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民的勞動強度,加快糧食生產機械化進程。要實現水稻的超高產栽培和農業機械化技術配套,將播種、秧床管理以及大田整治、移栽、田間肥水管理、病蟲草鼠綜合防治技術、收割六個方面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實行“一換四改”技術。就是用現代科學技術來改造農業,采用良種加良法,因地制宜拓展農業機械化的作業和服務領域,從而增加農民收入,使水稻超高產栽培與農業機械化配套技術在本地區得以推廣普及運用。
發展現代農業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新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符合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基礎。因此,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民的勞動強度,加快糧食生產機械化進程。因地制宜拓展農業機械化的作業和服務領域,從而增加農民收入。
在我區,通過近三年的示范推廣,已經基本形成農業超級水稻栽培與農業“三機”(即機耕、機插、機收)現代化作業相結合的體系。要實現“三機”,除了應有的地理條件以外,其關鍵主要問題是良種加良法,搞好育秧工作以及相關的田間肥水、病蟲等管理。根據近幾年的工作實踐,對水稻超級稻高產栽培和實行“三機”配套技術工作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膚淺體會:
因此必須認真對待播種過程之中的選種、選地、做秧床、播種等一系列程序,這一程序是為搞好機器插秧所做的最基本的一步。
一、掌握推廣使用六大技術要點,實行“一換四改”技術
(一)、實現超級稻高產的關鍵是播種,且要實行“一換四改”中的
一換和一改即“換常規雜交稻為超級稻優良品種,改水田濕潤育秧為旱地濕潤育秧”
播種是育秧環節之中的首要過程,象建筑樓房所必須打好地基一樣。
1、實行一換即換常規雜交稻為選擇產量高,品質優,抗病、抗蟲、抗逆性強,熟期適中,植株性狀適宜高產栽培的超級稻優良品種。如近兩年我區推廣的Q優6號、Ⅱ優21、Ⅱ優084等。這是為獲得水稻優質、多抗、高產而不容忽視的一步。沒有選擇優質良種,就很難通過管理獲得優質高產的水稻。
2、播種地選擇條件:選擇向陽、平坦、離水源較近、帶沙壤土的旱地或者干板田做旱育秧地,這有利于秧苗出土以后干旱缺水時用水和光照強度增加,從而培育出健壯秧苗,有利于機械化插秧或手栽秧。
3、及早規劃和整地作秧床,規格:一般年初(一月份)就應該規劃落實,2月中下旬便可以開始整地作廂。根據地形、地勢或習慣所需,任選下面其中一種規格制作秧床:(1)2米開廂做凹式秧床,床凈寬為1.6米,埂寬0.4米,埂高10厘米,埂壁與床面垂直,床面每排豎放5個機插塑料軟盤;(2)1.8米開廂,床凈寬1.4米,埂寬0.4米,埂高10厘米,埂壁與床面垂直,床面每排豎放4個機插塑料軟盤。先翻挖床土(或者使用旋耕機耕作),然后按照規格作廂,秧床泥土必須搗細平整,最后灌水提漿刮平,依次擺放秧盤,并壓實(即秧盤底部緊貼秧床地面),不能留有縫隙。
4、營養土配置及裝填秧盤土方法及作用:
(1)就地裝填秧盤土:將秧床地塊里的泥土打碎,過篩除去粗渣、雜草等,即可用于將擺放好的秧盤裝填80%左右,稍加刮平即可。若土壤需要調酸(ph>7)的時候,在裝盤之前的細泥中,按照每畝本田用盤泥土中加入100—150克細硫磺粉的比例進行均勻混合后再裝盤。同時,為了防止秧苗出土以后青枯死苗,可以使用8—10克45%敵克松對裝盤泥沙進行均勻噴灑消毒。這樣,既可以防止育秧泥土過堿,又可以有效防止秧苗出土之后因為病害而引起不良生長。
(2)使用旱育壯秧劑方法及功能:每1千克壯秧劑與40千克細泥沙均勻混合,均勻撒于80個已經刮平泥土的秧盤之中。壯秧劑的使用既有效控制秧苗徒長,又不會導致秧苗過矮。因此,必須嚴格按要求使用壯秧劑。
5、實行一換四改中的一改:改水田濕潤育秧為旱地濕潤育秧
為創造濕潤的旱育秧地,保證種子出苗整齊,且育出秧苗能夠曲卷成筒,不斷不散,加之現在推廣的包衣種子居多,不能浸種催芽再播,二者要兼顧協調,其具體做法只有是:用冬水田里絨稀泥加水兌調成稀泥羹(即粘稠米湯狀),然后澆于已經裝填了營養土的秧盤之上,灌滿直到不再下滲為止,最后再予以秧盤塌實提漿刮平,即可撒播種子。
用此方法育秧,既解決了因播干種子出苗不整齊的問題,又解決了因育秧土過沙造成的散斷問題,同時還化解了秧苗生長過程之中根系發育與通透性矛盾問題。
6、播種量的要求:每個秧盤以50克種子計算進行定量定盤播種。為了盡力做到撒播種子均勻,應當首先撒播70%—80%部分,余下的接著第二次予以補勻補足。播種完畢之后,再使用泥沙進行蓋種,直到種子遮掩不見為止,隨后進行插拱竹塊蓋膜。每個秧盤定量50克種子的播種量,這既能保證適宜秧齡期內機插秧密度,又能保證秧齡期內秧苗的正常生長發育(分蘗)。
這樣,整個播種過程便順利結束,下一階段進入秧床管理。
(二)、加強秧床管理、明確技術規范、推廣機耕,搞好大田整治
要推廣機器插秧,最關鍵的是培育出好秧、矮健壯秧。俗話說:“秧好一半稻,谷從秧上起。”正是說明了育秧的重要性和關鍵性。因此必須加強重視秧床的每一步管理,把好每一個關口,培育出好的秧苗,為推廣機器插秧打好基礎。
1、適時早揭膜煉苗:為培育出矮健壯苗,一般在2葉左右開始揭膜煉苗。因煉苗之后有利于斷奶(3葉期前)肥的提早施用。
2、加強肥水管理:培育矮健壯秧,2.5葉時必須施斷奶肥,采用“少吃多餐”的方法。即選擇陰、晴天氣,使用96%的磷酸二氫鉀100克加尿素100克兌水15千克進行噴霧,實施根外追肥,以噴濕秧苗全身為止,每隔3—4天再施一次,對長勢較弱的可以多噴2—3次。秧苗返青以后,用清糞水每挑(大約50千克)加0.25—0.3千克尿素潑施,以潑濕秧盤為止。根據秧苗長勢情況,酌情可再施一次,除了施肥以外,平時若見秧盤內泥土干燥缺水(晴天秧苗出現卷葉清晨不能恢復舒展時),則應當噴水保濕,這樣才能夠保證秧苗在斷奶期間不至于缺水缺肥,為促早發分蘗打下基礎。
在對秧苗肥水管理的同時,要結合苗期病蟲害的防治,防止苗稻瘟、青枯死苗等現象的發生,應該使用殺菌類農藥如敵克松、三環唑加樂果兌水在移栽以前1—2周進行噴霧1—2次。這樣則能保證秧苗期內(即移栽前后)不發生一般的病蟲危害。
3、正確運用旱育秧理論,培育矮健壯秧。運用“干長根、濕長芽”的原理,對前期苗床保持適當干旱,直到早上秧苗卷葉不能展開才予以灌水,在干旱環境之下有利于底下部分根系生長,為了培育強健、彈性好、抗逆性強的手栽秧苗及機器插播秧苗的高產栽培奠定基礎。
4、大田的整理:在準備移栽之前一周,應該對所有要實行機器插秧(或者手栽秧)的田塊使用旋耕機進行旋耕,并予以灌淺水1—2寸,等待機器插秧或者手栽。機器耕種可以降低農民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改善耕作方式,使雜草、稿桿等砸碎還田,從而培肥地力,提高糧食生產,每天一部旋耕機機耕可達5-8畝,節省勞力、物力等200-400元,增加農民收入。
(三)、掌握移栽技術要點,實行“一換四改”中的第二改即“改稀大窩栽植為增窩增苗的合理密植”,推廣機器插秧
移栽是水稻高產栽培的重要環節之一。適時移栽和增窩增苗按照規格移栽,即改稀大窩栽植習慣為增窩增苗的合理密植,這是為高產打下的又一重要基礎。
1、適時移栽要求和目的:一般秧齡在35—45天為宜,即4葉左右開始移栽并選擇陰、晴天移栽,最遲不超過5葉,移栽時間不宜過長。因秧盤泥土限量,若秧齡過長,根系發育生長過多以后,水分、養分都不容易供給和供足,易造成老黃秧而影響栽插質量。
如2007年2月25日至3月2日播種,4月8日至10日開始機插或手栽移栽;2008年3月3日至3月9日播種,4月9日起開始移栽。移栽之后,生長發育迅速無明顯返青期,抗逆性較強。如2007年4月11日至13日江津區各地遭受超強度低溫冷害,全區水田濕潤育秧秧苗普遍受到冷害發生嚴重死苗、病苗等,而按照本文所說方法而育出的秧苗,機器插秧或者手栽移栽后,都無病(冷)害現象發生。早生快發、早熟,比其他育秧方式可以提早5—8天成熟。
2、移栽規格采用增窩增苗合理密植;除了機器插秧規格一般按照9寸×6寸插秧以外,實行手栽秧的則按照10寸×6寸或者(8—12寸)×6寸的規格,每窩2苗左右進行移栽。機插缺窩的秧苗用有盤拋秧苗(在育秧的同時用561孔拋秧盤育秧用做機插補苗)進行人工補齊補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增窩增苗而增產的高產栽培技術,保證每畝窩數達到1—1.2萬窩,從而為獲得高產打下基礎。
(四)、田間肥水管理,要實行“一換四改”中的第三改即“改常規施肥為測土配方施肥”
它是高產栽培之中一個重要的中間環節,就好比人為了生存每天必須有衣食一樣。沒有肥水就談不上結籽高產,因此要改變常規施肥方法,通過抽樣取土化驗、因地制宜配方施肥(即測士配方施肥),并針對水稻各個生育時期需肥、需水規律,確定肥水管理技術措施,從而獲得高產目的。
1、底肥:在移栽之前1—2天每畝施入20N:12P2O5:8K2O≥40%的測土配方肥料30千克,并予以淺水灌溉、移栽秧苗。
2、分蘗肥:移栽之后15—20天,每畝施尿素7—8千克。此期以薄水管理。當莖葉數量達到有效穗(大穗型品種16—17萬,中大型穗品種18—19萬)時開始曬田,以確保上林率、成穗率(即有效分蘗數)。
3、拔節肥:在水稻分化Ⅱ期,曬田之后灌水施拔節肥,每畝施氯化鉀5—6千克。
4、穗粒肥:在穗分化Ⅵ期,每畝施尿素4—5千克。此期間以足水保水灌溉。機器收割田塊在抽穗散籽之后即可放水曬田,以有利于機收。
蓄留再生稻田塊,在頭季稻收前15天,每畝施尿素20千克作促芽肥,收割之后3—5天再每畝施尿素10千克作發芽肥。此類田塊應以足水灌溉,但是不能機收,因為機收以后,其留茬高度不夠而不能保留再生芽。
(五)、實行“一換四改”中的第四改即“改單一的病或蟲防治為病、蟲、草、鼠綜合機械化統防統治技術”
播種之前2—3天,要針對播種地田塊地帶,實行統一滅鼠。移栽之后7—10天組織農民進行田間化學除草,也可以結合一代螟蟲一并防除防治。對于雜草過多的田塊應該實行人工拔除。水稻中后期要對二代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紋枯病、稻瘟病等用機動噴霧器實行病蟲機械統一防治,以徹底消滅病菌、蟲害發生的病源、蟲源。
(六)、推廣農機化的第三機即“機械收割”的條件要求
1、大力推廣機械收割。機收在目前本地區一天能收獲30—40畝,有利于減輕和降低農民勞動強度(特別是現在農村大部分勞動力外出務工,家中剩下的基本是老弱病殘、兒童和婦女),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通過機收還可以實行秸桿還田,培肥田力,因此應該普及推廣機收。
2、要求:凡是準備機收的田塊,在收獲前15天要放干田水曬田,有利于機械收獲和人力運輸谷物。通過機收還可以實行秸桿還田,培肥田力,因此應該普及推廣機收。
3、存在問題:由于機收時各田塊之間的田坎高度垮越不能超過1.5米,否則不利收割機的轉移搬遷。所以要求地形稍平坦的地區、田塊要較大的為好。根據我區地理條件分析,要大面積上推廣使用機械收割,特別是一些小型收割機(四行機),則更適合丘陵地區種植水稻的田塊收獲。
二、示范片成果展示
1、通過以上六個方面的超級水稻高產栽培和農業機械化配套技術的實施。2008年我鎮開始實施超級稻項目,我們在對西湖鎮水廟村4社、5社的216.73畝百畝核心示范片進行測產,最高畝產為690千克,平均畝產655.6千克,較好完成了計劃。
2、2008年西湖鎮實施測土配方施肥860.5噸,29000畝,水超高產栽培核心示范片416.8畝,其中機器插秧216.73畝,手栽秧苗200.07畝,示范片實行增窩增苗高產栽培和機耕、機播(插)、機收技術,獲得了機插秧平均畝產655.6千克,手栽秧平均畝產407千克,比大面積每畝增產248.1千克,這充分說明了農業科技的重要性。
三、結語
要實現超級稻的高產栽培和農業機械化技術配套,首先就要實行“一換四改”技術.即“一換常規雜交稻品種為超級稻優良品種;一改水田濕潤育秧為旱地濕潤育秧;二改稀大窩栽植為增窩增苗的合理密植;三改常規施肥法為測土配方施肥法;四改單一的病或蟲防治為病蟲機械化統防統治”。也就是用現代科學技術來改造農業,采用良種加良法。其次是因地制宜拓展農業機械化的作業和服務領域,推廣農業機械化,使用“機耕、機插和機收”,特別是一些小型機械(一般四行機)更適合丘陵地區的使用,從而增加農民收入,使超級稻高產栽培與農業機械化配套技術在本地區得以推廣普及運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安徽農學通報》 201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