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稅偉等:城鄉融合人居與鄉村振興之路

[ 作者:稅偉?付銀?劉美霞?梁京民?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9-25 錄入:王惠敏 ]

逆城市化是郊區化的延伸,是郊區化洪流中的一支不穩定的支流,但始終受到富人階層青睞、中產階層向往。

縱觀世界城市化發展歷程,城市發展普遍遵循了城市化、郊區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等4個階段,而郊區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和產業聚集到一定程度所發生的向鄉村擴散的必然現象。

據《世界城市化展望》(2012年聯合國發布)報道,預測2050年世界城鎮人口將達到62.5億,城市化率達到67.13%,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化率也將達到64.08%(較發達地區為86.26%)。

城市化三階段理論提出者——美國著名的城市地理學者Northam認為,在城市化中期階段城市人口會快速膨脹,城市化率會在短短幾十年內上升到70%。當城市化率跨越50%門檻時,城市化率必然進入沖向70%的加速階段。

進而在城市人口快速集聚城市的過程中,“圍城”效應中的部分城里人也在真真實實“邁出”城市進入郊區和鄉村區域,城市群化、都市圈化及城市區域化的現象自然而然發生,城市化的4個階段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大都市圈同時“上演”。

始于1920s的美國城市郊區化逐步顯性發生,1945-1970s初郊區化大規模、快速發生。進入1970-1990s,逆城市化在英美等高度發達西方國家普遍出現。這反映了郊區化和逆城市化只是城市人口逐漸增強的集聚過程中的一個反向空間擴散過程。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過分夸大逆城市化的時間進程、規模和效應。據英國著名鄉村地理學家Wood的研究發現,除了美國和英國有典型的逆城市化,在許多其他西方發達國家逆城市化是很弱的表征或不確定的趨勢,特別是大多歐洲國家的逆城市化潮已經在上世紀末轉向了再城市化流。

因此,逆城市化是郊區化的延伸,是郊區化洪流中的一支不穩定的支流,但始終受到富人階層青睞、中產階層向往。

一、發達國家城市人口

擴散過程中的城鄉融合人居概況

城市與鄉村是相互依存、對立統一的生命共同體,但如何順應城市人口郊區化、逆城市化的擴散規律,實現城鄉互補、三產融合、城鄉一體、共榮共進是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巨大難題和挑戰。一些發達國家不斷探索城鄉融合和復興鄉村的道路。

葉齊茂(2008)認為,按歐盟制定鄉村發展規劃的標準,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等10個歐盟國家的鄉村居住人口高達91.1%(城市常住人口僅為8.9%),逆城市化讓城市的中產階級在農村擁有的第二家、假日家(Second Home & Holiday Home)非常多,產生了大量的城鄉融合人居,城鄉已經高度融合。

瑞典在1970年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在鄉村擁有第二家;斯堪的納維亞和北美的第二家的所有權在1930s以來就很普遍,已經跨越了階級界限;英國和北歐的第二家產權僅僅被中產階級所擁有,具有明顯的紳士化特征,第二家買來作為投資。

美國也有6600萬人口居住在鄉村,其中僅有600萬為注冊農戶,這并不包括主體居住在低密度、低容積率、環境優美、蔓延擴展的城市郊區的城市人口。

美國以高度商業化的家庭農場為基礎,創造了全球領先的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生產率,使美國鄉村在城市化的潮流中沒有衰落,基本實現了城鄉共榮共進。

在規劃與政策創新上,美國1960s實行的“示范城市”疏解引導了城市人口分流到鄉村,日本的“村鎮建設綜合示范工程”解決了鄉村人口的“過疏問題”,英國的大倫敦“新鎮建設”、西班牙的多功能鄉村空間建設、韓國的“新村運動”、法國的環巴黎新城建設和“鄉村復蘇規劃區”分類管治等行動均對城鄉人口融合、鄉村復興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二、我國城市人口擴散

背景下的城鄉融合現象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在市場經濟發展中逐步發力并加速發展,為我國的和平崛起做出了很大貢獻。1978-2016年,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 9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2%提升到57.4%。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3大城市群以我國國土面積的5.2%集聚了23.0%的人口,創造了全國GDP的39.4%。城市群化正在引領和主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我國的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已經觸發了較大規模的郊區化,逆城市化也在靜悄悄中形成了一股股“涌流”逐漸顯現。

與此同時,我們不愿意看到,在跨越城市化率50%的這個分水嶺后,城市擴散下的“城榮村衰”也在顯性發生,并愈演愈烈,甚至我們需要正視城鎮化中后期的城與鄉兩頭萎縮現象與問題。正如Miller在《China’s Urban Billion》(中國的十億城市人)中告誡我們:“中國城市化是一把雙刃劍,進展順利可以鞏固位列世界經濟第二的地位,反之則可能是一場災難”。

我國城市人口不斷擴散到郊區和鄉村的郊區化、逆城市化過程,反映了城市人,特別是中產以上階層對大自然和鄉土的渴求和向往,同時也給衰落中的鄉村帶來了新希望和無限發展機會。這一社會經濟過程也高度契合我國鄉村振興戰略,這兩只“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共同發力能開辟出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

我國也在城市人口擴散的潮流中產生了不少的城鄉融合人居模式,例如:北京城通頤年山莊的“候鳥式”巡回養老模式、江蘇太倉艷陽的“短租為度假,長租為養老”的鄉村老年公寓模式、東北城市人熱帶異地候鳥養老模式、廣西巴馬的康養小產權房模式。

成都人景區旁修院子和產權試水的聯建房模式等,還有不少景區周邊的分時度假別墅、大都市郊區的度假型別墅、城郊農業主題公園型地產、汽車露營地流動性度假社區、休閑度假農家樂和分時度假鄉村酒店等假日與季節性鄉村居所等等。

、城鄉融合人居的定義、框架與特征

(一)城鄉融合人居的定義與框架

城鄉融合人居是一種在保持農村生態居住環境,利用農村自然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發展前提下,把城鎮居民的度假、養生、養老、農村文化體驗融為一體的城鄉復合發展的人居模式。

城鄉融合人居倡導的城鄉融合是在保留城市和鄉村兩種人類聚落形態的前提下,實現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相互滲透,組成關系密切、彼此功能互補、利益共享的城市—鄉村復合生態生活系統。

這一社會生態系統是在保持城市和鄉村特色的前提下,不同自然要素、經濟要素、文化要素和空間因素的優化組合、結構重建和多功能融合。

城鄉融合人居與鄉村振興之路

△城鄉融合人居的概念框架

(二)城鄉融合人居的特征

城鄉融合人居建設作為重塑城鄉關系,實現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的重要路徑,應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的互補性。城鄉融合人居建設過程中,城市居民提供資金、技術促進鄉村的開發,鄉村優美的田園風光和豐富的農業旅游資源為城市居民緩解精神壓力提供一片凈土。

(2)環境的鄉村性。城鄉融合人居建設不是照搬城市景觀建設,而是在鄉村原有風貌基礎上優化提升,保留鄉村的風土人情和綠水青山,保護鄉村的本真性。

(3)產品的生態性。通過城鄉融合人居建設發展起來的現代生態農業、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和養老養生產業能為城鄉融合人居的使用者提供了少污染、低毒、生態安全的農產品,以及休閑、娛樂、觀光、度假、體驗、教育等親近自然的生態休閑旅游產品。

(4)社區的混合性。城鄉融合人居社區不僅具有城市社區的景觀特色,也有鄉村景觀與地方特色,不僅具有鄉村人居的隨和自然,也有城市社區的管理制度和規范,不僅具有鄉村當地的文化特色,也有城市社區的現代化。

(5)能源的再生性。城鄉融合人居的建設注重節能、環保和能源的再生性。在建筑材料選擇上使用環保材料和可再生利用太能陽的材料,利用風能、水能和分布式太陽能發電,實現可再生的能源供應,利用鄉村豐富的生物質能,如秸稈、生活垃圾和牲畜糞便等進行發電和沼氣利用,就地取材,變廢為寶,構建可持續的城鄉融合人居環境。

(6)財產的他用性。農民將其所在地各種資源、資產以有償的形式租賃給城市居民短暫使用,城市居民以資金支付的形式來獲取農民資產某一時期的使用權來滿足自身需要,在這種交易下,城市居民僅擁有鄉村資產的使用權,真正擁有資產所有權和經營權的仍然是農民。從經濟學角度可以簡單歸結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交易。

四、城鄉融合人居建設的主體

城鄉融合人居建設的主體可歸為政府、企業和個人(城市居民和農民)三大主體。其中,農民是建設的主體、城市居民是消費者,政府是引導者,企業是支持者。鄉村擁有優美獨特的田園風光和生態宜居的資源稟賦,吸引城市居民回歸自然、回歸鄉村。

城市居民回歸鄉村不僅帶來了資金、技術、文化和知識,更催生了鄉村人居環境建設的新需求,為農民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農民利用鄉村休閑旅游資源,打造宜居環境,為城市居民提供供其消費的生態產品。

城鄉融合人居與鄉村振興之路

城市居民消費農民提供的一系列產品,也為鄉村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資金,二者互利互惠。當然,城鄉融合人居建設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與支持,建設資金的籌集與輸入,水利、電網、通訊等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土地使用管理、資源開發的方向都離不開政府的指導與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

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細胞和人居項目的投資者,在城鄉融合人居建設的過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如諸如度假小鎮、度假村落、度假型農家樂、田園綜合體、鄉村康養項目、鄉村養老社區、養老養生地產等高附加值、新業態的項目開發都要由企業來承包運營。

五、城鄉融合人居建設的目標愿景

城鄉融合人居建設是要實現城鄉之間人的融合、產業的融合、基礎設施的融合、公共服務的融合和生態環境的融合,在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同時,也要保持人居環境的“鄉村性”,通過建設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提高鄉村生活質量,增加鄉村產品的價值和競爭力,同時探索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開發城鄉融合人居建設新技術。其目標可以分為:

(1)保持鄉村性。城鄉融合人居建設應在尊重農村實際、尊重農村特色、尊重農民需要、尊重農耕文明、尊重農民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建設具有鄉村性、生態性和自然性的人居環境。

(2)改善鄉村環境。城鄉融合人居建設致力于改善鄉村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使鄉村社會管理更有序、安全更有保障、空間布局更加合理。

(3)增加鄉村產品價值與競爭力。城鄉融合人居建設有利于開發鄉村的旅游、休閑、度假、養生、生態等產品,迎合城市居民的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和較高的競爭力。

(4)改善鄉村生活質量。城鄉融合人居建設不僅完善了鄉村道路、通訊、供水、醫療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而且對鄉村景觀的設計與打造,提高了鄉村生態宜居性,提高城鄉居民生活品質。

(5)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城鄉一體化的融合人居的建設,需要探索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探索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明晰產權歸屬,完善各項權能,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

六、世界城市人口擴散規律對城鄉融合人居建設的啟示

(一)城鄉融合人居會發生在哪兒?

(1)城鄉融合人居最可能發生在大都市連綿帶,部分會發生在風景如畫的景區周邊,少量發生在靜怡田園的偏遠鄉村。絕大部分城里人“逃離”也只是進入都市圈內的城市近郊和遠郊,較少人進入“世外桃源”的偏遠鄉村。

(2)城鄉融合人居最先發生的區位是大都市帶中的城市近郊,其次是城郊指間填充開發區域和城郊小城鎮,再次是區位條件較好的遠郊較大居民點,而毗鄰景區的鄉村也是開發的熱點地區。

(3)城郊的新的第一居所是建設先導,遠郊和自然風景區周圍的第二居所是其次,自然風景區周圍的周末和季節性居所需求在上升,在鄉村直接建立工作與居住分離的居所的幾率很低,盡管有發達的交通與通訊支持。

(二)哪些人最需要城鄉融合的人居?

從數量上來說,最大數量是城市的中產階層,其次是服務于農村的服務階層(中產階層的一部分),數量最小但品質要求最高的是富人階層;從年齡層次來說,年齡在40歲以上的中產階級需求最大,60歲以上的城市退休老人有較大需求;從發展階段來說,先導者是富人階層,進而是城市中產階層,再次是為鄉村服務的服務階層。

城鄉融合人居與鄉村振興之路

(三)城鄉融合人居是買還是租?

從權屬要求來看,獲得房屋產權還是主流,不管在城郊置房,還是遠郊和鄉村購置第二住所,盡管部分需求與我國農村集體所有制沖突;第二居所需求會逐漸增多,第二居所購置產生社區矛盾與緊張,將更多以使用權讓渡的租賃方式出現;周末和季節性度假越來越時興,分時共享將成為未來的新潮流。

(四)城鄉融合人居建設創新實踐的方向?

第一,在節能技術的集成與應用上實踐,通過新能源、節能減排技術集成,生態與環保技術集成,將城鄉融合人居轉變為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的迷你能量采集器;第二,在綠色生態建筑技術的應用上實踐,通過綠色生態建筑技術集成,篩選因地制宜的綠色建材,開發具有不同區域特色的城鄉融合人居生態循環技術和綠色建筑技術,發展節能、節地型住宅,提升房屋建筑功能和居住素質。

第三,在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上實踐,通過生態農業技術集成,發展城鄉融合人居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和生態農業技術組裝,使用現代機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應用現代農藝成果,提高單產和商品率,進行科學的管理,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第四,在鄉村宅基地流轉制度上創新,通過改革鄉村宅基地流轉制度,按照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和當事人的意愿,讓鄉村房屋可以向城市房屋那樣可以自由轉讓,從而集約利用鄉村土地資源,并活躍鄉村金融,支撐城鄉融合人居用地需求。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有福之州官方頭條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动漫日韩精品一区 | 玖玖爱国产在线视频 | 自拍偷拍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一级久久精品 |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 曰肥老太视频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