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第四屆綠色發展論壇暨產業扶貧研討會在益陽安化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60多名專家、學者,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圍繞“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為湖南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本文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陸福興的發言。
產業扶貧作為一種精準扶貧的重要措施和貧困群眾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徑,被社會廣泛接受。理論上,專家學者們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致富的核心和基礎,認為貧困群眾只要發展了產業,脫貧致富就有了依托;實踐中,各級領導抓產業扶貧,扶貧資金在支持產業發展上的力度也很大,金融貸款也大力扶持貧困戶發展產業。實事求是第說,產業扶貧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為我國的脫貧攻堅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但也有一些地方發展產業扶貧走偏了,有的做產業形象工程,貧困群眾沒有得到產業發展的實惠;有的產業扶貧簡單粗暴,產業扶貧簡單地對貧困戶給錢、給種,沒有良好的經營和技術等后續服務,“爛尾”的產業也很多。為什么呢?我認為,這是因為產業發展的自身規律和貧困戶貧困的原因千差萬別所致。因此,產業不是包醫 “百貧”的良藥。
首先,產業發展需要主體能力。發展產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主體具備產業發展的諸多能力和資源,不是誰都可以發展產業致富的。如有些產業需要一定的資源,種田需要耕地,放牧需要草地,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買種、買農藥化肥、買飼料等都需要資金;發展產業還需要人工,需要有技術和有管理能力的人力資源,等等。對于貧困戶來說,其本身的資源不足,主體能力較差,要人、財、物萬事俱備發展產業脫貧致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例如,搞房地產業的老板曾經賺了大錢,但是貧困戶不可能有錢買地建房;如辦農產品加工廠比賣初級農產品賺錢,但是貧困群眾沒有資本和技術創辦加工廠。因此,不是所有貧困戶都能依靠發展產業致富的。
其次,產業自身發展具有客觀規律。發展產業不僅需要人、財、物、技術等資源能力,而且產業自身也有其發展的客觀規律。首先,發展種植業有個自然生長過程,例如,發展茶產業需要幾年才能有收成,貧困戶沒有閑錢等不起;發展養殖業需要建養殖場、買種、買飼料等前期較大的投入,貧困群眾缺乏這樣的成本。其次,農業產業具有自然風險,種植業有時可以顆粒無收,如水澇旱災;養殖業可以血本無歸,如今年發生的非洲豬瘟。這些風險對于貧困戶來說,沒有承擔能力。最后,產業自身有發展、成熟、衰落的規律,貧困戶發展產業經受不起產業衰落帶來的等待期。如某縣的柑橘產業發展了數年后,需要轉型升級,需要置換原來的品種,而貧困群眾卻擔心轉型期間沒有收成生活困難。
其三,產業發展具有市場風險。產業發展不僅需要技術和好的基礎設施,而且產業收獲后的加工、銷售和運輸更為重要。農產品如果沒有形成產業鏈,初級農產品幾乎賺不到什么錢。如發展水稻,如果是種植常規稻米,農民還要虧本,因此貧困戶即使發展了產業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收成,如果銷售不出去,或者沒有加工業的支撐,發展產業也是賺了很多錢的。事實上,貧困戶的能力弱發展產業一般只能發展小型的種植業和養殖業,而其市場經營能力差,往往辛辛苦苦賺不了幾個錢。因此,有些地方發展產業是政府熱貧困人口冷。
其四,產業發展需要良好的平臺環境。產業發展需要較好的平臺和環境。如基礎設施、交通條件、市場發育情況、加工銷售、社會服務、技術支撐等等,還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因此,對于貧困戶來說,產業脫貧首先要有國家的產業政策支持,要精準選擇適合貧困戶資源能力的產業種類,同時還需要有銷售平臺,有完善的服務網絡與市場支持,有強力的技術服務,等等。對于貧困地區來說,交通不發達、基礎設施差、產業服務平臺短缺等問題嚴重,發展產業脫貧的難度也更大。
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產業的扶貧功能,建立貧困人口可持續脫貧的產業支撐。但是,要記住產業扶貧不是靈丹妙藥,也不能包醫百病,產業扶貧必須與其他的扶貧措施綜合使用,要根據貧困戶致貧的原因對癥下藥,否則,產業扶貧不僅會扶不了貧,甚至還可能造成老百姓更加貧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