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湖南省古丈縣老司巖、巖排溪的幾點思考
古村落是中國傳統村落的習慣稱謂,是農耕文明的歷史結晶,也是鄉土文化的物質載體。近年來,保護古村落已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對作為文物大縣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古丈來說,如何合理保護、開發、利用古村落,將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古村落現狀
古丈歷史源遠流長,從戰國時屬楚算起,迄今已有2000多年時間,這造就了古丈濃厚的人文氣息和文物大縣地位。據統計,全縣現有不可移動文物10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老司巖村、巖排溪村),州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國有庫藏文物607件,其中一級文物1件、二級文物11件、三級文物60件,一般文物535件。
(一)古村落基本情況
1.老司巖村
老司巖村(現已與花蘭村合并為紅石林村)位于古丈縣紅石林鎮西北部,毗鄰千年古鎮芙蓉鎮,酉水自西、北二面環繞而過,自古以來就是西至巴蜀、北通湖湘的必經之地,明清時期更是交通要道和商貿中心,一度繁榮興盛。居民主要為張氏家族,其次為米氏,當地至今仍流傳著“張八千,米八百,黃家來了個斗篷客”的民謠。
老司巖現有保存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5棟、古石板街4條、古井1口、伏波廟1座、宋代磚(石)室墓7座,以及民俗用具一批。民居主要為土家建筑風格,以建于清朝乾隆年間的22間黃家民宅為典型代表。古街道以青條石和紅條石鋪就,依山而上,兩旁民居仍保留著鼎盛時期的市井風貌。護寨古城墻高5至6米,長300余米。古井老司泉背靠山崖,至今仍是村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伏波廟為紀念東漢伏波將軍所建,為抬梁式木架結構,內有天井、正殿、戲臺,門檻梁椽繪有人物故事。
1999年,湖南省、湘西州考古專家對老司巖進行了考研,并將其列入《湘西地上文物資源》名目。2002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3月,湘西州人民政府將老司巖列為州級歷史文化名鎮(村)。2006年,電視劇《血色湘西》將老司巖定為外景拍攝地。2013年,老司巖被評為國家級民族特色村。
2.巖排溪村
巖排溪村位于古丈縣高峰鎮東部,距縣城45公里,與沅陵縣毗鄰,境內林茂竹翠,水利條件優越,素有九龍之水(九條溪渠)的美譽。因該村古梯田一映眼底,平滑石板排排斜生,故美名巖排溪。全村共106戶510人,村民盛行講鄉話,屬苗族(又一說屬瓦窯族,語言族序待考定)。
巖排溪村以吊腳樓為特色,木樓多為清末建筑,分轉角樓、三合樓(俗稱手推車式)。吊腳樓門窗圖案雕刻各異,吊腳飾有金瓜、繡球等。因村寨所處地理位置特殊,加之礦藏豐富,故形成宅院封閉式的建筑格局。村寨內部街巷縱橫交錯,多為青石板鋪就。每逢農歷十月初,這里都會舉行香盛活動。屆時,村民會做香粑粑,請土老司跳香還愿,祈求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以感謝五谷神獻種之恩。村民之間流行唱儺言山歌,悠揚婉轉的曲調,別具濃郁的民族氣息。另外,當地曾盛產金礦,并遺存有古采金洞。
2011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巖排溪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0月,湖南省民俗攝影協會將其列為“攝影創作基地”。
(二)保護利用情況
古丈縣注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加強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努力打造歷史文化名村,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1.全面落實文物保護責任。注重強化頂層設計,建立協調和協作制度,強化履職和保護機制。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成立了集中成片傳統村落老司巖村、巖排溪村整體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并由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與文物保護工作有關的職能部門為成員,定期召開會議研究文物保護工作。二是落實保護制度。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程管理的通知》,對文物保護工程的范圍、分類、審批程序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縣文物局建立了文物管理巡查和月報告機制,進一步健全了縣、鎮(街道)、村三級文物保護網絡,并確保年檢查頻率不低于20次,三年來共排查安全隱患186處,整改51處。三是強化部門協作。文物部門注重挖掘村落歷史文化資源,探索文物資源合理利用新途徑;發改部門注重在重大工程實施前充分考慮文物保護因素;規劃部門在項目規劃、選址等方面最大限度地避免與文物保護的矛盾;財政部門不斷加大文物保護經費的支持力度,并強化使用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2.依法規范文物保護基礎工作。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要求,全面完成了文物保護“四有”基礎工作。一是劃定保護范圍。及時組織專業人員對全縣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測繪,并公布了保護范圍,為今后城鄉建設過程中加強文物保護提供了法定依據。二是規范標志說明。全縣各類文物保護單位都在醒目位置制作安裝了標志標識牌,起到了提醒警示作用。三是落實專門機構和專人管理。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對老司巖村、巖排溪村明確了由紅石林鎮、高峰鎮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保護、管理和使用,并聘請了業余文物保護監管員,負責對古建筑群進行巡查和信息反饋。
3.大力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注重在保護的前提下對老司巖村、巖排溪村進行合理利用,以發揮宣傳教育、文化交流和科學研究的作用。一是確保文物安全。逐年增加對古民居保護單位消防設備的配備和更換,三年來共配備、更換了430瓶滅火器、500余張消防安全標志牌。二是加快文物修繕。進一步做好文物維修工作,重點對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9處古民居建筑制定了搶救性修繕方案,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耗資207萬元,完成了對老司巖村四棟古民居的搶救性修繕工作。三是強化宣傳推廣。充分利用報刊、網絡、電視等媒體,廣泛宣傳老司巖村、巖排溪村的風土人情、歷史風貌,并通過表演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娛節目,開展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宣傳活動,推動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促進當地鄉村旅游發展。目前,老司巖村已成為《爸爸去哪兒4》、《72層奇樓》等綜藝節目的取景地,并成功融入紅石林景區精品旅游線路。
古村落保護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老司巖、巖排溪的保護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但在推進古村落保護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古村落保護的意識尚未形成。雖然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修繕,但由于群眾甚至部分基層干部對古村落文化遺產的歷史、藝術價值和不可再生性還知之甚少,主動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還不強,缺乏應有的保護責任感,使得古村落的價值和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二是古村落保護與農村住房的矛盾尚難調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古民居的環境已不適合居住要求,部分村民為改善居住條件,隨意翻建或修繕古屋古院的現象時有發生,在相當程度上減弱和破壞了古村落的古樸風貌和歷史氛圍。三是古村落宣傳力度小、產品開發層次淺,吸引力不足。目前,游客多數是從親友介紹中得知老司巖、巖排溪的相關信息,且游客以州內縣市為主。老司巖、巖排溪均未開發游客體驗的參與性項目,游覽線路單調,缺乏特色。旅游商品除了村民自產的土特產和自制的手工藝品外沒有其他可選擇物品,并且商品缺少精美包裝、檔次不高、形式缺乏多樣性。
對策建議
下步,古丈縣將把老司巖、巖排溪的合理利用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并作為旅游脫貧的重要內容抓緊抓實,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原則,主動融入張吉懷精品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著力形成湘西州國內外知名生態文化公園重要板塊的支點,力爭將老司巖、巖排溪打造成為全州鄉村旅游脫貧的精品示范村。
1.繼續強化文物保護基礎工作。豐富宣傳形式,不斷增強群眾主動參與文物工作的意識。結合美麗湘西建設,充分利用各種傳統節日,大力開展文物保護宣傳教育活動,營造社會重視、支持、參與文物保護工作的良好氛圍,增強群眾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的意識。加強文物工作專業隊伍建設,在多角度、寬視野引進人才的同時,注重對現有文物工作者的培養,采取各種形式發展一批專業骨干,切實解決好文物保護、文物修復等特殊人才短缺問題。推進重要文物數字化建設,將國有庫藏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數字化建檔,探索建立文物多媒體展示系統,利用文物信息資源,向社會提供綜合管理、陳列展示、宣傳教育、交流合作等公益性服務和增值服務。積極推進文物合理利用,堅持科學規劃、創新思路,進一步重視文物的合理開發,做到既能體現文物內在價值,又能促進文物的有效保護。
2.探索加快古村落旅游發展的有效途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整合優質資源,積極引入市場運行機制參與古村落旅游開發,由政府負責進行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由鎮村負責組織村民參與民俗風情表演、工藝品制作銷售、提供住宿餐飲服務,由旅游開發公司負責景區管理和商業運作,并開拓客源市場,逐步形成政府主導、公司運作、市場推動、村民參與的鄉村旅游發展格局。依托生態資源、傳統村落和民族民俗文化優勢,著力加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傳統村落保護建設力度,力爭年內整合資金5000萬元,重點打造紅石林村、坐龍峽村、牛角山村、龍鼻嘴村、巖排溪村、中寨村、石門寨村、老寨村、天橋山村、巖寨村等十個旅游重點村,全面完成旅游廁所、停車場、民居改造、“六到農家”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接待服務培訓力度,提高接待服務水平。
3.推進老司巖、巖排溪核心景點開發。依托紅石林等知名景區,突出田園風光,彰顯民族風情,重點打造特色村寨、生態觀光、休閑農莊、特色民宿等“農(農業)、俗(民俗)、情(風情)、趣(趣味)、真(自然)”旅游產品。加強旅游品牌創建,全力推進老司巖融入紅石林景區精品線路、巖排溪康養度假旅游示范區建設。結合紅石林二期開發,加快河西——老司巖——紅石林沿河公路、老司巖船碼頭和生態停車場建設,把老司巖打造成為集土家文化、酉水文化、土司文化、科普、影視、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精品旅游景點;結合棲鳳湖、高望界精品景區創建,加快巖排溪康養度假旅游示范區建設,以野菜、稻花魚、森林食品為主打造“食養”系列康養產品,以徒步、登山等項目打造“動養”系列休閑產品,以峽谷梯田、高山流水為重點打造“靜養”系列產品,以2000余畝紅豆杉等珍稀保護植物為依托打造“療養”系列產品,將巖排溪創建成為集探險、戶外拓展、攝影、高端休閑于一體的避暑康養勝地。深挖歷史文化底蘊,把古村落的修復、保護和開發納入全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鄉村旅游詳細規劃,聘請專家學者、民間文化代表等各界人士深入整理、挖掘老司巖土家歷史文化和巖排溪瓦鄉文化,擦亮文化旅游名片。強化宣傳營銷,積極與專業機構合作,大力投放旅游廣告,策劃舉辦跳香節、社巴節、跳馬節、茶旅文化節等系列民間民俗節慶活動,全面展示鄉村旅游資源,提升老司巖、巖排溪旅游知名度。
作者系古丈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研究與決策》2017年第6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