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魯靜芳等:中國農業發展的現狀、挑戰與展望

[ 作者:魯靜芳?左停?茍天來?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11-12 錄入:王惠敏 ]

摘要:本文總結了新中國成立后近50年農業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深入分析了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文章認為,應當充分估計在城市化這一漫長的過程中農業發展面臨的危機,并采取系統的、綜合的措施予以有力的保護和支持。

農業是最古老的產業。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具有上萬年的農業發展史。有了農業這個行業才有了農民這個職業,而農業的生產空間和農民的生活空間也就形成了農村。因而可以說,農業是“三農”問題的發端,也是“三農”問題的集中反映。

一、中國農業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過去5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30年,中國在農業發展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人口雖然增加了2.4倍多(從1949年的5.4億增加到2006年的13億),但農業的生產增長速度超過了人口的增長,使得食物的可獲得性得到很大的改善。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糧食產量由1949年的1億多t,增加到1998年的4.9億t以上,增產糧食近4億t,年均增產800多萬t;1952年,糧食人均產量僅有288kg,1978年為319kg,1998年達到400kg以上。同時,人均食物能量攝入從20世紀60年代初的7117kJ上升到20世紀90年代末的10 885kJ,營養不良人口總數從1990--1992年的1.93億下降到1997~1999年的1.16億,農村貧困人口也從1978年的2.5億人下降到2000年的2148萬,創造了用占世界1/10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1/5人口的奇跡。事實上,從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已經變成農產品凈出口國,到90年代中期,中國已成為糧食的凈出口國。

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是中國糧食增產的主要因素。1949年中國糧食畝產水平(1畝=l/15hm,下同)只有68.6kg,到1998年全國糧食畝產達到300kg。這期間糧食作物畝產增加231kg,增長3.4倍,而這期間糧食播種面積只增長了3.5%。據研究分析,2O世紀80年代,中國糧食畝產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創新效用;在80年代中期之后,促進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技術進步。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目前,中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已達39%。此外.國家的價格政策和市場改革對農業生產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至今,農業向工業提供了大量的資金積累。自1953年起。中國開始實施糧食統購統銷政策,據專家測算,在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大約取得5100億元收入。同期農業稅收789億元,扣除財政支農支出1 577億元,政府通過征收制度提取農業剩余凈額4500億元,平均每年從農業部門獲得的資金凈額在155億元左右。1979--1994年的16年間,政府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從農民那里取得了大約15000億元收入,同期農業稅收總額1755億元,各項支農支出3769億元,政府通過農村稅費制度提取農業剩余約12986億元,平均每年從農業部門流向城市工業部門的資金高達8ll億元。

中國農村勞動力實現了逐步轉移。1952年,中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高達87.5%,直至1981年這一比重才降至80%以下(79.84%);2000年農村人口比重降至63.8%,2006年進一步降到了56.1%。雖然仍比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略高,但差距大大減少了。與此同時,農民收入得到了顯著提高。1978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33.6元,1994年首次突破千元大關(1 221元)。1996年是農民收入增長最快的一年,年增長率達到了9%。到2005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突破3000元,是1978年的26.8倍,達到3 254.9元。

二、中國農業面臨的挑戰

中國農業發展盡管取得了令人喜悅的成績,但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小覷。

1.農業資源匱乏制約了未來農業的增長

中國農業發展所依賴的農業資源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日益減少,前景堪憂。如中國耕地總面積為15億畝,但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2畝,只相當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3;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m3,人均占有量不足2 700 m3 ,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據估計,在北方缺水地區,地表水的利用率已達43%~68%,地下水資源開發率已達40%-84%,由于對地下水的過度開采和農田大面積的漫灌,使得地面沉降,周遭的江河湖泊斷流枯竭,水資源日趨貧乏,農田得不到充足的灌溉。另外,水資源的污染正在急劇擴大,致使能作為資源的水正在迅速縮減。今后,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化的發展,對農業資源占用還會進一步擴大,資源對中國農業發展的約束作用將會增強。

2.農民收入增長停滯、徘徊,城鄉差距日益擴大

從1997年到2002年的6年時間里,農民的收入增長沒有一年超過5%,而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長率只有1995—1997年3年間略低于5%。2005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突破萬元大關(10493元),次年更達到1ll59.5元,而同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人才不過3587元,城鄉收入比達到創紀錄的3.27:1。如果考慮到農民收入中有近40%的實物折算,并且還須扣除必需的生產性開支,而城鎮居民的隱性福利和補貼的實際存在,專家估計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差距要達到6:1。即便不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絕對數甚至還趕不上1995年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4283元)。城鄉之間El益加深的鴻溝將是影響農業發展、社會穩定的最大因素。

3.從收入結構來看,農民難以從農業中獲益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

從農村居民收入結構來看,1995—2006年間,家庭經營純收人占人均純收入比重從71.4%下降到了53.8%,工資性收入占人均純收入比重從22.4%增加到38.3%。一方面,這體現了農村居民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了;另一方面,更反映了農業的危機,預示著農業發展的難度。

20世紀90年代末,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的絕對數連續下降了3年。歷史證明,農民生活最好過的時候并非是普遍外出打工的年頭,而正是農業方面收入增長迅猛的時期。農業收入的躑躅不前,將是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頸”。

4.國家政府的價值取向限制了農業自我發展的能力

追蹤歷史,不難發現,不管是國內糧食貿易管制、國家糧食收購和儲備,還是最低限度的政府糧食定購等方面,體現的都是政府向工業、向城市傾斜的意志。國家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無償地從農民手里拿走的農業剩余過多,影響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制約了農業自我發展的能力。2005年,國家財政用于農業方面的支出達到2450.31億元,是1978年的16倍。但是,農業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僅為7.22% ,比1978年的比重(13.43%)還低。

5.生存壓力之下,農民和土地的關系越來越緊張,農耕文明面臨消亡的局面

農業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核心,但長期以來,由于政策導向和生存壓力所迫,從歷史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農民通過追加農家肥、草木灰等來保持土地可持續的肥力,到現在通過大量施用無機化肥的辦法來維持農業生產的高產量,這僅僅意味著掠奪土地技巧的進步,而其實農民并不關心土地的生產力,農民與自然的關系越來越緊張了。

土地從農民的命根子,成為了僅僅是掙錢的一種工具,對資源的掠奪和破壞越來越加劇,在這樣的狀況下,傳統的農耕文明岌岌可危!另一方面,對傳統農耕文明的顛覆實質上是對農民生活方式的一種否認。而中國的農業科技推廣過程中,寶貴的鄉土知識完全得不到重視,科學家和政府聯手打造的技術神話讓農民越來越自卑,越來越被邊緣化,這完全背離了“實現人的發展”的真諦。

6.外來品種對本地品種的影響很大,可能會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新中國成立至今,農民越來越依賴外來的技術和品種,田間地頭不再看到具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本土品種。事實上本土品種雖然產量要較低一些,卻有著政府推廣品種所沒有的環境效益和選擇價值。如早稻,它無需專門灌溉就能成活,而雜交水稻每畝需抽數十立方米水進行灌溉;許多本地玉米幾乎從不生蟲不用打農藥,政府推廣的雜交玉米必須多打藥、多施化肥才能保證產量。在歷史上,生物多樣性發揮功效的例子也許更能說明問題:1970年,美國南部地區的玉米由于葉子感染真菌損失超過50% ,在一種來自墨西哥的野生基因幫助下,才使這場破壞得以中止。然而,現在轉基因農作物的大面積推廣,有可能導致無法挽回的基因污染和農田生態系統的破壞。

7.盲目追求產量的發展方式引發危機,農業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

從8O年代起,中國農村就普遍采用了依靠化肥、農藥大量投入的無機耕作技術,這雖然對提高糧食產量,緩解糧食與人口的矛盾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這種技術也帶來了新的環境問題。而且使農業成本越來越高,農產品品質越來越受到市場的冷落,因而目前農業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都比較低下。例如集約化養畜養禽,它曾經極大地提高了畜牧業的生產力水平,但它的弊病也不容小覷。首先,極度擁擠的圈籠式飼養方法為動物保護主義者相當詬病;其次,畜禽糞便嚴重污染空氣和水源,由此帶來的損失難以估計;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過分依賴抗生素以遏制流行病,以至于在肉、蛋、奶中殘留超標,長期食用導致兒童早熟、肥胖的案例并不鮮見。近期禽流感、瘋牛病、豬藍耳病等疫病大面積暴發,這對盲目追求高產的規模化養殖方式無疑敲響了警鐘。

現在的農業,從種子、肥料、殺蟲劑、除草劑、機械、能源、包裝、倉儲、運輸、加工、銷售等等幾乎所有的環節都要依賴于外部供給,農業的自然和社會獨立性徹底喪失,它的自我穩定功能大大降低,變成了一個高投入、高污染、低產出的依附性、弱質化、在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都喪失了可持續能力、需要靠化學品支撐和財政巨額補貼的產業。

三、展望未來的中國農業

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要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來認識農業發展問題的重要性與緊迫性,要充分估計在城市化這一漫長的過程中農業發展面臨的危機,并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保護和支持,從而盡可能地降低城市化過程中的代價。

1.農業政策的核心目標應當從實現食品的自供給安全,轉變為改善農戶的生計狀況

許多經濟學者的研究證明,農產品產量的提高對農民收入的增長貢獻甚微,因此,在糧食總產品連續3年保持增產(總產超過4.9億t,2007年糧食總產量預計突破5億t)的今天,如何在政府層面上保證農產品供給數量上的安全,同時實現農民實際收入的顯著提高,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大難點。現在,中國處于一個開放的環境中,正視國際農產品市場應有的作用,應當是使農產品供給安全得以有效實現的一條重要途徑。

2.應當尊重農民的意愿,保護并發揚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科技政策體系與農戶生計目標相脫離,忽略了農民的自主意識,應當集中力量發掘傳統農業的精華和鄉土智慧,發揮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就像舒爾茨說過的一樣:“在自己土地上的普通農民,具有超過來自富國的僅僅懂得經濟學的專家的優勢。他熟悉他的小塊土地和當地氣候,而且他能預期他的辛勤勞動將取得怎樣的成功,而所謂的專家卻一無所知。”事實上,農業產出增長的源泉,往往產生于最好的現有技術的擴散,而不是某一實驗室新技術的發明,英國的農業革命、美國的土壤保持運動亦如是。

3.農業新技術的開發和擴散應能促進農民的充分就業

中國農業自然資源的人口承載力業已不堪重負,而長期以來中國推廣的農業技術卻是以資本、土地密集型為導向的,不僅沒有利用好最廣大的勞動力資源,反而使得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為求得可持續的經濟和社會福利,必須把生態學原則結合到以農村充分就業為中心的戰略之中,開發“生態技術”使農民能夠就地“自我雇傭”,旨在促進農村的充分就業,并開創一系列的增值增收活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世界農業》2008年第6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婷婷中文色字幕 |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乱老妇女网站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不卡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吉泽明步 | 另类专区亚洲97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