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底,全國整省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省份已達28個,試點范圍擴大至全國2718個縣(區、市),3.3萬個鄉(鎮)、53.9萬個行政村,承包地確權面積11.59億畝,占二輪家庭承包地(賬面)面積的80%以上。整體上,各試點省份在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方面,不僅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進展和成效,而且在工作推進、政策宣傳、制度建設、矛盾化解、改革成果運用等方面也探索和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創新性經驗,但同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也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和風險,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并有針對性地破解。
根據中央和農業農村部部署,為確保2018年底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在加大對進度落后地區督導的基礎上,關鍵是要進一步優化和精準施策,全面提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質量和成效,拓展確權成果運用的范圍。
——聚焦完整權能實現完善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在工作流程、技術標準、信息保密、檢查驗收、成果運用等方面的頂層制度設計,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指導,增強基層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中的規范性和一致性,提高確權登記頒證質量和成果運用績效。要聚焦于土地管理的精細化,尤其是用途管制的有效性,促進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實現;要聚焦于承包權的繼承、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以及相應集體經濟股份權能的關聯作用,促進土地承包權的實現,要聚焦于經營權的盤活,尤其是經營權的流轉、抵押擔保等權能,增強經營權的資本屬性。
——優化確權登記頒證經費分攤機制。針對不同地區由于區位條件、地形地貌和地塊細碎化程度等差異造成的確權登記頒證成本差異以及縣級財政資金壓力較大的實際,進一步優化確權登記頒證經費分攤機制:一方面要提高中央和省級財政經費分攤比例,降低縣級財政的經費保障壓力。另一方面,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財政實力和確權登記頒證成本差異,轉變統一的經費補助機制,構建差異化的成本分擔機制,對于糧食生產重點縣、農產品生產重點縣和貧困縣提高中央財政補助比例。同時,對于保密設施設備、數據脫密服務等工作在下達任務的同時明確基層的工作經費來源,為基層在現有財政預算制度下獲得經費支持提供政策支撐。
——協同拓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范圍。確權成果的運用與農村相關改革緊密相關,相互促進、相互制約,根據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性,在多數地區圍繞土地經營權流轉、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少數地區圍繞承包經營權自愿有償退出、經營權抵押貸款等方面進行改革的基礎上,推動農村多權同確,協同拓展改革試點的授權范圍,為基層提高成果運用成效提供更為寬廣的渠道和空間。引導農民按照此次確權頒證面積進行流轉、引導經營主體利用經營權證抵押貸款等。通過土地流轉、托管、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集體經濟組織集中,建立更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大訂單生產、保底分紅、利潤返還等分配模式的推廣力度,促進由一次性出租讓渡土地經營權為主向入股經營、合作經營等共享式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方式轉變,讓普通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結成利益共同體。
——健全農村產權基層管理服務機制。夯實基層農經工作隊伍尤其是農村產權改革專業人才隊伍,構建包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內的農村產權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健全土地經營權登記、流轉和應用管理及服務機制,拓展承包地確權登記基礎信息利用,深化承包地確權登記大數據挖掘和成果運用,為相關部門、經營主體、農民群眾運用產權信息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系統優化確權成果管理服務平臺。農村土地承包信息十分豐富,一方面要加大確權資料的電子化、數字化進程,提高確權資料信息尤其是紙質資料的使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數據對接和信息加載,并與相關部門實現共建共享,提高確權資料信息的利用范圍和成效。加快建設省市縣三級農村土地承包信息應用平臺,建設電子政務系統和平臺接入系統,并根據實際需要建設數據庫管理系統和信息共享與服務系統,不斷加載和豐富平臺內容,為土地流轉、土肥信息管理和農業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特色優勢產業和農業區域發展規劃等提供有效的空間化管理和服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當代縣域經濟2018年9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