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成本推動糧價不斷攀升,糧食價格頂破并高出國際價格天花板30%以上,造成糧食產業國際競爭力下降,出現產量、進口量和庫存量“三量”齊增的局面。為了提高糧食競爭力、實現農業現代化,在工業化和城鎮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在理論界和政策界已基本形成共識。適度規模經營不僅僅是實現土地要素的適度規模,還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成熟的要素市場以及完善的農民培訓體系。成本效率水平綜合反映了具有特定管理能力的農戶在特定的地形、地貌、基礎設施條件下及在特定的要素市場上的農業經營成效。成本效率水平可進一步分解為配置效率水平和技術效率水平,其中,配置效率損失是指要素市場存在扭曲或者要素配置受限于基礎設施條件,所以農戶無法按照市場價格合理配置要素最小化其生產成本;技術效率損失是指農戶個人經營方式不當,無法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既定的產出水平。如果經營環境和農戶經營管理能力沒有顯著提升,小規模農戶短期內數倍擴張經營規模可能導致其效率水平與其經營規模并不匹配。那么,經營規模與效率水平不匹配是否會影響中國糧食生產規模經濟的實現,從而影響通過適度規模經營提升糧食產業競爭力這一目標的實現?本文基于江蘇省水稻種植戶2015~2016年的數據對該問題進行分析。
已有研究主要基于截面數據探討成本與規模之間的關系,假設不同規模農戶是同質的,但是不同農戶在農田基礎設施條件、面對的要素市場以及經營管理能力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本文的主要貢獻是采用兩期短面板數據分析同一農戶土地經營規模擴大而其效率水平沒有相應提高的情況下,這種經營規模與效率水平不匹配是否會影響規模經濟的實現。本文的結論將為中國更好地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并通過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糧食競爭力提供政策啟示。
二、理論機制分析
為了分析經營規模與效率水平不匹配對生產成本的影響,本文將生產成本寫成經營規模和效率水平的函數,分別對經營規模和效率水平求一階導數和二階導數。在保持效率水平不變的情況下,邊際成本為正并且邊際成本隨著產出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產出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成本和邊際成本隨著效率水平的提升而下降。
在投入要素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土地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將導致其他要素投入量也會相應增加,這對農戶的經營管理能力和要素配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農戶需要協調好每一塊土地播種、施肥、噴藥等各環節的時間,同時,農戶的雇工需求增加,將面臨勞動監督問題;另一方面,農戶需要盡量流轉集中連片、地形規則、基礎設施條件完善、便于機械化耕作的土地,以相對便宜的機械要素替代勞動要素,優化要素配置結構。所以,如果農戶在擴大經營規模的過程中這方面的能力沒有相應提升,則可能會增加生產成本,無法實現規模經濟。本文的核心變量有三個:分別為經營規模、效率水平以及生產成本。
三、實證分析結果
計算農戶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是本文的基礎。技術效率計算相對簡單,但配置效率計算較為復雜,并且對相關數據要求苛刻,因此很少有研究分析農戶的配置效率狀況。根據配置效率的計算步驟,需要確定基準要素才能計算配置效率。本文通過比較各個要素的邊際產品價值和要素價格,將扭曲程度最低的要素作為基準要素。實證結果顯示:每千克水稻平均技術效率損失成本為0.045元,占成本效率損失成本的份額非常低。從數值上看,技術效率損失成本隨著規模的增大而呈現上升趨勢。與技術效率損失成本不同的是,每千克水稻平均配置效率損失成本為1.113元,占成本效率損失的比重高達96.1%,即中國水稻生產的成本效率損失主要來源于配置效率損失。Hotelling’s T2檢驗結果顯示隨著規模的擴大,農戶配置效率損失成本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相對于10畝以下的小農戶,50畝以上農戶的配置效率損失成本下降幅度達40.2%。技術效率損失和配置效率損失的平均總成本為1.158元,并且隨著規模的增加也呈現顯著下降趨勢。
分析農戶以固定的效率水平擴大經營規模對其單位生產成本影響,可以構建單位產品成本對經營規模、效率水平以及兩變量的交叉項,根據交叉項的系數判斷。直接進行回歸可能存在內生性問題,本文采用農戶所在縣的平均效率水平作為工具變量。實證結果顯示規模與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交叉項系數的符號與預期一致,并且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為負。該結果表明效率水平較高的農戶擴大經營規模可以降低成本。經營規模與技術效率交叉項系數的符號為正,但在統計意義上并不顯著。
本文進一步計算了規模成本彈性。以成本效率估計結果為例,其規模成本彈性均值為-0.01,這意味著大部分農戶擴大規模將會降低平均生產成本,但也有少部分農戶的規模成本彈性為正值。其中,規模成本彈性為0表明擴大規模可以保持平均成本不變,這種情況可以看作是成本最小化的最優規模點。從樣本農戶來看,規模成本彈性最接近0的是-0.0007和0.0005,此時兩個農戶的經營規模分別為100畝和150畝,因此,樣本農戶成本最小化的規模應該是100~150畝之間。
四、結論與政策啟示
成本效率損失是農戶生產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與經營規模之間呈現顯著的負向關系。基于江蘇省稻農2015年和2016年成本收益的微觀數據,本文分別從技術效率、配置效率以及成本效率三個視角分析經營規模與效率不匹配對農戶生產成本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成本效率損失在農戶水稻生產總成本中的比重高達60.1%,其中配置效率損失是農戶成本效率損失的主要原因。此外,配置效率損失成本和成本效率損失成本隨著規模的擴大而大幅下降,但技術效率損失成本隨著規模的擴大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兩階段最小二乘回歸結果顯示,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相對較低的小規模農戶在短期內從事更大規模經營時,由于效率水平與經營規模不匹配導致平均生產成本隨規模擴張而下降的幅度降低,最終可能無法達到通過擴大規模降低成本、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預期效果。經營規模成本彈性結果顯示樣本農戶中成本最小化的規模大約在100~150畝之間。
本文研究所得到的政策啟示是,各級政府在鼓勵農戶從事適度規模經營的同時,應該對農戶經營資質進行評估,重點關注農戶資源配置能力、農業經營經驗與能力以及農田所在區域基礎設施條件等。由于相關數據缺乏,本文的一個不足之處是沒有分析效率水平(包括技術效率、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的決定因素,有待在未來的研究中進行完善。
作者單位:張曉恒,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周應恒,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經濟》2019年第2期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