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付蓓:城鎮化建設不能忽視傳統村落保護

[ 作者:付蓓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5-16 錄入:王惠敏 ]

摘要: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傳統村落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轉型與發展面臨著許多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不斷推進,傳統村落保護面臨的矛盾各異、問題多樣。當前,應當通過構建完善的公共服務機制和管理與保護制度,平衡城鎮化建設與保護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鎮化建設  傳統村落  傳承  可持續發展  

所謂城鎮化,即農村人口及經濟轉移到城市,可大幅提升社會整體經濟水平,對于改善農村人民生產生活也有極為顯著的促進效用。我國城鎮化腳步自新中國成立后不斷加快,且取得良好的成效,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效用。但與此同時,工業文明的發展逐漸地超越農耕文明,鄉村社會已漸漸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農耕社會急劇消失。傳統村落的發展道路將何去何從?這一問題引發各界人士的普遍關注。基于此,對于如何積極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鄉歷史文脈等問題進行深入探索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社會意義。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村落文明發展呈現多種矛盾

一是傳統村落的人口與城鎮人口流動數量比例失衡的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不斷推進,農村人口大幅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急劇減少,一些村莊呈現消亡趨勢,城鎮人口逐漸增長,城鎮地區發展更為興盛。傳統村落的老齡化、空巢化現象明顯,大部分人從農村轉移至城市,遠離農耕生活,減少對土地的依賴,導致鄉土文化氣息不斷減弱。傳統村落的文化遺產一般在村落內部進行傳承,伴隨遺產傳承人的大量遷移,各種地方特色傳統的文化習俗得不到有效傳承,使得一些特色文化從根本上開始瓦解,這是對中國存在幾千年農耕文明的極大沖擊。此外,許多常年居住在外的人返鄉所帶回來的城市文化逐漸向農村滲透,使得傳統的生活理念逐漸消逝,大多數民眾都拆掉了傳統的房屋,追逐時代潮流改建為樓房,以此改善住房條件,造成一些傳統村落的破壞,給傳統村落保護造成困難。

二是城鎮化推進與傳統村落建設在占有投資比的矛盾。農村基礎設施的資金來源基本上都是政府財政支出,但此資金來源有時需要極高的交易成本,對財政支農政策的實施造成重大影響。資金缺乏、布局不合理是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存在的重要問題。人力資源上的投資不足,傳統村落的調查統計和保護工作相對滯后,導致隱沒了很多名村、名鎮,很多文化價值較高的名村、名鎮鮮少人知道,這些資源的開發及保護工作并未落實到位,需要進一步的挖掘與申報。另外,原始居民只具有傳統建筑的使用權和管理權,由于財力與能力上的局限性,大多數情況下,傳統村落的建筑及設施缺乏完善的保護體系。

三是傳統村落發展模式單一性與民眾需求多樣性的矛盾。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模式是以經濟發展為單一或主要導向,部分規劃編制者一味地追求資源開發,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忽略村民自身對于村落發展方向的意見,出現過度開發、過度消費傳統村落的現象。目前仍有諸多傳統村落在遭受“持續性破壞”,傳統村落保護模式嚴重滯后,不能因地制宜做出系統、整體的規劃。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加快新農村建設的腳步,不斷拓增用地指標,拆除了諸多具有研究價值的傳統建筑,取代傳統村落的則是現代化的集中社區,而廣大民眾處于弱勢地位,村民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證。

傳統村落保護要以人文價值為主要導向

之所以要保護傳統村落,在于其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傳統村落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特征,保護傳統村落,絕不是簡單地對傳統村落表象的修繕,而是對傳統文化在甄別的基礎上進行有序地傳承。

文化自覺作為一種意識,其創造性和開拓性的特征是傳統村落保護與傳承中的內在精神動力。文化自覺作為文化心態的一種,是認可物質及非物質內容的表現,而從根源上分析,文化自覺是長時間累積生產生活經驗總結而出的,并將其內化成一種理念。只要切實了解傳統村落發展的局限性與創新性所在,并以此為基礎,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理性把握自身未來的發展趨勢,開拓新的發展方向。傳統村落文化資源豐富,只有具備高度的認同感,才能夠開展文化的保護及傳承工作,而認同也是傳承的主要支撐點。人們主要從生產與生活中產生對文化的認同感,在社會生產過程中觀點漸漸達到一致。廣大農民作為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要力量,要讓他們從被動保護轉變為自覺保護,全面認可傳統村落文化,形成強烈的文化凝聚力及自信心,并將其轉變為內在的文化治理能力。

文化自信能夠促進人們對于傳統村落社會與情感價值的挖掘。傳統村落包含著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文化的傳承與民族精神的弘揚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人們的文化自信能夠增強對于村落生態文化的認同感,端正對本土文化的認知態度,提高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這種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是吸引鄉賢回歸的情感與紐帶,也是促進民族團結和凝聚民心的保證。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相結合有利于傳統村落中文化空間與文化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傳統村落的民俗文化活動,在形成之初,必然是依托自然條件的現實生產和人們的生活環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其內容、形式也在不斷變異和重構,但原有的文化內涵依然保持不變。在原有的基礎上,自覺根據時代發展特征,保留其傳統文化特色,做出變革和創新,對村民來說具有深刻的吸引力。加強創新意識與對傳統村落文化自主傳承的主動性,可以使村落社會關系網更加緊密,村落格局更具特色。

平衡城鎮化建設與保護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

首先,結合我國傳統村落的保護現狀,構建完善的公共服務機制。傳統村落的良性發展離不開村民自身對于村落文化的主動傳承與保護。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得傳統的農村生活方式不能滿足居民自身的發展要求,農村居民的城市流動率越來越高,在保護原建筑的基礎上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是關鍵。傳統村落保護教育及培訓工作必須全面落實到位,引導民眾樹立正確的傳統村落保護理念,并自覺保護及傳承;我國一些鄉村在當前依然處于秩序混亂狀態,人才及財富的流動極不合理,必須構建完善的流動機制,規范鄉村的秩序。農民進城落戶意愿低,鄉村價值才會不斷提升。

其次,構建完善的管理與保護制度,是促進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有效途徑。完善傳統村落保護政策,加強保護傳統村落的監管及指導,開展相關的示范及試點工作,一方面通過政府獎勵基金、社會和財政資金等形式可以保障政策的有效實施,另一方面健全法律法規,編制相應的保護發展規劃,組織多學科專家對轄區內傳統村落進行全面調查,在對傳統村落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明確各傳統村落需要保護的文化資源,做好相關的工作規劃,加強傳統村落普查、申報和認定工作,以確保每個傳統村落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對其空間、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變化進行長期監管,并結合存在的不足之處給予相應的指導。

除此之外,還應當保障傳統村落整體性發展,既要保護好傳統村落自然文化遺產,還應當科學開發自然資源,在保障傳統村落的落后局面得以發展的基礎上,不破壞具有價值的傳統文化,并將傳統特色產業和旅游業相結合,把村落的歷史傳統、民族風情、自然環境、精神面貌等文化因素充分考慮在內,形成強有力的支柱產業。

最后,要注重與社會力量相結合,加強對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傳承教育,加強公眾對于傳統村落社會文化價值的公共認知,為保護傳統村落、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從而促進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創造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作者系廣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西部地區城市少數民族民生問題研究”課題(項目編號:15XMZ078)階段性成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ⅴ在线观看 | 最新免费Av网址在线播放 | 免费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受辱视频在线看 | 欧美日韩一区日本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