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革40年來,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農村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解放和發展,農民的民主權利得到了充分尊重和保障,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根本上說,如果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保障,農村改革要取得這樣的成就是不可能的。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及其優勢,保證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也為新時代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村發展以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政治基礎。
一、堅持并發展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中國廣大農民通過合作化道路建立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在廣大農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廣大農民由封建的、落后的、分散的“小農”成為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主義新農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成為新時期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經濟制度。建立在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的農村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從改革開放之前的人民公社一種發展到目前的多種。這其中既有像安徽省小崗村這樣發揮家庭經營基礎作用的普遍模式,也有像河南省劉莊村和南街村、黑龍江省興十四村這些保持了集體統一經營的經典模式,還有像江蘇省華西村這樣把股份制引入集體經濟內部的現代模式,又有像貴州省塘約村這樣既發揮集體統一經營優越性、又發揮家庭經營靈活性的現實模式,以及像廣東省崖口村這樣集人民公社時期的工分制和家庭承包經營于一體的混合模式。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在農村的經濟制度基礎。在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上,中國廣大農村構建起包括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以及團支部和婦代會等群眾組織在內的農村基層組織體系,中國廣大農民形成了熱愛社會主義國家、擁護共產黨領導、熱愛村集體的獨特精神品質。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已經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制度基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不僅要繼續堅持這一制度,更要不斷完善這一制度,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身在農村改革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
二、堅持黨管農村工作
黨管農村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面對的就是一個農業人口占大多數的農業大國。農業、農民和農村對黨的生存、發展和取得革命成功具有極端重要性,“三農”問題是中國共產黨不得不面對、不得不重視的問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黨的農村工作的內容不盡相同。
改革開放之后,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等方面均較改革開放之前發生了很大變化,黨的農村工作的內容和形式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共產黨根據發展變化了的國內國際形勢,制定并落實關于農村改革與發展的路線、方針、政策,促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堅定了廣大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鞏固了黨的執政地位;同時,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特別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擴大和增強黨的影響力、號召力、凝聚力和戰斗力。農村改革40年來,中國共產黨勇于并善于領導和管理農村工作,積累了改革開放形勢下黨管農村工作的豐富經驗,保證了農村改革和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帶領廣大農民群眾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村改革和發展道路。
三、堅持人民民主在農村的實踐
村民自治制度是廣大農民在農村改革和發展過程中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在實踐中自發探索建立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一項農村基本政治制度。
在農村改革和發展過程中,黨和國家積極順應形勢發展,滿足農民民主權利的發展要求,不斷推進村民自治制度建設。當前,村民委員會“海選”、村民委員會聯選、“兩票制”、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村務公開制度、村干部離任審計制度、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等各種探索和創造使廣大農村成為村民民主實踐的場所。村民自治已成為中國農民依照憲法和法律,在村莊內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共同負責村莊內部的公共事務,從而實現村莊治理和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在這一最廣泛的基層民主實踐中,廣大農民群眾學習民主,養成民主習慣,形成民主意識,提高了民主能力和民主素質。
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
圍繞在農村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主題,農村改革與發展在過去40年中尋求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建立平衡,以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如何實現和把握這種平衡,既保持社會主義的制度底色,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又有效利用市場經濟在配置資源方面的高效率,深刻考驗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智慧。
通過改革,中國農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農村市場與全國大市場連為一體,資金、技術、勞動力、管理等各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各個產業之間充分流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日益凸顯。
建立在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農村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制度基礎。在農村改革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抓住農民與土地的關系這條主線,幾次延長土地承包期,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維護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又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把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并行,不斷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適應農村勞動力持續轉移的需要和多種形式農業規模經營的要求。
五、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
農村改革和發展依靠農民,農村改革和發展為了農民,是人民史觀和人民立場在農村改革和發展過程中最鮮明的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更加強調人民的歷史主體性,突出黨的人民立場,強調“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廣大農民平等參與農村改革發展進程,平等享受農村改革發展成果,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根本利益這一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最直接的體現。
無論是“大包干”的推行,還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或是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延長土地承包期,亦或是實施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無不體現著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作用、維護農民利益的初衷。“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等廣為流傳的“金句”,折射著農村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對農民主體地位的尊重。中國共產黨積極聽取農民的意見、建議和心聲,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依靠廣大農民群眾的力量,不斷把農村改革推向深入。
六、總結:堅持以改革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40年農村改革并非一帆風順,其中難免出現徘徊、迷茫和失誤,難免面臨困難、問題和風險。特別是,當前農村改革步入深水區,各種利益、矛盾膠著在一起,繼續推進農村改革既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氣,也需要真刀真槍地解決問題,不斷攻堅克難。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及時總結經驗與教訓、勇于改正錯誤,不斷將農村改革推向深入。
綜觀40年農村改革和發展歷程,農村改革體現了改革的實質,即“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遵循了改革的總要求和總目的,即改革“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領導,有利于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在農村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農村改革的目的也絕不是要拋棄和否定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一中國一切發展進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絕不是要拋棄和否定生產資料公有制即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這一彰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根本經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堅持中國共產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是確保農村改革和發展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前行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優勢。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經濟》2018年第10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