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記者:我們國家的種子企業競爭力顯著提高,近一段時間,媒體很關注我們國家種子企業進入全球種業第一梯隊,以及有一些市場影響力的企業收購案例。那么,要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種子企業,建設現代種業,您認為還需要在哪方面作出努力?謝謝。
我國種子企業已經成為了市場主體
張延秋局長:我想說三句話:第一,中國種業與自己相比發展的很快,現在我國種子企業已經成為了市場主體,通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們凈資產 1 億元以上的種子企業比 5 年前翻了 1 倍。人才實力不斷提高,種子企業科研人員的比重大幅度增加,骨干企業年研發投入達到了銷售額的 7.2%。另一方面,品種自主能力大幅提高,剛才余部長也介紹了,我們農作物自主選育的品種占比面積達到 95% 以上,自主選育的品種占到了絕對的主導地位。近幾年,我們也選育了一批比先玉 335 更優良的玉米品種,玉米自主研發品種的市場份額由原來的 85% 增長了到 90% 以上,蔬菜種植面積自主品種由過去的 80% 增長了 87% 以上,可以說,我們跟自己比,有了很大的進步。
和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們種業的差距還很大
這幾年,全球種業格局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世界種業正經歷著以“生物技術+信息化”為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特別是國際種業巨頭紛紛強強聯合、抱團發展,掀起了新一輪的重組浪潮,拜耳收購孟山都,杜邦與陶氏合并,全球種子市場、技術、人才等要素進一步向跨國巨頭集中,推動了優質資源整合、優勢業務重組,種業與農化、信息、生產服務等領域融合發展,領先優勢進一步放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種業的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尤其在科技創新上,全球最先進的品種研發技術仍掌握在孟山都、陶氏杜邦等少數幾家公司手中,他們的研發投入很大,我們具有一定規模的 1500 家種子企業,年研發投入也就是 33 億人民幣,孟山都一年的研發投入的量就高達17億美元,將近 100 億人民幣,從國際上比,我們的壓力還很大。而國內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最多的隆平高科,每年僅為 0.5 億美元。在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我國距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航母”,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面向未來,建設種業強國,我們信心更足
這幾年,我們種業用了不到十年時間,走過了國外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走過的路,盡管競爭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艱巨,但我們種業正面臨著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對此,我們充滿信心。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現代種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中央對加快現代種業發展做出了部署,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黨委政府把種業工作納入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廣東、湖南、江蘇、山東、吉林等省都在加快推進種業強省建設,現代種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更加有利。二是種業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興起。目前我國已經在基因組編輯、大數據等技術研究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加上我國現有建制化的科研單位和人才隊伍優勢,只要發揮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推進優勢科研資源與企業研發體系的有機結合,就可以迅速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實現種業的跨越式發展。三是種業強國建設已經具備了良好基礎。近幾年,隨著我國種業快速發展,特別是以隆平高科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并逐步走向國際市場,我國種業發展將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下一步,我們種業將會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以更大的力度、更加開放的姿態,出臺更加積極有力的開放政策和知識產權保護措施,集聚全球創新資源要素,統籌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使種業在開放中競爭,在競爭中發展,加快提升國際競爭力。我們相信,建設種業強國,令人期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老田微農技(微信公眾號)2018-06-0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