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強國”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家建設與發展的目標之明確,而與生態異曲同工的美麗一詞首次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維度之一被提上日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入把握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基礎上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形成的偉大創舉。建設美麗中國離不開美麗農村建設這一重要環節,所以新時代要繼續在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指引下推進美麗農村建設,進一步為建設美麗中國打好堅實基礎。但同時要立足現實正面看待當前農村出現的嚴重生態環境問題,并實事求是地分析其中的原因,努力尋求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現實路徑,不斷推進美麗農村建設進程。
[關鍵詞]:十九大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 美麗農村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在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強國這個宏偉目標,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這一目標載入國家根本法,這突顯了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進一步推動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基礎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美麗農村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起著保基本管基礎的作用。所以要高度重視美麗農村建設過程中可能遇到到的困難和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解決對策,早日實現美麗中國這個宏偉目標。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大精深,馬克思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辯證分析而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理論主要包含人的內在尺度與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統一;人類應愛護自然;人類應遵循自然規律辦事。這對我國美麗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人的內在尺度與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統一
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由于工業的快速發展,馬克思意識到工業文明對生態環境的危害,隨后便提出人與自然相統一的關系。他認為人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對大自然有極強的依存性。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也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1]](p383)人類離不開自然界,不僅人的肉體離不開自然界,人的精神也離不開自然界,人類與自然界是共生的關系,人的內在尺度與自然的外在尺度應當相統一。人作為自然界頂高級的存在物,能夠認識和運用自然界一切規律來進行創造、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人類能夠把握和運用這種關系時,人類就可以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自己所追求的現實存在。新時代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這種現實需決定了未來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理論的基礎上,尊重、順應、保護自然這個外在環境去解決新時代人民生活的內在需求。
(二)人類應愛護自然
馬克思認為,人是通過社會實踐來認識世界和掌握世界的,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是同呼吸共命運的關系,自然界提供了人類賴以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資料和勞動的生產資料,離開自然界人的勞動是無法進行的,人的生命之延續也無法實現。馬克思強調:“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2]](p201)人類在向自然獲取的時候,必須要以恰當的方式,不能為所欲為,毫無節制。但是隨著工業文明和現代化進程,人類為了滿足需求不斷的對自然進行改造,這對自然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自然也在以各種形式向人類做出警示,比如近幾年來的干旱,洪澇,臺風等的發生就說明了自然在抗拒人類對其的改變。因此人類必須愛護自然,這樣才能避免社會動蕩,國家衰敗,文明衰退,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才能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三)人類應遵循自然規律
人類社會有其自身發展規律,自然界也不例外,人類在進行自身建設的同時應遵循自然規律行事,自然界才會造福于人類,進而促進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否則,一切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都將在不遠的將來受到自然界的報復。馬克思曾經說過:“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3]](p124)人類在用自己現有的方式改變自然的過程中應找到符合自然規律的方法,在使自然為人類服務的同時應充分尊重自然,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時應回報自然,所以要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綜上所述,根據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核心內容可知,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才能在開發利用自然上少走彎路。人類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格局。
二、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分析
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工業文明逐漸統攝了全球,機器大生產促進生產力快速發展,推動了資本主義繁榮發展,但在這繁榮假象背后馬克思洞察到了資本增值與擴張,致使自然資源被大肆破壞與毀滅,馬克思針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向世人敲響警鐘,并深入分析產生生態問題的原因,這對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
第一是耕地面積縮減。據國家人口統計局統計就目前我國的人口數量來看,農村由于人口基數大其人口數量遠遠多于城鎮人口數量。現階段由于我國戶籍制的原因導致農村戶口的人想要在城鎮買房落戶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困難。因此,大部分農村戶口的人會選擇在家鄉建造住房,但是相比城鎮的高樓大廈,農村的獨立院落更加的占用土地空間,除了農民的住房占用土地以外還有工業用地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許多工廠在農村拔地而起,這雖然帶動了農村的發展,但是建設工廠占據了大量的土地,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像農村這種不合理利用土地的現象還有很多,這種毀田建房的做法,帶來的嚴重后果就是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嚴重威脅到中國18億畝耕地紅線這個標準。
第二是垃圾焚燒嚴重。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告訴發展,人民收入日益增多,農村的新房越蓋越高,越蓋越多,以前的自行車換成了摩托車、小轎車,一日三餐也比原來的豐盛了,人民生活水平有力極大的提高,溫飽問題解決了,人民開始追求審美上的感受,在農村各種款式各種顏色的高檔的品牌服裝成為了農民審美的代名詞。農民也開始注重對美的享受,但這一切欣欣向榮,有滋有味的現象背后也帶來了一個值得大家反思和關注的事情,那就是在追求審美享受過后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前的農村山清水秀,藍天白云,而現在的街頭小巷到處都是堆積著消費過后的殘存的垃圾,這嚴重的影響了村容村貌,美麗農村已找不到它應該有的樣子了。
三是污水排放肆意。十九大提出農村振興的戰略,這標志著我國城鎮化率越來越高,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過程的不斷加強,大量工業污水,居民自己日常產生的生活廢水;農業生產中,農藥和化肥的過渡使用,致使低下水體受到污染。這都使農村水質遭到破壞,農村原有的植被和動物數量減少,破會了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所必需的環境條件,進而導致農村整個生態系統惡化。人民的直接飲用水源得不到保障,這將直接影響到人民的身體健康。人類離不開水,水資源的管理農村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起著基礎作用,美麗農村建設的成功與否就取決于水污染的治理是否有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要求,必須重視解決好水安全問題。
(二)當前農村生態環境現狀成因分析
相對于城市農村的沒有專門的環境治理部門,其治理的難度系數也比城市大的多,因此要立足于農村當前的實際環境狀況去分析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真實原因。
第一是農村人口基數大。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基數過大,每年農村人口增長總量不斷增長,由于人數眾多,農村的整體的消費水平、質量、結構、數量等各方面持續發展,當前的生產消費資料已經不能滿足農村居民的需要,因此人民開始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更多的物質資料,來滿足自身的消費需求。在農村這樣一個龐大的人口聚集地, 出現的不良生產消費、生活消費問題嚴重的破壞了農村的生態環境,無形中的改變了農村那種淳樸的社會風氣,歪曲了建設美麗農村的核心理念。
第二是農村基礎設施不健全。我國農村呈點狀分布,農業活動具有空間上的聚集性和時間上的連續性特點,所以在一定的空間單位下,農村基礎設施的空間分布密度要遠低于城市,即使國家有相關政策去扶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但由于政策實施不到位,其效果大打折扣;就算有些農村地區落實了相關政策,由于政府管理不到位以及農村居民愛護意識薄弱,在時日不多的情況下就會遭到嚴重毀壞,之后又不能得到極時的維修就變成了廢棄物。即使是在在正常的情況下,其利用系數也相對較低,使用價值極低,這就造成了在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配套基礎設施使用跟不上,產生的廢棄物體不能進行有效處理就直接流落到大自然中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
第三是環境保護意識淡薄。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給農村居民產生了深厚的影響,現在大部分農村還存留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和粗放分散的經營方式。那種原始的農業生產活動對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農民來說是可以順利完成的,這即使促進了農業總產量的增長,但也不可能給農業經濟和農民人均收入帶來較大的增長,所以傳統農業不可能成為高經濟增長的產業,只能來維護其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如果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的話,那么不管時農村居民還是城市居民很少會去重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對于農民來說更多在乎的是自己生存問題,極少追求物質需要以外的素質培養,所以對保護環境也就不會有那么強烈的意識和責任感。
三、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對美麗農村建設路徑選擇的指導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認為,人的內在尺度與自然的外在尺度是統一的;人類應愛護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自然界有其自己的發展規律,由于人的主觀能動性比較大,所以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據于主導地位,應主動預防自然災害,自覺承擔保護自然地責任。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必定會伴隨一定程度的環境問題,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對于當前我國美麗農村建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保護順應自然發展規律,經濟會得到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也就能夠得到有效保護,美麗農村建設也就指日可待。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為科學指導,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使“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4]]為了實現這一奮目標必須從最基礎的美麗農村建設抓起,根基打好了美麗中國這一偉大目標才會順利實現,否則根基不牢地動山搖,為此應從以下幾條路徑入手推進美麗農村建設:
(一)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意識來源于實踐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村民環保意識的增強是建設美麗農村的前提。因此要借助各種簡單易懂的手段和方式向村民普及環保知識,使其意識到環境對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以村民自身的利益問題去促使環保意識深入其心,從而增強他們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使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落實到每個村民的行動中去,以達到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目的。
第一是組織村民進行集體教育學習。集體教育有助于農民在規定的時間內及時的接受相關知識的學習,因為大部分農民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不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也不強,通過集體教育學習,比如開通農村課堂,通過簡單生動的課堂學習,能夠提升農民的環保知識,并指導農民能把理論知識上升到學以致用的境界,使村民能夠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能夠理解保護環境不僅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教育農民明白從自己的身邊的小事做起就是對保護環境做出了貢獻,進而增強農民的參與感與自豪感,從而為積極的美麗農村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二是通過廣播媒體宣傳環保知識。廣播媒體具有傳播快,影響范廣等特點,通過利用廣播媒體進行環保知識宣傳,讓農民對環保知識有多方面的了解,可以在街頭小巷的廣播中定時定點的播放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知識,使村民在娛樂消遣的同時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在這個網絡時代必須與時俱進的運用廣播媒體這種村民所喜聞樂見的方式去鼓勵倡導村民通過媒體監督政府對環境保護的落實程度,以及反應自己對環境保護方面的意見與建議,使廣大村民自覺主動的為美麗農村建設建言獻策,貢獻自己的力量,營造一種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氛圍。
第三是利用標語凸顯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農村的建筑簡單排列整齊,可以利用這一優點打造一片“文化墻”,在每一條街道的每一處顯眼的建筑上用簡答明了的壁畫和標語向村民傳達環保知識,這不僅美化了農村單色調的氛圍,而且能夠讓村民在抬頭低頭間都能留意到標語傳達的環保信息,村容村貌的改觀能夠從視覺上給村民造成強烈的沖擊,在隨處可見的標語的沖擊下村民對環境保護意識會逐漸的內化與心外化于表,這樣美麗農村建設就會指日可待。
(二)加強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
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基層黨組織是黨執政的組織基礎,擔負著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等重要職責。而農村就是基層黨組織的聚集地大本營,所以美麗農村建設必須遵循黨的領導,按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扎扎實實的有步驟有策略的推進,為此基層黨組織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工作:
第一是創新基層黨組成員的選拔標準。在基層黨組成員選拔的過程中要嚴格按照黨中央的標準,把那些黨性強、能力強、改革意識強、服務意識強的人才選拔到村黨組織書記崗位上,擔任“帶頭人”,并組建一批優秀的領帶干部。帶領全村人積極創新,依據農村現有的環境條件,尋找出適合農村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只要旗幟鮮明,方向正確,那么美麗農村建設的實現就指日可待。
第二是積極督促基層干部的培訓。一切事物都處在發展變化之中,人也不例外。農村建設也是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所以基層干部必須時刻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綜合素養,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只有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能夠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高素質人才,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美麗農村建設畫藍圖,謀出路,美麗農村建設才會少走彎路。
第三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我們黨的一切都來源于群眾。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因此基層黨組織干部一定要遵循黨的群眾路線,以一切為了群眾為出發點,帶著對群眾的深厚感情去為群眾服務,要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頭,想問題,做決策,辦實事,多從群眾利益出發解民生之所需,使群眾擁有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只有得到村民的足夠信任與支持,美麗農村建的計劃才能順利實施。
(三)健全基層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機制
環境維權意識較弱是村民在受到環境污染危害時不能及時尋求幫助的原因之一。在面對出現的環境問題時只向政府求助,更有甚者只要當下自己的利益沒有受到實質侵害時,就算以后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他們大都不會“多管閑事”,能忍則忍,一味的認為總會有人出面管理的;而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又由于各種原因而導致維權艱難,不能及時發揮政府應有的作用,所以現在迫在眉睫的是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在制度的約束范圍內,才能扎實的推進農村政府承擔起管理者的責任,扎實推進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建設。因此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第一是完善決策機制。美麗農村建設順利進行離不開健全科學的決策機制,美麗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想得到快速合理的解決正確政策的指引,而正確政策的制定必須是公開的透明的,制定的過程中村民參與度應該是較高的,這樣才能確保政策是符合民意的,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是為村民謀福利的,這就需要完善決策機制,使決策更加科學更加高效,使每一位村民都能親身經歷建立美麗農村政策的制定,從而以身作則。
第二是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生態環境的損害不應只追領導的責任,還應對涉事的行為主體如企業和個人進行嚴懲。同時,還應明確相關企業和個人對生態環境損害應當承擔的責任,厘清地方政府及其主要領導的責任。這就需要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只有相關主體各負其責,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才能成為保衛生態環境的“法寶”。但應該注意的是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夠完成的,這中間需要不斷的調整。但要相信只有使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得到具體化,才能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蹚路,為建設美麗農村提高制度保障。
第三是劃定農村生態保護紅線。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農村振興戰略,并強調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建立建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村產業振興,應在堅守生態保護紅線和挖掘農村文化價值前提下,以發揮地方特色優勢為著力點,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美麗農村建設也需要科學的劃定生態紅線,保障生態安全、維護生態環境,嚴格控制紅線范圍內的人類的生產活動,禁止破壞原有生態系統的主要結構、功能和生態服務,平衡協調好村民與政府的利益關系,從而加快美麗農村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新目標、任務、舉措,進一步昭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美麗農村建設是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所以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并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并不斷把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時俱進的推進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中國化,進而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來為美麗農村建設指引方向,開辟道路。以建設美麗農村之根來建設美麗中國之樹,根深才會葉茂,美麗農村建設順利進行下去,那么建設美麗中國這一偉大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參考文獻:略
作者簡介:蘇蒙蒙 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研究生;王賢斌,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后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