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第二屆國家發展論壇——“國家發展進程中的改革開放”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活動啟動式在北京大學舉行。會上,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黃季焜發表了關于中國農業與改革的主旨演講。
中國農業發展的四大驅動力
講到過去的40年,我想用幾方面數據來分析中國農業取得了哪些成就。中國占世界人口約20%,占全球淡水約5%,占世界耕地約8%,但是,我們能達到約95%的食物自給率,這非常了不起。與此同時,從數據顯示,中國的農村貧困人口已顯著下降。
中國如何在滿足不斷增長的食物需求的同時,又大幅度減少農村貧困人口?根據我自己研究的結果,主要是中國農業發展的驅動力,最重要的四大驅動力是制度創新、技術進步、市場改革和對農業的投入。我用一些例子來說明這四大驅動力的重要性。
很多文章都證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中國農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有很多文章研究表明,制度創新是農業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我們的研究表明,從1983年中期開始,我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都很快。以小麥和玉米作為例子,1985年以來,TFP年均增長率約3%左右,這是由于技術進步導致的。從水稻、小麥、棉花的研究表明,從1996年到21世紀初,增長保持在3%左右。而全球在這個時期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平均接近1.5%。
進一步分解這個時期的全要素生產率成績是由哪些因素導致的:第一,技術;第二,市場改革。技術進步是促進我國農業增長的最重要驅動力。棉花生產率增長特別高的原因就是,棉花比其他多了一個技術——轉基因技術。另外我們研究了水果方面,結論也是一樣的,水果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也是因為技術進步。
另外,市場改革在農業發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我國的改革是從農業開始的,例如土地改革,我國的市場改革也是從農村走向城市,由農業走向工業服務業。具體而言是從一般產品逐漸往戰略性產品推進,最早從蔬菜水果,然后到儲糧產品,逐漸放開市場,到本世紀初,我國基本完成了所有農產品的改革。這些改革產生了多大的影響?第一,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益,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第二,降低農民投入品價格,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農民收入;第三,提高農產品銷售價格,促進農民增收。與此同時,農業對外開放的步伐也非常快,我國在加入WTO之前就已經開始開放,農業稅從42%下降到21%,加入WTO后又一直下降到1%。
因此,中國農產品市場改革及對外開放使中國農產品逐漸與市場整合起來。隨著市場改革,我國農產品價格基本上與國際市場接軌,價格差最高不超過20%。這種改革對生產結構產生了積極影響,也促進了貿易結構的變化。
國家在農業投入方面一直非常重視,這對農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我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就能看得到效果,我不再展開陳述。
中國農業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的政策取向
近年來,中國農業面臨哪些挑戰?又采取了哪些政策?我列出了最主要的三大挑戰,前兩個是:第一,農民收入問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第二,糧食安全問題。
本世紀初,我國特別關注糧食安全問題,很多學者對這個問題有一些判斷失誤,因為糧食實際上不存在不安全的問題。中國農業發展的四大驅動力中,科技進步是非常重要的驅動力。我國在農業科技方面投入的資金就非常多,如果這些資金能夠真正運用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上,我們就不存在糧食不安全的問題了。
第三個挑戰是可持續發展問題。在這個方面,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從資源利用、農業科技到農村環境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但是,要解決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必須在全球背景下,而不只是在中國自己的土地上來解決問題。
解決這些挑戰,要靠制度創新、技術進步、市場改革及農業投入。這是我們改革開放近40年的經驗,也應該是我們需要傳承的經驗。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做好政府與市場的配合。市場要生產我們所需要的產品,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改善市場環境,彌補市場失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思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