用,還要主動順應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產品的定制化和生產的透明化,通過以互聯網為支持的通道,讓用戶介入產品的設計和生產流程的監督,確保生產符合用戶的心理需求,同時收到自身設計理念實現后的全新精神價值體驗。
2,積極推進跨境雙邊和多邊自貿區建設。要以“經濟命運共同體”為核心價值觀,統籌商品貿易、服務貿易和跨境投資的自由化,積極發揮自由化的正面效應,有效規避自由化的負面效應,增強國際貿易規則的定制能力,開展以自由貿易為主旨的立體化外交活動,廣泛建立雙邊多邊國際自貿區,多措并舉破除各種貿易壁壘,為我國商品貿易、服務貿易和跨境投資的發展營造廣闊的世界市場空間。在全球市場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在建設好國內自貿區試點的基礎上,有序有力有效推進自貿區的升級發展,最終建成全國范圍的大自貿區,對接國際自貿區;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強市場規則創新性建設,以完善的規則確保要素配置、交易活動的自由化,推進經濟的信息化,從而使市場的信號得到順暢傳導,讓市場的規律充分發揮作用,使商品價格得到充分發現,讓市場智慧自主規避產能的過度集聚,從而激發新動能的活力。
3,構建現代化的世界級物流體系。消除區域性物流市場壁磊,構建全國性海陸空一體化物流網絡,形成全國性物流大市場,對接國際物流市場;開展交通行業規范化治理,降低物流的交通性成本,整體降低物流行業成本;加強國內國際兩個倉儲能力建設,優化國內國際統一倉儲部局,推進物流信息物理系統CPS建設,提升物流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物聯化應用水平,構建與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相匹配的現代化大物流體系。
(四)構建內生性經濟成長體制機制
1,激活新經濟發展的要素。首先,供給優良的管理制度,要面向新經濟發展,供給與經濟發展相適配的優良監管制度體系,以精管效能為原則,消除那些單純以部門利益為考量、與時代發展相背離的陳舊制度,出臺有利于激發經濟活力的新制度,打破對新經濟發展的束縛,催生經濟發展的新業態,解放拉動經濟發展新生產力。其次,供給充裕的基本經濟要素,充分發揮市場對要素的配置作用,面向新動能的創生,遵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以社會管理、經濟管理創新為突破口,改革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突破社會人口戶籍管理制度,消除能源經營過分壟斷制度,引導國有大型企業向民營企業擴散先進技術,國家向社會企業開放研發公共資源,解放對土地、人力資源、能源、技術等要素的制度、行政束縛,打破束縛新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瓶頸,培育新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打造帶動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2,降低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以壯士斷碗的勇氣,轉變社會治理理念,降低社會資源的財政化率,壓非降費,優化結構,形成精減效能適度的財稅供養體系。降低全域物流成本,降低“大教育”成本,拉低經濟的原始人力資源培訓成本,降低“大醫療”成本,拉低人力資源的生產力再生成成本,從而為企業層面降低成本打下基礎。
3,提高國家產業升級轉型能力。要主動適應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智能化、網絡化和服務化”的趨勢,轉變高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行政主導模式,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商業主導模式,實現高新技術向民營經濟的擴散,提升我國經濟的整體科技水平,從而充分發揮高新技術對新動能形成的根本作用。要以技術創新為動力,推進產業的不斷轉型升級,真正形成強大內生動力,從而使“新經濟”,既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大規模的定制化生產、現代中高端服務業等新興業態中發展;也在虛擬仿真、生物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增材制造、聯網交通、傳感互聯等硬科技范疇等新興產業發展;更在基礎性、長線性航空、航天、軍工、新材料、量子通訊、重大高新技術、成套裝備、新型交通與物流系統等實體經濟中得到深遠發展,從而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產業模式。
(五)構建政府與市場協同互補的經濟調控體制機制
1,轉變引領經濟發展的價值取向。由出口、投資拉動偏好,向啟動國內消費市場兼顧三大動力平衡拉動轉變;由GDP偏好,向注重經濟、生態、社會綜合效益轉變。由不充分、不完全市場要素供給,向充分市場要素、優良制度要素供給轉變;由低端產品、服務供給,向中高端產品、服務供給轉變;由注重實物商品供給,向注重服務商品兼顧平衡供給轉變。由產能偏好的經濟,向注重創新、注重新技術支撐、注重品質、注重效能的經濟轉變;由結構性產能過剩,向系統性經濟生態動態平衡轉變;由傳統經濟形態,向新經濟形態轉變。最終,建成以“高科技、智能化,工業互聯、產融互動,實業高端、服務領先”為特征,動態平衡的經濟大生態。
2,優化經濟調控方式。在宏觀調控方式的轉變上,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真正落實在改革行為上,要優化經濟的宏觀調控方式,注重防范宏觀調控政策的負向溢出效應,充分發揮“預調、微調、結構調、分類調、定向調”作用,達到“精準調、低成本調”的實際效果。在經濟政策的推出上,引入“大數據”的思維范式,充分發揮市場的配置和調控機能,界定好市場機制和產業政策的“邊際”,將市場的靈動調控作用和經濟政策的方向引領作用有機結合起來,規避“市場失靈”與“政策的負向外部性”,主動加入世界性重大技術突破和產業革命的世界大潮,推動“雙創”和“工業制造2025”重大戰略舉措的有效落實。在新經濟領域的拓展上,遵守市場規律的前提下,打破行業、地域、行政區化的技術壟斷、資本壟斷、市場壟斷,讓“新動能驅動下的新經濟”的發展邁入大格局,讓經濟的要素都被自由地充分地調動起來,讓市場的各個領域都開放出來,使以新動能驅動下的新經濟駛入藍海,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加廣闊的戰略空間。
總之,只有基于對經濟行為人經濟取向有限理性的實際認知,認清既往過剩產能的本質,探尋其根源,以科學的模型研究經濟大數據,才能對未來的新產能過剩有所預見,只有以改革的態度、創新的理念,真正遵從市場規律,構建產能過剩的預警模型和價值鏈傳導通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在動態中長效防范和規避新的產能過剩,尋求經濟發展的動態平衡,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平衡、充分、健康、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省聯宇集團公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