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尤智玉:棄置型古村落保護與利用淺思

[ 作者:尤智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5-02 錄入:王惠敏 ]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加之部分鄉村地區發展受限,鄉村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涌向城鎮,伴隨而來便是我國村莊數量的急速減少,越來越多的村莊開始走向“消亡”。據國家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有360萬個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減少到270萬個,十年里有90萬個村子“消失”。在這些逐漸消逝的村莊中也不乏一些擁有深厚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古村落,隨著村莊內人們的離開,這些古村落正慢慢走向廢棄、荒蕪。

這些棄置的村莊從政策的角度往往應該被納入宅基地騰退并復墾或生態恢復的范圍,但其中有大量的村莊有著深厚的歷史,包括上千年的典故、傳說,數百年的建設遺存,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這些棄置的古村落反映著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變遷歷程及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智慧、鄉土智慧。

這些村莊被閑置后由于缺乏養護,在不斷地坍塌損毀,比如陜南的韃子梁村、關中的百社村(已進入傳統村落名錄)、天津的東井裕等等,它們的命運和前途應該得到政府、學界的高度關注。

壹、概念與研究意義

棄置型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經濟、社會價值,應予以保護,但在當前因各種原因已被閑置的村落。棄置型古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遺產。

“棄置型古村落”概念的提出,是為了將因“傳統村落”概念的約束而忽略保護的,具有較高保留及利用價值的閑置村落納入保護范圍,并逐步建構科學的評價標準、保護措施及利用方法,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得以最大程度的保護和利用。

棄置型古村落保護的意義在于通過對古村落物質空間的保護,使其承載的歷史信息、文化信息得以存續,對重拾鄉土傳統、留住家園記憶、弘揚地方文化自信等具有重要作用。棄置型古村落利用的意義在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充分發掘棄置型村落的資源價值并加以有效利用,既是對前人建設成就的尊重,也是綠色循環發展轉型的落實。

貳、棄置原因

棄置型古村落的形成原因多樣,我們可以總結為以下幾種:

村莊發展受限,村落被迫棄置

村莊所在區域的氣候、環境惡化以及資源枯竭、設施難以配套等諸多因素造成村莊發展受限,村莊的環境與空間條件無法滿足村莊原有生產、生活需求,使得村民不得不遷出原有村落。這也是目前我國棄置型古村落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甘肅的永泰古城為例,古城周圍近幾十年來生態惡化嚴重,水資源匱乏、土地沙化和鹽漬化、森林覆蓋率急劇下降。不斷惡化的環境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轉移。在西北的陜西、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由于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或其他資源條件限制而遭到廢棄的村莊還有很多,大量的人口因此離開祖祖輩輩生活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村落,去尋找環境適宜的陌生地謀生。

城鎮化推動下村民的自發遷移

隨著鄉村人口的城鎮化,越來越多的鄉村人口轉向城鎮工作、學習、生活。尤其是當“在外”打拼的年輕人有條件將村內的老人、孩子接到城鎮中生活,村莊開始逐漸走向空心、衰敗與廢棄。

政策驅動下的村莊集體遷移

近年來,政策驅動下的村民集體搬遷逐漸成為我國村莊閑置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政策的制定也是出于多方面的需求。一如出于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考量,對處于生態環境脆弱區、生態環境保護區的村莊進行統一遷移安置;其次,出于扶貧脫貧的考慮,幫助一些就地脫貧困難的村莊進行異地搬遷安置;再次,出于安全防災的考量,對于存在安全隱患,尤其是處在自然災害威脅區域內的村莊進行集體遷移;此外,由于某些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不得不對建設區域內村莊進行統一遷移。三峽移民搬遷工程和陜南移民搬遷工程都可以算作是政策推動下的大規模移民。在大規模的移民搬遷中,遷出地與遷入地都值得我們展開深入研究,尤其是一直被我們忽略的棄置型古村落。

叁、現有應對及問題閑置

目前我國大多數棄置型古村落處于閑置狀態,究其原因來說,一是棄置型古村落的價值一直沒有得到大家的關注與重視;二是這種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的具體方法和路徑仍然在探索階段,大家仍然沒有找到比較合理的應對方式;此外,相較于普通閑置村莊,棄置型古村落的情況較為復雜,加之缺少相應的保護要求與整體規劃,因此在實際操作層面面臨著較大困難。這些村莊被閑置后由于缺乏養護,會不斷地坍塌損毀。如果不及時采取行動,其價值將遭到巨大的破壞。

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

在我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政策指導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農村土地復墾,尤其是宅基地復墾工作。目前村莊廢棄地復墾普遍需要經過復墾可行性評估、廢棄建筑拆除、基礎挖除、硬化地面剝離、場地平整、土層深翻等程序,此外還需要根據土壤特征和土地復墾方向確定是否采用其他特殊技術處理。整體來說,閑置村莊的土地復墾工作對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并且需要一定資金、人力的投入。對于棄置型古村落,盲目地進行土地復墾工作不僅需要大量成本的投入,還會讓一些仍然擁有保留與利用價值的村落直接遭到破壞。

對于某些有生態恢復需求地區的閑置村莊,目前普遍需要根據相關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進行生態恢復工作,但由于管理部門職責范圍與工作方向的限制,加之大多數棄置型古村落并未納入相關保護體系,單純地展開生態恢復工作難免會對古村落的價值點 造成一定的破壞。

旅游開發

棄置型古村落中不乏一些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景觀價值的村莊,這也使得它們成為許多古村落旅游開發項目考慮的對象。展開旅游活動對于這些棄置型古村落來說是把雙刃劍,它可以有效地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到村莊的整理中來,一定程度上推動這些古村落的發展,但同時也會對其脆弱的自然與文化生態產生威脅,為這些古村落的保護工作提出較大挑戰。此外,由于缺乏相關的強制性保護要求,加之負責規劃設計的單位與經營管理公司專業水平良莠不齊,很難保證這些古村落的良好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總結來說,棄置型古村落目前還沒有引起學界、政府的廣泛關注,絕大部分仍處于閑置狀態。現有應對主要存在處理方式不夠綠色低碳、村落多種價值被忽略、村落保護缺位等等問題,使得村落保護與利用的情況很不理想。如何明確棄置型古村落的價值,如何實現對于這些古村落的保護,如何有效利用這些古村落的自身價值并且促進其良性發展?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肆、棄置型古村落

保護與利用的必要性

棄置型古村落具有保護與利用價值

棄置型古村落同樣是在長期的農耕文明傳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結著歷史的記憶,反映著文明的進步。它不僅擁有豐厚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具有豐富多彩的自然生態景觀遺產。棄置型古村落是我國農耕文明的根基、精粹,也是我國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和富有利用價值的旅游資源,更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總結來說,棄置型古村落在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一)歷史、文化價值

古村落是民族的寶貴遺產,也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古村落體現著當地的歷史演進與傳統文化,反映著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歷史記憶。棄置型古村落雖然由于一些原因遭到廢棄,但其仍然書寫著歷史的痕跡,承載著本土的歷史文化。

國家領導人在湖北考察時強調: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這對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文化強國,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心靈歸屬感,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科學價值

古村落是先民智慧的結晶,體現著古代勞動人民的傳統智慧與鄉土智慧,尤其是在長期的生活、生產過程中,總結出了許多令人驚嘆的科學智慧與生產技術。比如許多古村落的選址布局以及建筑的營建方式都蘊含著豐富的科學道理,再比如一些古村落利用傳統的生態智慧對生活污水進行充分凈化(參見公眾號往期關于岜扒綠色水基礎設施的專題總結);再比如應縣木塔,很充分地、集中地反映了我國古代的木結構技術的最高水平。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更為難得可貴的是,棄置型古村落中的許多傳統智慧在當今仍然可以發揮巨大的科學價值。

(三) 藝術價值

古村落是民族藝術的寶庫,蘊含著豐富的建筑藝術與民俗藝術。古村落中的一條老街巷、一棟傳統民居、一扇老木門,甚至是其中的一磚、一瓦可能都蘊含著先民在藝術方面的獨特造詣。而我們經常可以在村落中的雕刻、剪紙、窗花、年畫等等都是民俗文化獨具魅力的見證。

(四)社會、經濟價值

古村落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景觀價值,尤其是獨特的建筑風格、文化傳統、農副產品、地方民俗等等,這些都匯聚成了村落獨特的旅游資源。通過合理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可以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鄉村旅游業與鄉村社會的發展。

棄置型古村落具有很高的脆弱性

因為沒有被得到足夠關注與重視,棄置型古村落目前還沒有納入相關保護體系,群眾更是普遍缺乏保護意識,任其自生自滅,使得棄置后的古村落自然損毀嚴重。對于古村落的實體空間,在長期失去使用和維護的情況下,會使其更容易損壞;古村落如果長期棄置,隨著人的離開,完整的文化生態會遭受到嚴重破壞,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藝術等等價值會逐漸流失,甚至消亡。

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

任由棄置的古村落自生自滅是對土地資源的巨大浪費,也是對其所蘊含的資源價值的巨大浪費。棄置型古村落作為人類社會創作的財富,應充分利用其剩余價值,發揮其新的功能承載,通過功能的置換、調整讓村落煥發出新的活力。此外,對棄置型古村落進行有效地保護與利用,可以減少新的空間占用以及對新資源的使用,促進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伍、棄置型古村落

保護與利用的幾點思考

我國目前對于棄置型古村落的保護與利用情況并不理想,還需要在價值評定、掛牌保護、規劃編制、利用方式等等方面繼續探索。以下是筆者針對這些方面的一些簡單思考:

 推進調查登記與價值評定

未能真正認識到棄置型古村落的自身價值是造成其受到大家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對這些古村落的調查、研究工作亟待展開。深入分析古村落價值特點,包括對村落的產生、歷史沿革分析,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古村落構成要素的組成及價值特點,古村落的環境價值、建筑價值、園林價值、文態環境(民風民俗、地方文化) 價值等等。

此外,對于存在較多棄置型古村落的地區來說,應盡快展開棄置古村落的確名登記、調查摸底、價值評定工作;明確各區域棄置型古村落的數量、種類、分布及其生存狀況;組織編制棄置古村落的名錄與檔案,有條件的編纂村落志;建立完善傳統村落名錄研究確定價值評價的方法、標準與操作程序,明確這些古村落的價值點。

實行掛牌保護

由于棄置型古村落的價值性與脆弱性,我們急需將其納入相關保護體系之中。在古村落確名與保護方面,我國已經展開了“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但對于棄置型古村落來說,由于村民的離開,使得固有的生產、生活停滯,其文明價值及傳承的意義被淡化,也因此無法完全滿足國家關于傳統村落的評價標準與要求,很難被納入傳統村落的評選范圍。因此,我們需要盡快解決棄置古村落保護體系的構建問題,依據價值評價情況遴選古村落進入保護名錄。盡快實行掛牌保護,明確保護對象、范圍,確定具體的保護要求與措施。

推動規劃編制

為了推動棄置型古村落的良性發展,我們需要對進入保護名錄的古村落展開保護與利用規劃工作。明確棄置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的原則、策略,明確保護重點,并提出具體可行的保護措施。

在村落保護層面,要依據村落的價值評價結果,劃定保護范圍,明確保護重點,劃定保護區、保護點的層次。實現對村落有形文化實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文化空間”的整體性保護(空間實體及其承載的文化內涵)。由于棄置型古村落村民已經遷移的特征,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棄置型古村落需要充分考慮居民(尤其是相關文化傳承人)的遷移原因與遷移去向,解決好文化生態保護與傳承的問題。對于棄置古村落中就近遷移的村落,可以考慮新居、古村整體規劃的方式來解決。

在村落利用層面,棄置型古村落與其他古村落最大不同在于其空間利用條件的“先天不足”,這也正是其被棄置的原因所在。因此,對棄置型古村落的利用需要建立在村落利用條件綜合評價的基礎之上。綜合評價村落的資源特色、空間特征、利用條件(區位、交通、市場前景)等等,確定利用的方向與方式,尤其是要基于保護要求等限制條件展開研究,重點在于明確優勢資源、確定建設容量、利用方式等

此外,在村落的發展方面,還要提出空間、文化、生態環境、管理、保障機制等多個系統的規劃措施,并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

創新利用方式

對棄置型古村落的利用需要建立在保護村落和充分展現村落價值的基礎之上,在適當的利用中,使之持續發展,實現它的價值。此外,我們還需要創新棄置型古村落的利用方式,充分發揮其自身特色與價值特征。對于仍然具有生活、生產條件的村落,通過政府組織實施,發展產業經濟、改善公共服務、整治人居環境等工作引導村民回遷;對于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村落,通過吸納高校、研究機構、藝術團體進入,將古村落培育成為研究基地或創作基地; 對于具有旅游資源與旅游條件的棄置型古村落,通過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古村落,適當開展旅游與文創產業的相關活動。

陸、結語

棄置型古村落同樣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人類長期適應自然、利用自然條件的見證,反映著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變遷歷程及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智慧、鄉土智慧。它們的命運和前途也應該得到我們的關注。我國棄置型古村落的發展現狀要求我們必須盡快將其納入相關保護體系,做好調查登記與價值評定,落實掛牌保護工作,推動相關規劃的編制與實施,創新利用方式,更好地延續其生命與價值。

棄置型古村落保護與利用是對文化信息的延續,是對家園記憶的延續,是對前人建設成就的尊重,也是綠色循環發展轉型的落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斗城鄉規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成aⅴ人片 | 色yeye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欧洲日韩中文字幕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专区 | 性色一区二区三 | 尤物yw193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