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糧食安全,首先要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
一、在全國范圍,“無人種田”和“無田可種”問題并存,地、農嚴重不平衡。
在職業傳承意義上,傳統農民“后繼無人”。去農文化使農民進一步離開農業,農村空心化問題持續加重。從全國范圍考量,“無人種田”和“無田可種”問題同時存在,許多平原地區、人口密集地區“有人無地”矛盾突出。但是由于耕地完全缺乏空間流動性,陜北荒蕪著一萬畝耕地,杭州近郊卻有一千名農民無地可種,陜北的耕地不能移地到杭州,杭州的農民又不愿移民到陜北。從總量上看,不缺少農民,但是這一萬畝耕地實實在在處于無人耕種狀態。隨著時間推移,全國耕地撂荒問題只會越來越嚴峻。農村留守勞動力日趨老齡化,一些村莊,務農的多為60歲以上的老人,現代農機具、農業新技術推廣困難。將來,進城務工、經商的年輕人雖然會有一部分回流,但是在中西部較偏遠地區,多數進城農二代不可能再有返村務農的打算??傆幸惶?,傳統農民數量會斷崖式下降。無人種田,有地無糧困境,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二、只有確立地、農平衡思想,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才能確保糧食安全。
絕大多數國人,憑直覺思維,感到只要守住耕地紅線,就能確保糧食安全。如果您獨自漫步在野外的田埂上,眼前是成片的撂荒土地,思想專注于糧食安全問題思考,就能體會到,耕地并不等于糧食生產能力,缺乏農民的耕地并不會自動生長出麥子。耕地即使撂荒,也不得用來建設現代工廠甚至設施農業的“嚴格保護”也可能是一種資源浪費。
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是必須的,但是政策選擇應該與時俱進,因地制宜,不可機械教條。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農業生產要素平衡戰略思想,我構建了一個“五五黃金法則”:相加等于10的任意兩個數字相乘,5乘5最大,0乘以10仍然等于0。對于糧食生產而言,沒有農民經營的撂荒土地僅是一個安慰國人的數字。耕地和農民,必須平衡,哪一塊是短板,政策就需要優先補哪一塊。
過去相當長時期內,中國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最大短板,增加耕地就代表著增加糧食產量。
而現在,隨著農業從業人員的持續減少,相對于耕地,農業經營主體成為了糧食生產的短板,耕地的邊際收益在降低,而農民的邊際收益在增加,農業勞動力成為決定糧食生產的首要變量。將來,威脅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可能會是無人種田問題。所以,我們接下來應該高度重視”藏糧于民“思想,下大力氣提高種田收入,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如果種糧收入可觀,屋頂上也可能長出莊稼;如果種地虧本,良田也會成荒地。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才是最嚴格耕地保護的終南捷徑。
確立農、地平衡戰略,工作重心從“守住耕地紅線”轉變為“守住糧食生產能力紅線”,是一個前景廣闊的課題。
也許,在一些地區,保護農民比保護耕地更有現實意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政策智庫(微信公眾號原創)2018-08-0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