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義為城市里長大的農民。從小到大都住在黃鶴樓下,長江橋頭。但是我家也許是跟農大有緣,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是華中農大的教職員工,所以大部分的周末和放假的時間都是在農大果園旁邊的小樓里面度過的。就記得小時候離我外婆家那棟樓大概50米的地方,果園的墻根下有個小洞,可以鉆進去,瘋狂的吃橙子、蘋果和西瓜,但是那個洞很小,不容易進出,所以一般情況下大人都不會走,有點像老鼠偷油喝出不來的那個故事,不同的是即便我吃飽了,像我一樣的小個子還是可以輕松的進出。當年的那片果園現在變成了華中農大的薈園宿舍樓,也就是我后來念大學住的地方,也許我還在那個傳奇的12號宿舍樓下偷過西瓜,現在想起來也覺得挺好笑的。還有一點關于那時的記憶就是以前外婆門前有一片葡萄藤,小時候可能個子矮,無論跳起來還是搬凳子都不能拿到最高的幾掛葡萄,只能靜靜的等它的藤蔓自由下垂,我才能吃到1、2掛。再后來姥姥去世、那棟樓租出去變成了網吧、最后拆了變成了薈園食堂,我都很少再過去了。再后來從事農業行業,那個時候生活給我的教育也算是啟蒙了吧。
1、上華中農大,出國讀書?
要說上華中農大,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當時看上了學校里面兩片滿足乙級聯賽的標準足球場。后來確實也去踢的很多,從班級、院隊一直到華中農大的校隊,雖然校隊的水平也就那樣,經常輸,但是確實也滿足了我報考學校時填志愿的初衷。另外一方面報考農大的原因就是兒時的情懷和老爸的訓導。當時我就認為我可以做點什么可以讓湖北省的GDP增加1%,現在想想當時真是敢想、敢說。但是老爸也沒有嘲笑我,還非常誠懇的說,“我認為農業是最直接的產業,特別是食品,可能提升的空間比較大”,我看看他認真的樣子,我就這樣報考了一個我生活了快20年還沒有走出去的大學。
出國念書完全也是為了賭口氣,我讀完大二那年暑假,Purdue大學(美國普渡大學)到農大招實習生去美國做兩個月的實驗,前期筆試,我通過了所有的專業課考核,最后就是七個學生選四個的時候因為英語口語不過關被拒絕了。我還記得過來招生的一個美國教授跟我說,“Your English is better than my Chinese”。結果我一問,他就會三句中文:“你好”“再見”“廢話”。后來奮發圖強學英語的故事就不細說了。最后通過考雅思、考GMAT、面試也算混進入了Purdue大學。畢業還是很順利,到現在為止我還是Purdue大學唯一一個照片掛到過橄欖球操場的華人畢業生。
2、出國念書的感悟
個人的感悟其實挺多的,就簡單說兩個事情吧。我在美國是學習農業經濟學的,其中我們當時有一個課題是“如何在2050年養活全球90億的人口”,當時很多很多的分論題,有的課題是做轉基因提高產量的,有的課題是如何轉化畜牧行業廢水的。我們小組的課題非常的有意思,就是如何在非洲生產、保存黑豆(非洲當地的一種主食)。當地人叫做Black Pea,因為當地黑豆生產下來以后只能保存7天,但當地的生產量又非常的大。由于保存期較短,所以生產下來的黑豆大部分都浪費掉了。當時我們小組通過比爾蓋茨基金會的幫助,成功的從歐洲學習到了一個技術,在當地建一個小工廠,生產一種透氣的塑料袋,可以讓黑豆的保存期從7天變成60天,這樣就大大的增加了黑豆保存期,運輸的時限增加了10倍,從而解決了數以百萬人的主食問題。我現在還記得我們那個小組長被蓋茨夫人接見時激動的神情。那時我才懂得了一個道理,一所大學、特別是好的大學,培養畢業生以后,不是為了讓他選擇去國企還是外企而煩惱,而是為了讓畢業生相信真理,從而胸懷天下。想到這里,自己都有點慚愧。
第二個回憶其實也挺有意思,我們班上有兩個猶太人,我想稱他們為精英。人很謙虛但是做事又不失霸氣。以前我出國之前一直就覺得自己其實挺牛的,見到這兩個人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行業精英。上到討論農業政策的宏觀調控,下到給母豬接產,無所不能。記得我們上課的時候宏觀經濟學有一個客座教授是以前世界銀行分管農業投資的行長,對世界上各個地方的經濟形勢可以說是如數家珍,但是這兩哥們經常在教室里把這個教授辯論的面紅耳赤。有一年夏天,我們一行24人坐大巴去巴西參觀一下牛場,結束以后,老師就提問“為什么這個4000頭的奶牛場旁邊會配套一個600畝的橙子園?”,老師還故意賣關子說這個答案有三個層次。結果班上90%的人都答上來了第一層答案就是“牛糞可以種地、橙子皮可以喂?!?。然后30%的人答上來了第二層的答案,就是共享“牛奶和橙汁”的冷鏈物流。結果老師問還有沒有別的答案的時候,大家坐在大巴里面,面面相覷,不知所措。我覺得當時他們兩個猶太人其實也很享受這個整個大巴安靜等待他們回答的過程,他們兩個低聲商量了一會,其中一個人緩緩的說到“最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平衡巴西里爾貨幣和美元的匯率風險”,并慢慢的解釋給我們聽后,還向老師還提出了下一步的種植的方案。當時我就有一種大腦好像被灌水的感覺,懵懵的仔細觀望這兩神人。后來仔細想想,其實美國農業發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頂尖的人才有很多都是在從事農業行業,回頭看看中國人才的狀況,大部分最頂尖的人才都進入政府、IT、金融行業等光鮮行業了,農業行業里本來就缺少這種頂尖的人才,怎么能保證我們的行業競爭力呢?
3、最后呼吁
老師教好書,農民種好地,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行業本身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但是確實對社會的貢獻是有區別的。農業行業現在來說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包括精準農業、衛星農業、土壤改良、畜牧品種穩定、污水治理,還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研究和攻克的課題。中國本來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總數也超過人口總數的80%,但是如果要發展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農業強國,還需要有更多的精英階層從事我們這個農業行業,什么時候農業行業也有家喻戶曉的人物,像“養豬的馬云”,“施肥的雷軍”,我就真的睡夢中笑醒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文化人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