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19年5月6日上午10:00,在中配樓三層大會議室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發改委發展戰略和規劃司司長陳亞軍指出,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還存在一些明顯的制度短板。一是城鄉要素流動仍然存在障礙。二是城鄉公共資源配置仍不合理。三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尚不健全。四是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有待完善。
以下為文字實錄:
陳亞軍:各位記者朋友,上午好。昨天《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已經公開發布了,按照新聞發布會的議程安排,我首先向大家介紹三個方面的情況。
第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融合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一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取得重大進展。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的門檻不斷降低、通道逐步拓寬,已有9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2018年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提高到43.37%、59.58%。城市人才入鄉機制也在逐步建立,城鄉人才雙向流動的渠道開始打通,激發了鄉村發展活力。
二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明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正式確立并加快落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在試點地區取得明顯效果,提高了農村土地和勞動力的利用效率。
三是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逐步建立。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初步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制度逐步建立。截至2018年底,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覆蓋了13.5億人、大病保險覆蓋了10.5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了9.4億人。
四是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農村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水平全面提升。截至2018年底,99.6%的鄉鎮、99.5%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99.1%的鄉鎮、96.5%的建制村通了客車,95%的建制村連接了4G網絡。
五是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了823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了2018年的1.7%,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快于全國平均水平。
同時,也要清醒的看到,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還存在一些明顯的制度短板。
一是城鄉要素流動仍然存在障礙。城鄉二元的戶籍壁壘沒有根本消除,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尚未建立,城鄉金融資源配置嚴重失衡。這導致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更多地流向城市,農村發展缺乏要素支撐。
二是城鄉公共資源配置仍不合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歷史欠賬仍然較多、短板依舊突出。比如,城市的污水、生活垃圾處理率分別為95%、97%,而農村僅為22%、60%;城市的每千人衛生技術人員數為10.9人,而農村僅為4.3人。
三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尚不健全。農業的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組織體系還不完善,農業的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競爭力弱,農產品的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供給質量和效益都亟待提高,支農體系仍然相對薄弱。
四是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有待完善。雖然城鄉居民收入比從最高點的2007年3.14倍,持續下降到2012年的2.88倍,進而下降到2018年的2.69倍,但近幾年的縮小幅度逐漸收窄,農民持續增收面臨比較大的挑戰。
第二方面: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原則和目標。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一項長期歷史任務,需要整體謀劃、明確方向。
總的方向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為目標,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改革的過程中,需要把握好5條大的原則:
一是堅持遵循規律、把握方向。我國還處在城鎮化較快發展階段的中后期,農民進城還是大趨勢,但也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階段。因此,要順應城鎮化大趨勢,樹立城鄉一盤棋理念,突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構建促進城鄉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相互融合和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
二是堅持整體謀劃、重點突破。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既要圍繞現代化國家建設目標進行整體設計,又要著力解決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因此,要圍繞鄉村全面振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目標,強化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并著力破除戶籍、土地、資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弊端。
三是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我國的國土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發展基礎和水平差異很大,改革的涉及面廣、難度大。因此,要從各地區實際出發,充分考慮不同地區城鄉融合發展階段和鄉村差異性,穩妥把握改革時序、節奏和步驟,分類施策、梯次推進,試點先行、久久為功。
四是堅持守住底線、防范風險。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推進體制機制破舊立新過程中,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底線,守住生態保護的紅線,守住鄉村文化的根脈,高度重視和有效防范各類政治經濟社會風險。無論做哪些改革創新,都必須守住這幾條底線紅線。要防止鄉村產業發展起來了,但是環境被破壞了、鄉愁沒有了。
五是堅持農民主體、共享發展。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促進廣大農民共同富裕,是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保護農民權益,調動億萬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按照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部署,并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進行緊密銜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2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從2018年到2022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第一個五年,迫切需要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作為制度保障。第二步,到2035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成熟定型。
第三方面: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主要任務。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就強調,要促進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聯通化、產業發展融合化、居民收入均衡化。這明確了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主要任務,包括5項任務。
第一,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這是提高經濟效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的關鍵制度。必須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信息匯聚的良性循環。
一是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重點是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并以居住證為載體,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二是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鼓勵本地外出的各類人才返鄉創業興業,推動各類人才入鄉創業,允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探索人才加入機制。三是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制度,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四是穩慎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加快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探索對增量宅基地實行集約有獎、對存量宅基地實行退出有償。五是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允許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允許村集體在農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償收回的閑置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六是健全財政投入保障機制,以財政資金投入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比例,支持地方政府在債務風險可控前提下發行政府債券。七是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強鄉村信用體系建設,推動各類涉農中小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擴大農村抵押物范圍,通過市場化方式設立城鄉融合發展基金。八是建立工商資本入鄉促進機制,探索在政府引導下工商資本與村集體的合作共贏模式。九是建立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建立到鄉村兼職和離崗創業制度,激發涉農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第二,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的體制機制。農村公共服務是鄉村發展的明顯短板,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加快補齊這個短板。要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加快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統一、制度并軌。
一是建立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鼓勵省級政府建立統一選拔的鄉村教師補充機制,實行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縣管校聘”、縣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在城鄉間共享。二是健全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增加基層醫務人員崗位的吸引力,改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條件,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在城鄉間共享。三是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服務項目與居民需求有效對接,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四是完善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完善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五是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推進低保制度的城鄉統籌,統一城鄉居民的賠償標準。六是建立健全鄉村治理機制,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穩定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
第三,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鄉村基礎設施滯后,是城鄉差距的重要體現,也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制約。要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鄉村,堅持先建機制、后建工程,加快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提擋升級,加快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
一是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機制,推動城鄉路網的一體規劃設計,統籌規劃重要市政公用設施,統籌規劃城鄉污染物的收運處置體系。二是健全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機制,對公益性強、經濟性差的設施,建設投入要以政府為主;對有一定經濟收益的設施,政府要加大投入,引入社會資本,并引導農民投入;對以經營性為主的設施,建設投入要以企業為主。三是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管護機制,明確鄉村基礎設施的產權歸屬,由產權所有者建立管護制度。
第四,建立健全有利于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鄉村經濟的發展方向,是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等新產業為重要補充。要瞄準這個發展方向,完善農企利益緊密聯結機制,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和農業全產業鏈發展。
一是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的特殊保護制度,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完善支持政策,加快構建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并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二是建立新產業新業態培育機制,依托“互聯網+”和“雙創”,引導鄉村新產業改善服務環境、提升品質。三是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完善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公開透明的交易市場,增強市場活力。四是建立鄉村文化保護利用機制,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的保護,建立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機制,創新傳統工藝的振興模式。五是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把特色小鎮發展成為城鄉要素融合的重要載體,優化提升各類農業園區,完善小城鎮聯結城鄉的功能,探索美麗鄉村的發展模式,創建一批城鄉融合典型項目。六是健全城鄉統籌的規劃制度,強化城鄉一體設計,科學編制市縣發展規劃,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編制市縣空間規劃。
第五,建立健全有利于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體制機制?!叭r”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收入問題。要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鼓勵勤勞致富,統籌提高農民的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四方面的收入。
一是完善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的環境,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平等就業的制度,健全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制度,提高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健全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機制,建立農產品優質優價的正向激勵機制,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并培育專業化市場化的服務組織。三是建立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機制,加快完成農村集體資產的清產核資,加快推進經營性資產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償退出以及擔保、繼承權。四是強化農民轉移性收入保障機制,探索建立普惠性農民補貼長效機制。五是強化打贏脫貧攻堅戰體制機制,著力提高脫貧質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