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錢永忠等: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與技術發展趨勢

[ 作者:錢永忠?金芬?鄭床木?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2-14 錄入:王惠敏 ]

摘要:本文回顧了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發展歷程, 總結了中國在標準化體系、檢測監測技術水平、全程監管能力、責任落實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當前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的形勢, 并針對當前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產業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機遇挑戰, 探討評述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共性技術發展的趨勢。

引言

農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公眾健康和農業產業發展, 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1]。自2001年啟動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以來, 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平穩向好的發展態勢,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蔬菜、畜禽產品及水產品等農產品的例行監測合格率一直穩定在96%以上, 與2001年相比, 提高了30多個百分點。優質品牌農產品市場占有率也穩步提高, 目前中國“三品一標”農產品總數達11.7萬個, 占農產品總量的40%, 品牌農產品已成為出口農產品的主體, 發揮了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2]。2015年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二連增”, 中國農業發展進入穩產量、重質量、提效益的時期。

1、農產品質量安全發展主要成效

回顧過去的10年,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成效顯著。在標準、檢驗檢測、全程監管、評估交流等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標準、溯源等體系建設步伐加快, 檢驗檢測技術研究與產品研發取得突破, 全程監管能力顯著增強, 應急處置水平大幅提升, 農產品質量安全、貿易安全和消費安全的保障水平顯著提高[2-4]。

1.1 農業標準體系不斷完善

“十一五”以來, 農業部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為重點, 實施標準先行, 品牌增效發展戰略, 建設農業標準化體系, 開展標準化生產創建, 有力推動了農產品生產方式的轉變, 促進了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規模化發展。據不完全統計, “十二五”期間, 中國已組織制定4140項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和1584項獸藥殘留限量標準, 基本覆蓋了中國主要食用農產品及常用農獸藥的品種;制定發布了5121項農業行業標準和1.8萬項農業生產技術規范, 農業標準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目前, 農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本能夠實現按標生產。此外, 還探索創建了一萬多個園藝作物標準園、熱帶作物標準化生產示范園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及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 創建了185個標準化示范縣;認證的品牌農產品 (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產品) 總數已達11.7萬個, 更好地適應了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2]。

1.2 檢驗監測水平明顯提升

通過十余年的發展, 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測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以快速、經濟、高通量為導向, 研發了500余項以農獸藥殘留為主的殘留確證檢測技術, 開發了以獸藥、生物毒素為主的近600余種快速檢測產品, 國產快速檢測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從“十五”末期的不到10%上升至目前的80%以上[5]。特別是在生物毒素高靈敏檢測技術及動物源性農產品中藥物快速檢測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動物性食品中藥物殘留及化學污染物檢測關鍵技術與試劑盒產業化”成果獲得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農產品黃曲霉毒素靶向抗體創制與高靈敏檢測技術”與“基于高性能生物識別材料的動物性產品中小分子化合物快速檢測技術”分別獲得2015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成果“動物源食品中主要獸藥殘留物高效檢測關鍵技術”獲得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3 全程監管能力顯著增強

優質安全的農產品既是產出來的, 也是管出來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全過程的監管尤為重要。產地環境的質量好壞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第一道關口, 近年了, 產地環境中重金屬的環境過程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 探索建立了中國主要農產品產地安全控制因子及評價指標體系, 提出了適合中國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評價的方法和技術規程。通過開展農藥、獸藥、生物毒素等在農產品中的分布、富集、代謝規律及危害機理和消減規律等研究, 提出了相應的控制技術措施。在獸藥殘留代謝研究方面, 提出了中國自主創制獸藥喹烯酮和乙酰甲喹毒作用的靶器官, 揭示了喹烯酮和乙酰甲喹遺傳毒性特點, 為喹烯酮和乙酰甲喹的安全性評價及臨床合理應用提供了大量基礎數據[6]。在生物毒素的控制技術上, 研究了花生中黃曲霉毒素污染控制技術, 頒布實施了《花生中黃曲霉毒素污染控制技術規程》農業行業標準。

1.4 評估交流工作深入開展

自2012年以來, 在全國范圍內組織認定了100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和145家風險評估實驗站, 評估體系從無到有、評估能力由弱變強[7]。一方面, 通過對隱患大、問題多的重點農產品品種和環節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評估, 獲取有效數據60萬條, 初步摸清風險隱患及分布范圍、產生原因。目前, 已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與監測數據平臺, 形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平臺數據上報系統、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平臺數據分析系統、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平臺綜合管理系統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系統。另一方面, 組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組, 廣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政策咨詢、科普解讀、熱點回應、宣傳培訓等工作, 建立了全天候輿情監測制度和上下聯動、區域協同、聯防聯控的應急機制, 應急處置水平大幅提高。

2、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的新形勢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 明確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 推進農業標準化, 構建從農田到餐桌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的任務要求, 為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指明了方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來講, “十三五”是一個攻堅克難、快速提升的重要時期, 主要面臨的形勢如下:

2.1 堅決守住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底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 中央領導多次就農產品質量安全作出重要指示, 提出明確要求, “產管并舉”、“四個最嚴”。國務院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惠民生政策落實”督察指標, 強化考核評價、督查督辦等制度。而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也實施了一系列更嚴格的監管制度。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明確要求, 要求現階段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要站在政治的高度, 加快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點難點問題, 守好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底線。

2.2 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農業發展內外部環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2016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 提質增效轉方式,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是當前的緊迫任務。一方面, 城鄉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正從“吃飽”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健康”快速轉變, 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顯著增多。另一方面, 目前中國農業生產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只有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盡快提高農產品的品質, 才能更好地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因此, 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不僅要增加農產品數量供給, 更要堅持質量興農, 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 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 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 從而全面提升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2.3 緊緊抓住農業綠色發展良好機遇

自十八大以來, 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 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在《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中首次系統提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安排, 包括建立綠色農業標準體系。我們要緊緊抓住當前農業綠色發展的良好機遇, 用好機遇, 根據意見要求, 制定修訂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機構監管和認證過程管控;改革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制度, 加快建立統一的綠色農產品市場準入標準, 提升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等認證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實施農業綠色品牌戰略, 培育具有區域優勢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也包括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 健全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 建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 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修訂, 推進農產品認證結果互認。加快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 從源頭上解決“產出來”的問題。

2.4 滿足人民群眾營養健康美好期待

隨著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和城鄉居民安全消費意識的提高, 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已開始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轉變, 現在大家消費農產品更多地考慮的是營不營養、健不健康、安不安全, 農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人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保證民眾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 是全面小康生活應有之義。雖然近年來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但問題隱患仍然存在, 在一些地區、一些行業還比較突出, 社會輿論高度關注, 群眾還不滿意。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還時常發生, 這既影響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也影響國際社會的認可度。發展的新階段、人民的新期待已形成倒逼,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必須堅持目標導向, 滿足人民群眾營養健康美好期待, 給老百姓一個實實在在的交代[1,7-8]。

3、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發展趨勢

3.1 檢驗檢測技術趨向小型化智能化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的新形勢下, 如何實現從種植養殖到收獲、儲藏、運輸等流通環節的整個農產品產業鏈的全程監管, 基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的無縫對接, 實現非專業人員的無障礙、標準化操作為, 都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特別是快速檢測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除提高檢測靈敏度、擴展檢測功能、擴大檢測對象應用范圍外,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及產品總的發展趨勢是小型化、快速化及其智能化。

微電子機械系統, 納米技術與傳感器技術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領域的集成應用, 推動了快速檢測技術的小型化;而抗體、適配體等高效識別材料及分子印跡、納米抗體、多功能抗體等新型識別材料的研發, 也為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基于現場快速檢測技術、檢測數據遠程傳輸與處理、全球定位系統 (GPS) 為核心的三位一體的快速檢驗檢測智慧平臺, 也必將為實現中國農產品智能化快速檢測提供關鍵技術支撐[9]。

3.2 風險評估技術趨向系統化精細化

近年來, 以納米技術、組學技術及計算分子生物學等為主的前沿技術在化學物質暴露評估中的應用日益增多, 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技術的快速發展, 風險評估的精準性得到了提高。例如, 將動物替代毒理學新方法即包括一般的體外染毒實驗 (如細胞組織培養) , 也包括暴露組分析技術 (如基因組學、蛋白組學與代謝組學) 等研究手段的應用, 可以減少體內實驗影響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風險評估的速度;而基于人源細胞系的機制通路 (包括從細胞膜受體) 研究逐漸通過驗證, 提高了健康效應評估的精確性;而生物標志物篩選監測技術的應用增強了風險評估過程中的敏感性和準確性, 從而降低了評估的不確定性[10-11]。

如何高效地從大量數據中獲得有用信息也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技術研究的重點之一, 而這一工作涉及的關鍵技術就是數據挖掘技術。采用數據挖掘技術可以過濾大數據資源的噪聲, 更加精準地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特別是如邏輯回歸模型, 神經網絡模型及貝葉斯方法模型等機器學習, 一方面能夠實現從海量的數據中挖掘出存在關聯的信息, 一方面能夠將分割的數據關聯化, 從而提高風險評估的準確性。

基于不同需求和國情, 模型的建立及相關軟件的開發應用也是推動風險評估技術發展的重要方面, 依據臨界效應的劑量-反應關系建立的基準劑量 (BMD) 模型、基于生理模型的藥代動力學、藥效動力學 (PBPK/PD) 模型軟件均已在風險評估中廣泛應用;暴露邊界比 (MOE) 法是對不能進行風險實際定量描述風險情況下健康關注程度描述突出了一個相對指標, 相關模型和商業化軟件也在不斷推進, 這些風險評估相關軟件的研發能夠增加評估技術的準確性, 必將帶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風險評估理論和方法的發展[9-10]。

3.3 過程控制技術趨向精準化定向化

雖然基于危害分析的臨界控制點 (HACCP) 在總體上是適于農產品的安全管控, 但由于農產品的生物活性屬性, 自然生產特征以及供給的時效性等因素, 使得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具有復雜性和特殊性。在過程控制關鍵技術研發上, 通過檢測不同環節的污染水平與分布, 確定污染物的來源;通過研究污染物降解、代謝、遷移轉化等過程行為, 解析污染物的歸趨;通過研究確定關鍵控制點合風險預警閾值, 預測評估模型等關鍵技術, 進行混合污染物在農產品生產及收儲運等全程精準綜合防控技術是今后農產品質量安全過程控制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此外, 針對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影響農產品質量的關鍵危害因子的污染途徑與過程控制技術開展定向化的研究, 包括中國主要農獸藥的行為歸趨、典型產地環境污染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及特定生產環節中關鍵或典型危害因子的精準化控制消減技術研究, 將成為推動供給側改革, 實現精準農業的有效途徑。

3.4 溯源鑒別技術趨向集成化物聯化

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技術主要分為信息追溯技術及真實性識別溯源技術研究兩個方面。在以生產檔案記錄為基礎的信息追蹤與溯源技術方面, 可追溯系統應用研究成為熱點, 主要依托傳感網及數據處理、電子標簽 (RFID) 及無線應用、數據庫與并行計算等技術的建立, 實現對每一個過程的流通做到來源可溯, 去向可查。目前, 該技術在高附加值農產品物流倉儲的追溯環節應用前景廣泛。隨著物聯網經濟的發展, 信息追溯技術趨向網絡化和智能化[9]。

而在以產品表征分析為基礎的身份識別與溯源技術方面, 同位素質譜技術發展迅速, 除目前常用的同位素氮、碳同位素外, 氫、氧、硫、硼和鍶同位素技術的應用有效性也日益凸顯, 通過分析不同地域農產品中同位素組成特征、差異, 建立溯源數據庫或繪制溯源地圖, 可以實現對不同農產品的產地溯源。基于DNA指紋分析建立的鑒別技術由于分析精度高, 也成為農產品品種鑒別和溯源的一項關鍵技術。

近年來采用鍶同位素以及稀土元素對農產品產地進行溯源的有效性日益凸顯;在加工農產品過程中品質指標的變化溯源技術得到重視;以及將集成穩定同位素質譜技術、核磁共振技術、DNA指紋圖譜技術、代謝指紋圖譜技術、紅外光譜技術以及礦物元素指紋圖譜技術等形成的綜合溯源技術系統能夠提高農產品溯源的精準度[9-12]。

4、結論

通過十余年的發展, 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在標準化體系、檢測監測技術水平、全程監管能力以及責任落實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十三五”是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在新形勢下,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測體系、評估體系、標準體系和控制體系等構成的科技支撐體系的發展必將成為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產業發展強有力的技術手段。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學學報2018年0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亚洲精品综合国产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第一产区 | 欧美一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五月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