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脫貧攻堅新階段,我國媒體如何繼續發揮新聞扶貧作用?記者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扶貧報道?未來的扶貧報道重點有哪些?扶貧報道需要把握哪些原則?筆者結合精準扶貧駐村調研采訪活動談幾點體會。
我的蹲點故事
每一名記者,都是有故事的人。但我的故事,不僅僅屬于我自己,更是屬于這個偉大的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最關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貧困人口脫貧。為了客觀展示波瀾壯闊的“中國式反貧困”行動,中宣部組織實施精準扶貧駐村調研采訪活動,農民日報社選派4名編輯記者,分赴4個省的4個村莊,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精準扶貧駐村調研采訪活動。
我蹲點在湖南省邵陽縣酈家坪鎮羅漢村,全村3150口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03戶368人。與父老鄉親同吃同住同勞動,交流情感,體察農情,記錄精準扶貧的時代律動。同時,我還積極開展新聞扶貧活動,幫助羅漢村解決了一些發展難題。此次駐村調研采訪不僅蹲出了感覺、駐出了感情,還采寫了《光棍漢脫貧記》《好日子是干出來的》等多篇帶有泥土氣息的報道,講述了鄉親們堅忍不拔的脫貧故事。
在我到羅漢村之前,連邵陽縣的主要領導都很少去過。我雖然只是一名普通記者,但我的到來,鄉親們卻倍感親切。他們說我是從北京來的,是中央派下來的人。面對群眾對我的高看,我惟有更嚴格地要求自己,我時常提醒自己,絕不能給黨和政府抹黑!我雖然住在老鄉家里,但食宿費用自理。一個月來,我與村民在同一塊田里勞作、同一個鍋里吃飯、同一個屋檐下談心,同看鄉野美景、同聽蛙聲雞啼,慢慢走近了鄉村深處,走進了鄉親心里,與鄉土貼得更近了、與百姓的心連得更緊了。鄉親們紛紛由衷感慨:“黨的好作風又回來了。”
最令我難忘的還是那封感謝信的事兒。5月22日,中宣部給我們每位駐村調研采訪記者發了一封慰問信。農民日報社黨委對此信高度重視,5月23日上午一大早就把慰問信轉發給4位駐村記者。慰問信中有兩句話引起我的注意:代向山村里的父老鄉親問好!祝愿他們家家戶戶早日過上好日子!當日下午,我在新一屆羅漢村“兩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轉達了中宣部對父老鄉親的慰問和祝福。羅漢村“兩委”和三千父老鄉親,無不振奮、無不感謝。為表達感謝之情,羅漢村“兩委”揮毫潑墨給中宣部寫了一封感謝信。感謝信主要內容是:介紹了羅漢村的精準扶貧情況、對駐村調研采訪記者給予高度肯定、期盼中宣部今后能多搞些這樣贏民心的蹲點調研活動。感謝信表態說:“我們一定會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擼起袖子加油干,確保實現整村脫貧。”
這封感謝信很耐人尋味。類似這樣走心的事兒,還有不少,比如我幫他們澆西瓜、放羊、割油菜,干一些簡單的農活兒,淳樸的鄉親們便用加個菜這樣實在的方式,表達著他們的體貼和關心。我是北方人,吃面食居多,老鄉們變著花樣做給我吃,比如餃子、面條、饅頭等。
“崇農立言、惟仁求真”是農民日報社的宗旨。我們整天與農民打交道,一年到頭幾乎都在踐行“走轉改”活動。應當說,我們對農民還是比較了解的。編輯記者惟有了解農民,才能對農民有一顆赤子之心,才能自覺“為農民說話、讓農民說話、說農民的話”。經過駐村調研采訪,我的第一個收獲就是鍛煉了黨性,淬煉了工作作風,對國情農情有了更深入地了解,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新視角。
蹲點調研也提升了我的新聞業務水平。我撰寫的《光棍漢脫貧記》,重點記錄了我與縣鄉村干部一起,幫助光棍漢鄧再良改變“等靠要”思想,激發了他的內生動力,用勤勞兌現“我脫貧、我光榮”的承諾,最終實現了從“二逛子”變身保潔員的蛻變。回望《光棍漢脫貧記》,我的最大感悟是:對底層百姓的境遇,理解比同情更有意義,呼吁比理解更有價值。作為一名農村記者,一年能為農民說一句管用的話,比你獲什么獎的意義都大。
《光棍漢脫貧記》經過重點傳播后,受到中宣部、農業部有關領導高度關注。6月2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對我的新聞扶貧故事進行了深度報道。6月8日,在中宣部舉行的精準扶貧駐村調研采訪活動總結座談會上,我與新華社、央視的兩位記者一起,作為媒體代表作典型發言。《光棍漢脫貧記》之所以誕生,主要是因為一段話啟發了我。在4月25日行前培訓會上,中宣部一位領導說,此次精準扶貧駐村調研采訪要重點關注精準扶貧的動態進程,要深刻領悟共產黨為貧苦群眾謀幸福的初心。這些調研要求,如何在報道中體現?經過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重要講話精神,我最后確定了報道主題:扶貧先扶志。
第三個收獲就是感受到了新聞扶貧的力量。在羅漢村精準扶貧過程中,我把自己當作村里的一分子,與干部們一起幫扶貧困戶。同時,我把調研采訪發現的問題和老百姓的訴求,歸納整理后一并打包給邵陽縣委書記蔣偉。隨后,蔣偉帶了5個局長,到羅漢村現場辦公,并且看望了鄧再良。如今,羅漢村正發生著巨變:村民盼望10年的3.9公里主干道已經竣工,6個人畜飲水點整改工程基本完工,村部活動中心、村中心小學等項目正在穩步推進。
記者要下的功夫
一個月的精準扶貧駐村調研采訪活動,讓我深刻認識到這一活動的重大意義。可以概括為三個詞:基地、窗口、橋梁。具體而言,駐點調研采訪的村,為記者們了解真實鄉土中國提供了基地,為世界讀懂砥礪奮進的中國打開了一個新窗口。更重要的是,駐村調研采訪活動架起了“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的橋梁,讓頂層溫暖真正傳導到基層百姓。
如何才能把這項活動搞好、搞成品牌?就我們記者而言,有三個方面需要下一番功夫:情懷、內功、擔當。
要有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春節前到河北張家口貧困村,為困難家庭一筆筆算脫貧賬,給大家發展產業致富鼓勁。我感到,總書記問的雖是一家一戶的小賬,展現的卻是帶領群眾脫貧奔小康的大情懷。情懷是一種深厚的情感和高尚的心境,只有深深地熱愛,才會有情懷。總書記每次到地方考察都深入農村調研,體察民情、問計于民,為三農事業發展引路子、指方向,這是總書記的三農情懷。我們作為記者,更要懷著強烈的憂民、愛民、為民、惠民之心,面對百姓要像面對親人,問冷暖、明訴求、知期盼、解難題,真正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增進群眾感情,反映人民呼聲,切實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
要有內功。古人講,“政善治,事善能。”事業的發展、個人的進步,歸根到底取決于我們自身的能力和素養。中央領導強調,要提高正面宣傳的質量水平。注重選題策劃,善于講好故事,多打造有思想、接地氣的“現象級”作品,不斷提升宣傳效果。改文風永遠在路上,正面宣傳尤其要堅持不懈改文風、寫新風,反對“假大空”,倡導“短實新”,增強吸引力感染力。怎樣才能做到?我想,只有苦練內功,才是根本途徑。具體講,就是學思踐悟,要實現學習、思考、實踐、感悟的螺旋式上升。學習是永葆生機與活力的前提和基礎,要緊密聯系思想和工作實際,不斷豐富知識素養,成為本行業本領域的行家里手,做到溫故知新、聞一知十。思考是探討分析并破解難題的有效辦法,要密切結合實際,對學到的知識、發現的問題認真思考、深入辨析,不斷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學習與思考的落腳點在于新聞實踐,要做到問情于民、問實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以精彩報道來檢驗學習與思考的效果。學、思、踐的過程就是加深領悟、探尋規律的過程,要做到邊實踐、邊領悟、邊探索、邊總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發現并掌握新聞傳播規律。
要有擔當。我們記者,不僅要有專業知識、專業能力,還要敢于擔當。能不能擔當負責,直接檢驗著我們的黨性和工作作風。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新聞記者的基本職責,也是展現新聞記者價值的關鍵所在。必須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把握好工作的重點和著力點,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自覺為中心任務助力,為全局工作添彩。
三個報道重點
反貧困是古今中外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扶貧開發工作呈現新局面。同時,我們必須看到,我國脫貧攻堅面臨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從總量上看,2016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4300多萬人。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平均每年需要減少貧困人口近1100萬人,越往后脫貧成本越高、難度越大。
筆者認為,從當前和今后幾年的扶貧報道趨勢看,應該在三個方面重點發力:深度貧困、產業扶貧、內生動力。
深度貧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在看,脫貧攻堅的主要難點是深度貧困。主要難在以下幾種地區:一是連片的深度貧困地區,西藏和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四川涼山、云南怒江、甘肅臨夏等地區,生存環境惡劣,致貧原因復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缺口大,貧困發生率普遍在20%左右。二是深度貧困縣,據國務院扶貧辦對全國最困難的20%的貧困縣所做的分析,貧困發生率平均在23%,縣均貧困人口近3萬人,分布在14個省區。三是貧困村,全國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居住著60%的貧困人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嚴重滯后,村“兩委”班子能力普遍不強,四分之三的村無合作經濟組織,三分之二的村無集體經濟,無人管事、無人干事、無錢辦事現象突出。
在深度貧困成因中,需要特別關注因病致貧問題。從我蹲點調查的情況看,貧困戶中,幾乎每家都有病人,收入的大部分用來看病吃藥。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不是個別現象,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深度貧困地區在2020年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難度雖然很大,但我們仍然實現了大規模減貧,也創造了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縣、貧困村脫貧的成功經驗。習近平在福建寧德工作時,把“擺脫貧困”作為工作主線,提倡“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樹立“弱鳥先飛”的追趕意識。寧德經過長期努力,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江西井岡山、河南蘭考是已經摘帽的兩個貧困縣。2013年習近平到過的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3年多時間摘掉了貧窮帽子,實現了全部脫貧,當年的40個光棍已有一半成了家,而且新娘都是外村人。
實踐證明,深度貧困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視,思路對頭,措施得力,工作扎實,深度貧困是完全可以戰勝的。各地進行的積極探索、鮮活實踐,就是我們選題的來源、報道的重點。比如十八洞村光棍漢結婚的故事,就很博受眾眼球,是一則難得的好新聞。大家可能會好奇地問,光棍們在3年多時間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讓自己邁入了幸福的生活;外村的女人為什么又愿意嫁給十八洞村的光棍們,讓她們毅然決定托付終生;這些新娘們現在的所思所想所盼是什么,以及與光棍結婚后的生活是個什么樣子。如果記者到十八洞村進行深入調研采訪,挖出接地氣的故事,不但能滿足廣大受眾的閱讀需求,而且還能為其他深度貧困地區的光棍們脫單提供可學可鑒的范例。
產業扶貧。產業扶貧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的重要特征。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固原考察時強調:“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把培育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河北張家口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時指出:“要把發展生產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習近平總書記對產業扶貧重要性的思想和要求一以貫之,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頭戲,是精準扶貧的“發動機”,是增收致富的“搖錢樹”,涉及面廣、涵蓋面寬。推動產業扶貧工作,需要調動各方力量,上下配合,多方聯動,凝心聚力,共同行動。做好產業扶貧新聞宣傳報道,應著力三個方面:
產業扶貧,市縣是關鍵。郡縣治,天下安。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脫貧攻堅的“一線指揮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央決策是發動機,全國2800多個縣市區就是底盤,有了底盤的支承和接力,汽車才能正常行駛。”按照中央要求,脫貧攻堅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縣級黨委是全縣脫貧攻堅的總指揮部,縣委書記要統攬脫貧攻堅,統籌做好進度安排、項目落地、資金使用、人力調配、推進實施等工作。所以,我們的產業扶貧報道要將視線下移,重點聚焦市縣,挖掘生動實踐。
產業扶貧,典型是引領。基層干部群眾善于創造,也善于借鑒學習,典型引路是十分有效的方式。我們要把各地農業部門創造的產業扶貧范例,作為當前宣傳產業扶貧工作的有效抓手。我們要深入調研、深度挖掘,總結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服水土、接地氣的優秀范例,真正把基層的實踐和創造總結上來,把先進經驗和成功范例提煉出來、普及下去,切實發揮典型引路、示范帶動作用,讓貧困地區干部群眾想干、敢干、能干、會干,進一步提升當地產業扶貧工作水平。
產業扶貧,作風是保障。產業扶貧優秀范例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以務實的作風、以對老百姓高度負責的態度來發展產業,對認準的產業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不過,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發展產業見效慢,一些地方為急于脫貧摘帽見政績,更愿意搞易見成效的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建設等,不太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產業扶貧上,不同程度出現了對產業扶貧不夠重視、幫扶措施不精準、產業同質化、走給錢給物的老路等形式主義問題,影響了脫貧攻堅的實效。所以,產業扶貧報道時要對那些搞形式主義、搞花拳繡腿、搞繁文縟節、搞表面文章的堅決說“不”,堅決防止數字脫貧、弄虛作假,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推進產業扶貧工作,讓貧困地區既得到經濟效益又獲得生態效益。
內生動力。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智和志就是內力、內因。沒有內生動力,僅靠外部幫扶,幫扶再多,貧困戶自己不愿意脫貧,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現在,一些地方出現干部作用發揮有余、群眾作用發揮不足的現象,“干部干,群眾看”“干部著急,群眾不急”。一些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如果是這樣,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暫時搞上去了,貧困戶雖然脫貧了,但最終也難以鞏固脫貧成果。
因此,扶貧報道要重點關注對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宣傳、教育、培訓和組織工作,引導貧困地區干部群眾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近幾年,我也去過不少貧困地區,這些地方風光優美、資源豐富、民風淳樸。只有這些要素活起來,開發出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各地農業部門要充分發揮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支持他們積極探索,多做“扶一把、送一程”“授人以漁”的事,改變簡單給錢、給物、給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不大包大攬,不包辦代替,教育和引導廣大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
需要把握好幾個原則
回顧這一個月的駐村調研采訪活動,我深深感到,精準扶貧報道工作之所以能實現新的發展和進步,最根本在于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于習近平總書記2·19重要講話精神的科學指導。我深深感到,履行好黨中央賦予脫貧攻堅新聞報道的職責使命,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很好堅持和把握。
第一,始終堅持政治方向、黨性原則。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黨。脫貧攻堅戰考驗我們的精神狀態、干事能力、工作作風,既要運籌帷幄,也要沖鋒陷陣。得民心者得天下。從政治上說,我們黨領導人民開展了大規模的反貧困工作,鞏固了我們黨的執政基礎,鞏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因此,我們要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極端重要性的論述,切實把脫貧攻堅工作當作頭等大事,擺在首要位置抓緊抓好。做好脫貧攻堅新聞報道工作本質上是政治工作,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第一位的要求。
第二,始終堅持以立為本、立破并舉。立,就是讓正確的脫貧攻堅導向立起來、強起來。具體來說,就是抓典型。當下,亟須廣泛選樹脫貧攻堅中的各類先進典型(也包括新聞扶貧的典型個人和事跡),打造一批能在全國“叫得響、立得住、傳得開”的大典型,要對其進行高規格表彰。破,就是要加大改革力度,以改革促發展。一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破除阻礙貧困地區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另一方面要強化監測督查,對扶貧領域存在的違法違規等問題,堅決從嚴懲處,嚴肅追責。主流媒體要加強輿論監督,既要弘揚正能量,也要敢于發聲亮劍,切實把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負起把好關口、把好方向的責任,負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責任。利用好網上網下兩個輿論場,把脫貧攻堅主題宣傳、成就宣傳、典型宣傳同步推送到網上,使積極健康的內容多起來、向上向善的氛圍濃起來,提升宣傳報道的整體效應。
第三,始終堅持農民主體、群眾立場。農民推動了中國革命,農民引發了中國改革。實踐證明,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度,任何時候都不能不依靠農民,任何時候都不能不想著農民。作為新聞媒體,在致力中國夢的偉大時代,不僅要正確對待農民,心還要貼近農民。要“為農民說話”,始終與農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在尊重農民、信任農民的同時,為保護農民權益鼓與呼;要“讓農民說話”,實現媒體與農民的互動,讓農民群眾在媒體上暢所欲言,不僅要讓全社會聽到我們為農民說話,也要讓全社會聽見農民自己說的話;要“說農民的話”,新聞報道要通俗易懂,喜聞樂見,不搞彎彎繞,更要站在農民的角度說話,說農民想說的話、農民感覺對勁的話、說到農民心坎兒的話。
一次駐村采訪,留下終身念想。作為一名時代的記錄者,我們有責任走進平凡,發現背后的不平凡,握緊手中的那支筆,寫下一個個屬于這個時代的責任與擔當,一點一滴,凝聚起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強大力量。在接下來的工作里,我會不忘初心,繼續站在厚實的土地上,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作者系農民日報編輯記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2017-10-3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