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優化城鄉區域經濟結構與布局來看,重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可以為有效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挑戰,作出許多其他領域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
有效應對不期而遇的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挑戰,需要采取多方配套的綜合措施,如努力擴大內需、加速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構建核心技術創新體系、強化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及保持我國總體發展戰略的定力等等,要做到既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中美貿易摩擦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又要確保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實現現代化宏偉目標的按時實現。
從純粹區域經濟的角度看,區域是由點、線、面等三要素組成的(或城鎮、鄉村農田和交通體系),其中,由點、線、面三要素組成的最小的一體化基本單元是縣域。因此,可以把區域經濟看成是以縣域為基本區域單元構成的多層次地域經濟體系,城鎮、鄉村農田和交通體系是區域經濟三要素或功能區塊。作為區域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區域經濟承擔著極其重要的基礎性功能和作用。
從世界各國的區域經濟實踐看,縣域經濟發展最終方向和歸屬(或頂層設計)只有三種:一是發展成為都市縣,包括首都都市縣、省會都市縣、在中國還有地市都市縣等,占一國縣域總數不到20%(美國15%、中國10%);二是發展成為現代化農業縣,一般占一國縣域總數的80%以上;三是發展成為介于二者之間的所謂郊區縣(一般又將其歸為現代郊區農業縣)。因此,以縣域為基本區域經濟單元,重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關鍵在于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讓城鎮回歸縣域(或區域)。城鎮起源于區域,而且城鎮的起源和發展都離不開區域;解決城鎮病更需要區域的有力協助。城鎮要高質量發展,要現代化,前提是實現城鄉一體化。讓城鎮回歸縣域就需要從城鄉行政管理體制上回歸區域管理城鎮模式。城鎮是點,是個體,區域是面,是分布其中的各城鎮的集合;區域問題應該是分布其中的各城鎮的共同事務,需要彼此協商解決,是上位政府。城鎮政府回歸區域后,許多城鎮病才能從制度層面上加以解決。如城鎮邊界(一般而言,城鎮基礎設施所及范圍即為城鎮,超過此范圍的區域即為鄉村農田或未利用地)、城鎮規模問題、城鎮分區問題、城鎮組團問題等。
二是切實提高農業規模經濟水平。我國農業現狀不能概括為小農經濟。相比較而言,日本才是典型的小農經濟,日本的小農經濟也是適度規模經濟,是商業化或產業化農業。而我國的農業現狀應該被稱為“微農”或“毫農”經濟,許多還屬于自給自足的原始農業,還沒有商業化或產業化。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到現在,應該在大力提倡為“三農”服務為主的特色小鎮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倡和完善“用土地換社保”城鎮化機制,并提倡農村弱勢群體進城,廣大的農村土地將交由懂農業的專業化新農民進行規模化現代化經營,使我國農業盡快過關。
三是需盡快構建城鄉區域一體化的國家基本社會保障體系。需要明確構建覆蓋全民的基本社會保障體系與一國經濟發展水平沒有關系,世界上許多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都建立了各自的基本社會保障體系。事實上,社保體系所需資金是一國GDP的固定比例,是相對收入,與總量無關,其比例關系還可以經過立法機關經過適當程序,按照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加以必要的調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系不斷完善,構建城鄉區域一體化的國家基本社會保障體系時機已經成熟。通過這個體系的建設,我國城鄉區域之間人口自由流動將更加順暢和自由,有利于強化精準扶貧工作與社會保障的有機結合,還可促進農村弱勢群體向城鎮集中,以有效緩解貧困人口給社會帶來的壓力。這些都將對我國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人口城鄉區域分布優化、促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乃至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等,都會發揮巨大的影響和作用。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2018-07-2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