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明確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特色小鎮。
本人所著的《世紀之城——中國城市規劃再出發》(同濟大學出版社2015.08出版)一書中較早提出應降低全國范圍的傳統大城市化擴張熱情,重點發展特色小城鎮,并為中國特色小鎮未來發展方向研究探索具體的規劃策略。
期待這些研究成果能夠為中國城鄉規劃與發展提供有益的資訊和借鑒。
在人類對生態環境保護及健康生活的自我生命意識覺醒的時代,伴隨人類科學技術裂變式的快速更新發展,中國小城市規劃處于“經濟與非經濟因素均衡”的時代,小城市面臨新的戰略發展機遇,巨型的“聚合城市”(見《世紀之城——中國城市再出發》P119頁)之外的這些城市將要成為生態宜居的慢生活的田園牧歌之城。
伴隨“聚合城市”規劃戰略整備的實施,“聚合城市”以外的那些小城市都將演變成為與自然和田園融合的人口10 萬以內的田園城市或鄉村小鎮。
如果將收入的增加稱作地域規劃中的“經濟價值”,那么可將地域的特色和生活方式稱作地域規劃中的“非經濟價值”。
中國小城市規劃發展要實現“經濟價值與非經濟價值的非對稱均衡”,其含義是使這些城市更加人性化,居民更加健康自豪地生活。
未來中國眾多小城市在提高經濟收入的同時,將更加重視自然、陽光、空氣、綠地、田園在城市生活中的位置。這種平衡的理念對于中國那些尚未完成工業化的小城市來說,是不能放棄的城市發展目標。
1、創造小城市的個性與特色
在發展中國家那些小城市未來發展的優勢恰恰是曾經沒能成功引進第二產業,使那里還保留著清新的空氣、自然的山水、美味的魚、優質的稻米、自身的特色、豐富的地方物產、順暢的交通等。這是這些小城市真正的優勢與發展潛力,這是新一輪規劃不能忽視的重要元素。
在中國那些未來“聚合城市”以外的小城市應該成為陽光、清風、明快、集約、田園或時尚慢生活的人類修養生息的搖籃,豐富的物產、大自然的氣息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它們是在各區域之間有田園或綠地相間、但可快速通達的特色城鎮。
而絕不是要像今天經濟發達的那些世界大城市,迅速擴張成為體型巨大卻污染嚴重、失去健康生活品質的人口容器。
應使城市歷史文化或其周邊具有傳統歷史保護價值的鄉鎮文化得以傳承延續,城市空間獲得可持續發展。實施專項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性規劃,這種保護規劃不應局限于某些建筑或街區,還應擴展到自然和具有人文內涵的大地肌理。例如傳統詩詞表現的具體區域的鄉村風景“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種傳承數千年的地理文化與人文信息不應該在未來規劃中消失,但這個方向的歷史文化空間的保護似乎一直被忽視。
在未來區域的更新與再生或新城規劃建設過程中,應注重展現和保持不同地理的自然和文化屬性、保護良好生態環境及其自身的生活方式,才會使這些區域或城市保持恒久魅力。
今天,那些不同自然地理屬性的小城市規劃,應立足于其經濟發展歷史階段與現狀,將經濟和非經濟價值原理進行平衡規劃。不應急功近利,單純追求經濟指標的快速增長,應立足于人們健康生活需求及自身優勢,規劃發展成為擁有自我個性并保持自身生活方式的生態城市。
或是山城、或是海城、或是歷史文化之城、或是民俗文化小鎮、或是傳統美食之城、或是提供回憶或思想歸宿的田園小鎮、或是24 小時娛樂的不夜之城、或是輸出科學技術研究發明的信息智能技術與生態之城。
總體來說,它們將是令人流連忘返、令居民健康自豪、具有自身特色的樂居之城。
2、創造信息、智慧小城市
中國曾錯過了與西方同步的工業化時代,在今天這個智能化、信息互聯化、基因等技術裂變式發展的時代。如本書第四章所述——新興技術給發展中國家創造了與西方同臺競技的歷史機遇,互聯網與智能化及遠程監控技術可以使任何事物無需憑借龐大的體量而融入世界的格局。
中國城市戰略規劃應重視科學技術革命性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因此,當代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必將給擁有良好生態的小城市創造新的繁榮。
但機遇一定屬于今天具備前瞻性規劃的城市,特別是那些擁有清新空氣、優美生態、沒能大量成功引入第二產業的城市,這些仍然保留有自身屬性與特色的生態小城在新一輪規劃整備中應重視信息網絡、智能化等技術的導入——只有這樣的城市才更具備吸引宏大人氣的魅力,因為信息互聯網時代,如果去除人口因素,城市個體規模效應已經不再重要。
虛擬空間可以構建與龐大的實體空間的非對稱均衡,并將更廣泛地替代實體的物質空間。人們完全可以一邊在小城市居住或者度假,一邊通過先進的數據網絡及視頻技術與世界任何地方展開業務合作與交流,并通過網絡完成工作、學習或進行各類創業與經營活動。
在大城市,未來人類借此可置換出更多可提供健康保障的綠地和陽光的城市用地,從而改變今天大城市與自然割裂的困境。這或許正是西方國家建設以數十倍網速領先于發展中國家信息工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3、改變小城市單一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
那些曾經單以增加經濟收入為宗旨的小城市快速擴張,其老城區還在延續舊時的面貌,郊區已經矗立起龐大的新城,短期經濟利益的滿足導致大量不可再生資源及生態環境破壞性開發,郊區迅速成為失去公正與藝術雕琢的鋼筋水泥叢林!
小城市不應被過度強調經濟利益的規劃理念所控制,制造各種隱患和危險,曾經快速的規劃復制和任意的模仿使中國大江南北城市空間發展出現高度同質化,讓這些城市失去了屬于自己的良好生活方式和個性特色,并走向以生態環境惡化、城市形象粗俗為特征的城市價值扭曲。
小城市應盡快實踐經濟價值和非經濟價值“非對稱均衡”的理念,構建未來生態、宜居、信息智慧之城。地緣遼闊、自然屬性多樣、物產豐富的中國小城市具備這樣的潛力,大量尚未被投機開發的田野,還保留著清新的空氣、良好的生態、自然的山水,觸手可及的大自然將是這些小城市未來發展不可估量的潛力與價值。
相比那些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小城市具有可重塑的城市空間優勢、生態體系優勢、自然資源優勢、個性化的地理環境優勢等,因此小城市應立足自身優勢,揚長避短,近期規劃不要好高騖遠。
在城市還沒有準備好之前,不要不切實際地發展所謂高科技研發、高端裝備制造等;城市空間發展速度應適應自身經濟、科學技術發展的節奏,避免出現“失速”現象。
寧可不追求短期的高收入,也要重點強化生態環境及信息網絡、城市慢生活系統規劃建設,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度假休閑服務業、無污染的輕工業等。
保持適當的人口規模,引導剩余的勞動力人口遷入發達的“聚合城市”,與“非對稱均衡”(見《世紀之城——中國城市再出發》P113頁)戰略規劃的主導方向相吻合。
4、小城市交通規劃
在全球范圍內,許多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重。在快速城市化的中國,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幾乎成為城市難以治愈的頑癥,由于大量汽車擁堵停滯造成嚴重的汽車尾氣污染,破壞城市環境,降低城市整體運營效率,影響城市空間的宜居品質,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面臨威脅。
中國城市交通問題主要來自大城市龐大的空間發展失衡,大城市需要進行空間的戰略再平衡,近期內難以實現根本逆轉。
而人口10 萬以內的小城市則可依據后發優勢,及時迎接“非對稱均衡”規劃理念。
交通規劃除了參考“多極復合城市”的交通規劃標準以外,應重點發展公共慢速電動車、電動代步車、自行車等即時租賃和服務系統,規劃建設步行專用道路等慢行系統,規劃發展新能源公共交通及專用道路系統,政策鼓勵新能源家庭汽車,規劃設計可以為游人和居民的新能源交通工具提供服務的充電站點等。
這將會使小城市創造出愉快而便捷的駕駛或單車騎行、悠閑健康的步旅,保持自由呼吸的清潔空氣,宜旅宜居的生態環境,創造嶄新的慢生活城市。
5、小城市經濟產業發展規劃
基于未來中小城市人口向“聚合城市”遷徙聚集的發展戰略,小城市產業發展以服務地區農業和旅游業為主,應組織科技、經濟、人文、環境、規劃等各專業,依據不同城市的地理屬性共同研究確定不同的小城市戰略發展方向。
應徹底杜絕或改造原來的高污染化學工業、重工業等,
重點發展具有自身區域特色的生態農業、漁業、旅游業、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或是港口物流產業。
適度發展無污染的滿足自身及周邊農業地區生活、生產需求的其他輕工業。在廣闊的郊區農場發展生態經濟型農業,為聚合城市提供大量有機食品,提升農業經濟收入,同時應避免農藥對空氣、蔬菜食品及區域內地表地下等水體資源的污染,使小城市環境及食品安全整體上獲得保障。
產業規劃與發展應該將構成小城市地區特色及差異化優勢的要素置于首位。發展城市經濟的同時,更加注重保護和延續城市文化與自然的生態體系,保持并增添小城市的魅力。
6、城市歷史文化及人文、環境生態的保護
近十幾年以來,許多城市過度商業化開發致使許多具有歷史記憶和保護價值的城市空間被遺棄甚至破壞,使傳遞人類歷史信息的城市文化脈絡和城市肌理被割裂甚至徹底毀滅。城市在自然環境保護方面應避免城區空間對于山水等生態空間的擴張性擠壓。
許多城市由于逐利團體在利益的驅使下對于這些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掠奪性開發,不顧及城市整體和長遠利益,使那些設計低劣的大片鋼筋水泥建筑生硬地、破壞性侵入到原本自然優美的山水之間,使城市與自然的空間秩序被混亂,導致人們失去對于城市、自然山水在心理和視覺上的自然過渡。城市與自然關系的撕裂還將導致生物鏈和城市環境生態的破壞。
例如杭州就沒有將城市擴張到作為城市和西湖背景的山腳下并且注重對西溪濕地的保護,但許多城市缺乏戰略視野的規劃,危害了自然環境,破壞了城市與自然山水的和諧,嚴重削弱了那些城市固有的山水田園的自然屬性與特色,使這些城市獲得短期利益的同時失去長遠發展的優勢。
在許多沿海城市開發過程中,對沿海島嶼的生態體系及自然山水、地理人文信息造成許多難以恢復的破壞。以中國一個沿海城市目前正在進行的海島新城區規劃為例,島區內本應作為歷史人文景觀保護的漁民村落在規劃中被破壞殆盡。
那些載有歷史人文基因、錯落有致、優美的、有著百年歷史的漁民村落變成了設計丑陋的水泥高層建筑,并遮擋著島嶼的立面和陽光。
這里本來是一個保存較好的自然漁民村落,曾經令無數游客流連忘返的好地方。
那些令人懷舊的海島特色的石造民宅;那些青石迷路、舊時路燈、曾貼滿布告的生產大隊部的古老石屋;在石屋群落的一側是輕濤拍岸的海水與泊滿千帆競渡般的漁船,搖曳在風中銹跡斑駁的喇叭、曲折回環的石頭巷陌,吸引游人尋訪它的盡頭和歷史的源頭,探詢內心未知的風景和世事滄桑的思索,這正是一種人文旅游的快樂和人間滄桑的魅力。
這景象是海島漁村所特有的,現在這一切都在規劃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拆遷后破敗的斷壁殘垣和裸露著亂石的島礁,伴隨著那些設計丑陋的水泥高層建筑,導致原生態的居住群落連同它所附載的歷史人文信息被人為地毀滅。
而對于灘涂生態系統的破壞也尤為嚴重,城市為了短期利益,通過填海將灘涂轉變成為建設用地。
而灘涂濕地是高生產力生態系統之一,是人類重要資源庫,是許多具有商業價值生物的產卵地和育幼場,也是眾多野生動物如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甚至哺乳類等的繁衍地。
從環境意義方面講,灘涂能夠儲水、泄洪、抵御風暴潮、防止海浪沖擊、保護海岸、吸取大量二氧化碳、調節氣候等。
而城市東部的山林也一再被那些設計丑陋的建筑群擠壓到了山腳,失去了與城市空間的生態與視覺過渡。
在逐利的目標下,規劃和建筑設計失去了核心,那些“所謂的規劃師們”更加市場化和企業家化,他們也不忘謀生的目的,沉湎于強調開發經濟效益的規劃和設計中,忘記了規劃和建筑設計的本質,更不會關注城市長遠的利益,導致城市逐漸演變成為被統一了模式的“樣板城市”。
你站在幾乎是全國統一標準的行政中心廣場,放眼周邊,到處是設計低俗、擁擠丑陋的建筑群落,會讓人們懷疑這座城市的人文素養與審美的文化底蘊。
許多充滿自然山水與傳奇的特色城市,已經被同質化而失去了諸多個性與特色。當然這些規劃錯誤和丑陋的建筑設計在許多城市還在繼續發生,具有第三世界小城市的普遍性。
7、小城市空間發展模式
小城市應參照“多極復合城市”策略和“經濟控制指標”進行更新和復興規劃,但小城市也可根據其自身的地理環境和發展現狀,與“多級復合城市”(見《世紀之城——中國城市再出發》P119頁)的空間結構有所不同,可與自然環境更為緊密與融合,考慮中國人對于居住建筑的朝向要求與生活習慣,建筑按南北布置,建筑則擁有開闊的南北縱向距離用于綠化,東西向綠化則需要強化,因此可東西間隔1.2 公里規劃帶狀公共綠地或農田。
1.2 公里之內規劃城市生活社區,并在帶狀公共綠地或農田內按比例布置公共服務中心,如辦公、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綠地寬度0.3~0.6 公里,綠地兩端與郊外的田野或綠地相連。這種空間布局可使城市建筑在縱向與橫向兩個方向都擁有良好的綠化包圍,并使整個城市擁有良好的自然通風,使城市內部擁有更多的綠地和陽光。
一座步行10 分鐘可以看到田野的城市是不會讓人厭倦的城市,并將擁有順暢的交通、充滿陽光和清潔的空氣,各組團之間由綠地或田園間隔,使小城如明珠鑲嵌在優美山水田園之間,并可為“聚合城市”源源不斷地提供大自然的能量。
小型工業區選址應沿著城際道路一側布置,并與城市保持3 公里以上綠化隔離,自動化程度高的農業深加工或服務于農業的制造業應接近原材料生產地或遠離城市,而不是靠近城市布置。
小城市空間可參照“城際交通及物流中心—工業區—綠地或農田—農場—城市聚居區—農場—農田及農產品制造中心”的空間次序規劃布置。
堅持生態優先的規劃發展策略,并做專項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確立自然環境生態保護紅線范圍,限制城市建筑向生態保護區域任意擴張侵蝕。近大型水體、海洋、山體等應停止規劃建設各類大型建筑,強化生態自然環境保護,避免人與建筑對于生態系統的肆意破壞。
小城市規劃目標決不要試圖發展成為那些過度追求經濟增長的大城市,特別是那些號稱“國際化”的大都市,全世界都在羨慕它高樓大廈崛起的同時,其龐大臃腫而單極的城市軀體卻早已不堪重負。
到處充滿污濁的空氣,交通擁堵,龐大而高密度的城市建筑群體使城市的日照時間大幅縮減,空氣流通延緩,擁堵的汽車排放致命的尾氣,擁擠的交通消耗人們的出行時間,使城市的工作效率降低,道路通勤時間大幅度增加,許多人必須為工作付出更多的時間而失去了閑暇。
城市經濟雖然獲得一定發展,但人們卻為此付出了健康并以失去生活快樂為代價。
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大城市,在為早日實現城市化的夢想、迫于快速提升經濟收入為目標的城市發展背景下,在它無節制而失速擴張的背后,導致許多城市危機顯現——空氣與水資源污染時刻威脅人們生命健康,它們擁有近乎全球城市中最大規模的流動人口,城市不得不接受既非工業也非農業生活的尷尬與痛苦。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實施“非對稱均衡”規劃戰略,創造新的城市生活成為必然。
未來,伴隨著“非對稱均衡”規劃理念的導引與規劃的具體實施,新一輪的開發整備逐步完成,今天的北京、上海、廣州等眾多傳統的單極化特大城市空間形態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這些特大城市將轉變成為“聚合城市”內部的一分子,并且完全脫離中心城市的位置,而分散融入其他個體城市之間,成為一個資源共享、生態平衡的有機共同體。這些“聚合之城”成為集聚中國85% 以上人口的“二十一世紀新城”。
這些強大的形散而神聚的世界新城,成為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技術和思想創造中心,并且成為充滿綠地陽光的生態宜居之城。除此之外那些如撒落在綠海中的明珠小城,則深具田園、山水、地方傳奇文化,并且保留有清新空氣和優良的生態體系。
這些小城或村鎮將是充滿生態魄力、充實著人類美好記憶的快樂中心,以青山大海或田園風光為依托,時刻等待來自遠方強大的“聚合城市”中的川流不息的游人,它們共同為“聚合城市”的人們提供生生不息的能量,共同創造二十一世紀人類城市新生活。
從遙遠的生命記憶到近在咫尺的繁華塵世,從廣闊的山海田園、閃爍自然光輝、令人流連忘返的小城到朝氣蓬勃、集聚眾多城市力量的巨型“聚合城市”之間——是偉大的“非對稱均衡”。
(作者單位:新疆新土地城鄉規劃設計院信息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土地規劃人(微信公眾號)2017-12-0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