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的發展迎來了春天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城市化,我國經歷了從支持小城鎮到重點發展大城市,再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演變。上個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農村改革蓬勃展開,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小城鎮扮演了推動城鎮化的重要角色,那時倡導“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小城鎮得到了異乎尋常的發展繁榮。雖然當時也由于擔心大城市接納能力,采取了限制大城市的措施。然而,這種“遍地開花”的分散式城市化,很快受到了基礎設施不足和產業升級的壓力而徘徊不前。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控制大城市規模”的“緊箍咒”被放棄,大城市獲得了大量的項目與資金,經過積蓄與開發,能量迅速爆發,大城市紛紛拓展崛起。自21世紀以來,中國的每一個城市,不論大、中、小都興起一輪拓展城市的高潮,城市化進入全面發展的高速成長期。
進入新時代后,國內外形勢出現重大變化,以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為引領的新經濟風靡全球,世界經濟增長乏力,貿易保護主義甚囂塵上,國內大城市為主的城市化出現減緩之勢,產業轉型升級和擴大內需面臨挑戰。這種態勢為小城市帶來發展契機,小城市由于其海量的蓄能(土地、勞動力、市場)、功能潛力巨大受到關注,小城市的建設成為未來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戰略推手和生力軍。雖然在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機遇期,大、中城市的發展壯大依然起著重大作用,但是,目前僅僅依靠大城市帶動明顯動力不足,需要重新思考發展戰略。因此,眾多的小城市的基礎作用和潛在能力(環境、土地、人文、特色等)的發揮是新階段的重要主題。其實,無論在任何歷史時期,不論怎樣定義小城市,小城市在城市體系中從未缺席,始終處于城市發展序列的基礎地位上,起著緊密連通城鄉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小城市發展靠特色
小城市靠特色發展,有利于實現差別化個性化定位發展,避免“千城一面”,造成趨同、雷同、相似發展;有利于發揮各地優勢、揚長避短,提供基礎性、深厚的可持續發展支撐力量;有利于理清產業、經濟、社會發展的脈絡與體系,使得那些接地氣的新興產業得以生根發芽、形成網絡與價值鏈體系,茁壯發展;且避免在那些水土不服的產業上誤置生產要素、浪費資源和財富;同時,避免短期行為,使得追風嘗鮮作秀的做法失去土壤;有利于打破僵化的城市化發展模式,更好發揮各級各類城市的潛力和活力;有利于國家(政府)有針對性地實行經濟發展政策以及相關產業政策,使得政策更加精準有效力。
小城市發展的特色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當地獨有資源或條件,且隨著時代變化常常不斷增強。當然,如果不能與時俱進,也會減弱。特色是未來每一個城市安身立命的基礎,沒有特色的城市是沒有競爭力的。
根植性是特色的根源、內核,是指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活動長期依賴于某些條件的表現和特質。地方的經濟行為深深嵌入當地自然和社會關系之中,是地理區位、資源、文化、技術、制度等要素在當地長期融合、積累、本地化的表現。根植性一經形成,就具有了難以復制的特性。
根植性與城市(區域)經濟相融合主要體現在對產業的吸附或集聚上,產業之所以在特定地區得以集聚,主要取決于根植性包含的自然、社會、經濟環境,也就是當地的可用資源條件、適宜文化基礎、可融社會關系、可靠制度結構等。實際上,小城市的建設發展是在較小的地域范圍內展開的,能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可持續發展的根植性是很有限的,需要認真不斷地嘗試和探尋。這是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最為關鍵的是發掘出接天時(如政策、市場)、地利的根植性,它是特色的源泉,是產業依托的根脈、發揮城鎮功能的出發點、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動力。
根植性對一個地方、一個城市特色形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涉及地理因素、自然資源、歷史文化、技術技能、社會制度、社會結構等。一個地區的特色不是單一、孤立的,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一個地方、一個城市可能會形成多樣的、相互融合的特色,如既有秀麗的景觀、富饒的土地、天然的礦產,又有獨特的文化、探險的精神、思辯的傳統,而這些都是根植性的產物。為了把握根植性,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理解,即自然資源稟賦、社會資本基礎和市場需求偏好。
自然資源稟賦,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景觀和自然資源等,是人類最初經濟活動的主要依附要素,是地域特色最原始的部分。社會資本基礎最初是指社會主體間緊密聯系的狀態及其特征,表現形式有社會網絡、規范、信任、權威、行動的共識以及社會道德等方面。通常把社會資本分為兩類,結構社會資本是指社會組織和網絡等客觀存在的社會結構,文化社會資本或認知社會資本主要指規范、價值、信仰、信任等心理過程。國內也有學者結合特色小鎮的發展要素,將社會資本劃分為技術社會資本和文化社會資本。技術社會資本包含地區的傳統技藝、產業基礎;文化社會資本包括歷史遺跡、民俗風情、人文精神等,是地區差異的最大特征,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極強的生命力,可為地區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地區特色的開拓必須考慮到當地的社會背景,社會資本中悠久的文化傳承、相互信任的氛圍、企業家精神以及穩固的產業基礎,作為地區發展的內生性因素,是區域經濟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市場需求偏好是地方(城市)特色產業的重要一環,經濟活動成功的前提是市場需求,然而現有理論研究并未將其納入到根植性范圍中。但市場需求往往會因地區、消費群體而異,例如貧困地區很難出現對奢侈品的大量需求,驕陽似火的地區往往不售賣羽絨服。市場需求還會隨著產品、行業、時代而變,探討這一因素的意義在于篩選出更符合消費需求、符合時代意義、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形成更為穩固、旗幟鮮明的地方特色。
當然,這三個因素并非獨立而存,各因素之間可以相互融合,某地區可能兼具兩種或更多特色。除此之外,宏觀政策和科技進步也是地區發展特色的重要影響因素,政策的發布可能帶動當地經濟的蓬勃發展,亦可能破壞地區原有的自然基礎和產業結構;科技的進步可能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令地區煥發新的活力,也可能令地區在技術競爭中落敗,面臨產業衰退的危機。地方政府要充分關注政策和科技這兩個因素,更要挖掘地區根植性。特色和根植性的關系,就像樹冠和樹根,密不可分。根植性是特色的來源,只有充分依靠利用根植性,特色才能夠發展壯大。
尊重自然稟賦的紋脈,堅持綠色發展
任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都是脫離不了自然基礎的支撐,小城市的發展同樣需要尊重自然,需要奉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切實做到遵循自然規律。
特別是對于準備依賴自然稟賦打造特色模式的那些小城市,首要的就是保護生態環境。這類小城市以自然稟賦為依托進行發展,必然對自然的依賴性極強,一旦環境惡化、生態失衡,根植性也就沒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訓告誡我們,如果不能保護好“山”的清秀紋脈、不能保護好“水”的清澈源泉,可持續的“吃”是難以為繼的。
在依賴自然稟賦的發展模式中,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依賴越強,根植性也就越強,衡量此根植性可以使用自然資源豐裕度指標,通常包括絕對資源量、地均資源占有量和人均資源占有量,通過直觀展示區域內的資源密度,反映該地區自然稟賦根植性的強弱。地區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然條件與自然環境,資源豐裕度越高,地區發展這一產業越有優勢,“特色”也就越容易被發掘。
地區既可能通過開發自然資源得到發展,也可能因環境的破壞喪失活力,因此在這種以自然稟賦為主的開發模式中,經濟的發展既要利用資源優勢,更要保護當地的生態圈,做到綠色發展,利用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產品附加值。然而,綠色發展的理念不僅僅局限于依靠自然稟賦發展的小城市,在現代化的城鎮發展進程中,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大中小城市亟待解決的難題,產業發展不僅要強調特色,還要注重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率,追求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小城市的規劃要擺脫單純追求GDP或產業規模的傳統思維,將產業、旅游、文化、生態和社區功能融合在一起。
利用自然稟賦建設特色小城市和發展地方產業是較為普遍的發展模式,這一模式可以劃分為自然景觀模式和自然資源模式。自然景觀是指該地區的原生態景觀,包括氣候天象、地貌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等。自然資源模式是指將當地特色資源與其他產業結合發展的模式。許多資源型礦業小城市屬于這種類型。發展地區特色經濟的重要方式還包括梳理自然紋脈和開發自然資源,地方政府可以從自然資源入手,結合市場需求和新興技術,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要避免完全依靠消耗自然資源獲得短期發展的“資源詛咒”,淪為產業鏈低端環節或單純的資源開采地,等到資源消耗殆盡,地方“特色”也就成了“無米之炊”。
注重社會歷史文化內涵挖掘,堅持創新賦值
目前,有些小城市將經濟發展放在首要位置,對文化、社會方面的發掘、探索和建設重視不夠,這可以從建筑風格以及城鎮規劃方面就能夠顯現出來,比如盲目追求大城市式的現代化(高樓、大馬路、大廣場、大商場、大產業)。這種情況在很多小城市基本都存在,城鎮設計規劃與歷史脫節、與現實需求相左,甚至出現“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會功能的不足或缺失。眾所周知,特色發展路徑不可以生搬硬套,需要緊密圍繞著社會歷史文化內涵來進行。社會歷史文化內涵是一座城市、一個地方不可缺失的重要文化底蘊,將這種內涵因素有機融入城市建設發展過程當中,能夠更加彰顯出特色小城市的獨特魅力,并且還可以形成多元化的產業園區,加快小城市文化、社會、旅游等一些產業的融合發展。
社會歷史文化資本是歷史積累的結果,是一部資產寶典,不管是歷史遺跡還是人文精神,都是一個城市、一個地方長期積淀的重要財富,有著鮮明突出的地域特色。這類資本是人類勞動智慧的產物,與自然稟賦而言,社會歷史文化資本更能反映出一個地域、一個城市的底蘊、功力和活力,它所具有的根植性對其他資本而言更加強烈。盡管一些城市在文創產業、文旅產業上作出了推進,然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社會歷史文化資本這種根植性的開發利用難以深化滲透、有效支撐城市持續發展。當然,目前一些城市在對當地社會歷史文化資本進行挖掘和利用時,已經作出了探索,他們把地域文化作為核心要素,不僅融入文旅產業、文創產業,還融入到高新產業、虛擬經濟等新興產業中,從而形成文化與產業共同發展的新模式。這方面國內外都有優秀的案例。例如,英國的庫姆堡小鎮是目前英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鎮,這座小鎮擁有13世紀的教堂、14世紀的市場遺址以及眾多歷史建筑,斑駁的石板、頗有格調的英式小屋以及迷人的自然風光,古老與自然的結合,形成了獨具英國特色的鄉村景觀,這個小鎮也因此被稱為英國最美村莊。在我國,將社會歷史文化資本根植性功能發揮到極致的是浙江烏鎮,其圍繞特色歷史街區與內河,融入現代化園林風格,科學規劃布局,打造出了一個極具傳統歷史與現代文化特色的江南水鄉小城鎮。更為重要的是,烏鎮借助歷史文化資本,把新興產業納入其發展目標,成為了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烏鎮成功的關鍵在于注重營造文化氛圍,保留原始居民,將千年文化的真實生動地展現出來,又不失時機地引入現代最具活力的產業。
選準特色產業,創設新動能機理;避免固化衰退,始終與時俱進
特色產業作為一個特色小城市的重要主體,是小城市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特色產業的形成離不開自然稟賦、社會資本以及市場需求這幾個與根植性密切相關的方面。這也就是說,城市在確立特色產業時,需要結合城市根植性特點,確定發展路徑,再借助政策優勢和科技對產業的加成作用,打造本地特色產業或品牌,形成規模化。像英國倫敦附近的溫布爾登小鎮,就是充分發揮區位與人文優勢,依靠網球起家,建設成體育健身名城。
對于產業能力而言,一個地方對技術的傳承、改進和創新(或引進)是產業發展的前提。技術,不論是傳統技術還是現代技術,都是地方特色產業的靈魂。如西湖龍塢茶鎮是龍井茶重要發源地,其產業所以能夠長盛不衰屹立于世,最重要的就是獨特的氣候土壤資源加上傳統制茶技藝(世代傳承的茶種植技術以及獨特的炒制技術),當地政府充分認識到了這種強大的、起著基礎支撐作用的根植性,利用這一優勢,大力發展茶文化,形成了茶業種植、制作、銷售和旅游的產業鏈,加快了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又如云棲小鎮作為我國云計算重要聚集地,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規模,目前所涉及領域主要集中在互聯網游戲、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等方面,已經擁有各類互聯網企業400多家。2013年,阿里云、中軟國際、短趣等30多家成員在小鎮發起成立了云棲小鎮聯盟。此后的三年,云棲小鎮發展迅速,富士康、Intel、中航工業、洛可可等大企業紛紛入駐。云棲小鎮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功,得益于時代發展趨勢,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促進了信息化經濟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加快了區域經濟發展。阿里云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云棲小鎮的發展成功,阿里云平臺的建立為云棲小鎮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在阿里云品牌效應的作用下,更多云計算企業進駐云棲小鎮,同時在社會資本的大力支持下,云棲小鎮在短時間內發展成為我國技術和規模遙遙領先的重要云計算產業基地。
根植性是一個地方一個城市特色產業的根源,只有通過認真挖掘梳理和長期持續的開發利用,才能讓根植性對地區經濟發展起到細水長流的滋養作用。除此之外,小城市特色建設還受到經濟環境、導向政策、技術進步的影響,但是這些要素總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在建設小城市特色過程中,要敢于創新、因勢利導,及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施產業升級和轉型,避免固步自封、老態僵化、走向衰退。
美國波士頓市曾經有個輝煌一時的研發產業基地“128公路”,修建于上個世紀50年代,在修建初期,借助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等科研優勢,公路兩側主要集聚了一些高新技術企業和科研機構(如坎布里奇實驗室)。經過幾十年的發展, 1970年,“128公路”逐步發展成為美國乃至世界上重要的電子產品革新中心。不過受到政治和訂單主要集中在軍用方面等因素的影響,且其對民用產品的研發重視不足,冷戰結束之后,“128公路”逐漸走向衰退,地位也隨之被硅谷所取代。從這一案件當中能夠發現,抓住和用好根植性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城市在資源稟賦基礎之上形成產業規模之后,還要敢于革新,更要注重其與外界的交流和產業升級,打破產業發展中的瓶頸,不斷調整產業類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挖掘根植性的要領不是固守一成不變的路徑,而是在于找到長遠發展的路徑。
腳踏實地瞄準市場
既要保持根植性,又要具有創新性,至少有一條通道可以有效連接這兩個方面,那就是腳踏實地瞄準市場。市場需求導向是小城市發展中最難把握也最易被忽視的部分,但是市場需求導向往往是特色產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產業發展方向必須要時刻高度關注市場需求,根據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完善產業類型,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般情況下,市場需求分為制造業需求與服務業需求這兩大類型。而對于制造業需求而言,要抓住發展機遇,加強企業間合作,力爭形成產業鏈及其體系,即形成產業優勢以及定向合作關系,如浙江、廣東的諸多專業性小城市(專業鎮)——義烏小商品城、海寧皮革服裝等。如意大利薩索羅是目前世界上最密集的石磚生產聚集地,目前在這一地區擁有幾百家瓷磚生產企業以及輔助企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意大利開始重建,在重建過程當中需要大量的建材,所以瓷磚這一建材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薩索羅也正是抓住這一機遇,把原有的簡單陶瓷生產升級拓展為大規模專業瓷磚產業基地。
對于制造業來講,目前小城市對服務業的需求量也在不斷提高,發展前景光明。特別是在最近幾年,城鎮化速度的加快讓更多的城市人開始追求休閑旅游、養生度假生活,所以一些小城市根據人們的需求,開始建立以休閑娛樂、健康養生為核心的現代化服務產業。像緊靠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大城市的小城市,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利用區域優勢,打造農家樂,把現代化服務型產業融入到小城市建設過程當中。比如浙江的桐廬健康小鎮,鐘靈毓秀的生態、氣候、水資源條件讓健康小鎮有了養生、休閑的根本,這個小鎮利用當地優良的生態環境和健康產業基礎,以富春山水原生態和“桐君”國藥文化為依托,打造健康服務業品牌,促進健康養生養老、健康旅游、中醫藥保健、健康食品、醫療服務、健康管理等多類型關聯產業的加快集聚,從而進一步推動當地健康系列產業“健康服務業+”的融合快速發展。
作者:付曉東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王靜田、王謙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