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卷簾門在勤惜小學拉起,隔開了兩群孩子——一邊是800多位曾就讀于當地俗稱“菜小”的立新小學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另一邊則是因學區房政策就近入學的400來位“新蘇州人”子女。(新京報 08-31)
一道卷簾門把昔日的勤惜小學一分為二,一邊是擁有蘇州戶口的勤惜小學學生走正門,而走側門的是立新小學的農民工子女,既在兩校學生中引起了疑問,更是引起了雙方家長的不滿。這樣的辦學模式,不僅是傷害了農民工心,而且在其子女幼小的心中留下了傷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既為如何辦好義務教育指明了方向,也讓無數的農民工及其子女看到了享有公平教育的希望。然而蘇州的勤惜小學卻用一道卷簾門把學校一分為二,一邊是享受優質教學資源的蘇州籍戶口學生,一邊是學校設施簡陋的農民工子女,自然會被推上媒體的風口浪尖。
優質的教學資源在我國,目前仍然處于緊缺的狀態,自然成為擁有蘇州戶口或通過購買學區房的新蘇州人的特權。然而農民工也在為城市建設與經濟建設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因學歷、技能的制約,他們的收入只能解決自身的生存,還無力通過購房來改變子女受教育的環境。因而他們更需要黨委和政府的關愛,其子女享受公平教育的權力也應引起社會的關心,才會在其幼小的心靈積聚為中華振興而努力學習的正能量。
加強學校基礎設施的投入,推動農村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應成為黨委政府的題中之義。如勤惜小學在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的同時,發揮“銀發”教育資源的力量,將勤惜小學與立新小學進行整合,讓農民工子女與擁有蘇州戶口的學生享有公平教育的權力。才不會因一道卷簾門成為雙方家長心中解不開的結,才會醫治好學生幼小心靈的傷痕。
雖然國家在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難,采取了有效措施,解決了其上學的難題。然而蘇州勤惜小學出現的“一校兩制”,暴露了農民工集中地子女上學的問題。因而要在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加大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提升普通公辦學校和農民工子女學校的基礎設施條件,倡導教育優質資源學校與鄉村學校結對共建、教師資源互派,把招引優質教師資源與發揮“銀發”教學資源結合起來,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有效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問題。
(作者單位:鹽亭縣審計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