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由世界儲蓄與零售銀行協會發起,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承辦的“第一屆農村普惠金融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是實現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指出,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在推動農村金融服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在解決農戶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上,主要采取了六個方面的手段。
他認為,當前中國農村普惠金融的供給主力軍依然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同時小額貸款公司、互聯網金融機構等新型機構也發揮了有益的補充作用。農村普惠金融的重點是解決農戶的融資問題,難點是兩頭,即貧困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問題。在中國政府積極引導推動、各市場主體的共同努力下,中國農業普惠金融發展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目前,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共30.60萬億元,占全國各項貸款余額的25%,農村企業及各類組織貸款余額是17萬億元,農戶貸款余額是7.7萬億元。農戶貸款接近8萬億元,貸給了8000萬農戶。目前中國的農戶數量大概是2.2億戶,其中建檔評級農戶占比約60%,授信農戶占比約38%,有貸款余額的農戶占比約30%。從總量看,比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是比較好的。
“從農村貧困農戶的貸款情況來看,我們建立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小額信用貸款,向550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貸款2300億元。中國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大概是2000萬戶,大概是25%的低收入戶,得到了5萬塊錢的小額信用貸款。當然,我們在中國推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李均鋒稱。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在推動農村金融服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在解決農戶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上,主要采取了六個方面的手段:
一是發揮基層黨政組織優勢,解決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接地氣,解決農戶貸款誰來貸的問題。中國的大部分地方探索利用基層黨組織和政府部門在信息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成立了縣、鄉、村三級金融服務網絡,實現黨政部門與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機構、人員、信息、風控等方面的有效對接,共同搭建起政銀融合的農村金融服務平臺,實現了金融服務從“沒人管”到“管到底”的轉變,在金融服務空白和不足地區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是建立信息收集和評價體系,解決農戶貸款貸給誰的問題。目前中國農戶信用信息收集和評價既有政府推動的,也有銀行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村金融機構自己做的農戶手工或者電子的信用檔案。
三是融資與融智相結合,解決農村發展什么產業、農戶貸款往哪里貸的問題。農戶貸款主要是支持生產,提高農戶發展的內升動力,這個錢必須貸到項目上,貸到產業上。
四是創新產品和服務渠道,解決農村貸款可得性差、農戶貸不到貸不好的問題。針對農戶融資瓶頸,銀行業金融機構結合自身定位,創新產品服務模式,拓展服務廣度和深度。
五是完善風險分擔管理機制,解決農村貸款風險大、農戶貸款還不了的問題。農村普惠金融業務應堅持成本可算、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服務原則,目前在風險分擔方面主要做法有:通過擔保、保險增信,建立地方風險補償基金,以及一些地區和銀行采用的風險熔斷機制。
六是完善政策支撐體系,解決農村金融機構動力不足,農戶貸款不愿貸的問題。為了激勵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提供農村普惠金融服務,中國政府在差異化貨幣政策、財稅政策和監管政策方面打了一套組合拳。
這六大體系,解決了六大問題,在中國的東部、中部、西部都能找到典型。中國在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探索了不同的模式,正在梳理總結好的做法、好的模式。
他介紹,近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在編制《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白皮書》,對中國普惠金融各種模式、各種做法進行系統的梳理,以便進行復制推廣。我們也希望學習吸收世界各國以及世界儲協等國際組織在推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方面的先進經驗,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模式。(記者 高方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12月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