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城鄉融合發展的概念,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是我們推進新時代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新目標、新要求、新路徑。在改革開放前40年里,我國發展模式主要是依靠工業化推動城鎮發展城市建設,而現在這個階段我國已經進入城鄉發展新階段,需要更加關注城鄉的協同發展。
城鄉融合發展與脫貧攻堅工作是相輔相成的。以城鄉融合發展為目標推進貧困地區的發展,推進區域平衡性發展,著力點更要關注城鄉兩端發展,把鄉村振興戰略納入城市區域發展中,通過建立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最終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的城鄉融合發展新局面。
2015年,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城市與鄉村統籌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城鄉統籌委)參與了河北省阜平縣“精準扶貧與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協助縣委、縣政府統籌運作,對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進行整體布局,按照“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理念,逐村逐點做好村莊建設規劃,通過整體搬遷整合、改造提升和就地城鎮化三種主要方式,從農村根本問題著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民生活品質,通過多項配套措施,使農民脫貧致富。在實踐過程中,獲得以下經驗及體會。
第一,扶貧工作的系統實施,要通過頂層設計提供戰略支撐。
城鄉統籌委發揮智庫作用,與縣委縣政府共同謀劃,提出全域規劃、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在規劃理念上遵循城鄉統籌、文化傳承的指導思想,在規劃設計上遵循治山理水、紅綠聯動、鄉土建材的原則,在建設實施上遵循施工到戶、規建一體、集成服務的方法,在鄉村可持續發展上,探討鄉村治理、機制建設;提出的規劃設計項目化,并實現項目落地指標化。
第二,因地制宜把脫貧攻堅工作與文化旅游產業相融合。
阜平地處太行山片區,縣域內用地形容為“九山半水半分田”,可建設用地緊張,不適合大規模的園區建設,亦可說山地、坡地、林地等景觀資源豐富。前期研討明確了借助脫貧攻堅工程契機,真正實現阜平地區文旅產業興旺發展,需要充分挖掘阜平地區文化資源尤其是紅色文化資源,特色鄉村景觀資源和交通資源,對如何將紅色資源、綠色資源與脫貧攻堅融合到一起的問題進行整體策劃,成為指導各鄉鎮、各村發展規劃定位和建設實施的重要支撐。
第三,做好脫貧攻堅的制度保障,以陪伴式的服務深入一線工作。
城鄉統籌委與縣委縣政府形成三級聯動的有效工作機制:第一級組織為縣委縣政府和協會的顧問專家組,主要從事頂層設計、政策分析;第二級是阜平縣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美麗辦、扶貧辦)和協會派駐的項目部,主要負責制定具體實施計劃和各項工作進度安排;第三級是推進組,縣政府的各職能部門全部參與進來,共同進行,建設、規劃、發改、水利、交通各司其職。
城鄉統籌委將所有的工作團隊和設計團隊派駐在鄉鎮里、村子里,頂層的研究團隊也要走訪到村。只有和農民融合到一起,他們才相信我們,我們做的事情才符合他們的心愿。
第四,堅持脫貧攻堅建設工程與特色地域文化環境融合。
通過深入的鄉村風貌調查,我們提煉出“石基礎、黃泥墻、蓋青瓦、上木梁、小披檐、花格窗、三合院、老柴房”太行山片區典型的房屋風貌特色。在改造提升項目和搬遷建設新房子時,要尊重原始的村容村貌,傳承太行山區域建筑文化風貌。
第五,“量身定做”產業扶貧方案,扶貧要防止返貧。
產業扶貧不是簡單的把產業引進來農民就能參與,有的村子里許多農民已經喪失了勞動能力,有的村子里越是貧困戶勞動技能越差,所以我們必須量身定做脫貧方案,制定技能培訓計劃,產業進入前做好扶智工作。同時,借助于傳統文化復興,新建和恢復鄉村文化設施,全方位營造鄉村文旅產業發展環境,為文化活動提供場所,服務特色文旅運營,發展新的文旅業態,提供鄉村型就業崗位。制定全縣logo品牌,讓這些地區具有可識別性,能夠營銷自己的品牌,融入商業價值體系,進入可持續發展軌道,防止返貧。
中國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最終要實現村的美麗生態化、鎮的新型產業化、城的融入鄉村化和國的城鄉一體化。
(本文根據作者在“清華三農論壇2018”分論壇三“脫貧攻堅、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議題上的發言整理,經本人確認并授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作者系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城鄉統籌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