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3日,以“領導力4.0:全球化新時代的成功之道”為主題的2019年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大連舉行。論壇期間,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接受了新華網的專訪。他表示,幾十年城鎮化的高速增長,對中國實體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這一紅利尚有巨大的釋放空間。
以下為訪談實錄摘編:
主持人:當前,我國的城鎮化率已接近60%。在您看來,城鎮化紅利還有多大可挖掘的空間?應選擇哪些路徑實現資源高效利用、降低發展成本?
李鐵:我國城鎮化已經達到59.58%,接近60%,如果按照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到2030年可以達到70%。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城鎮化基本目標已接近實現了,因為畢竟是近14億人口的城鎮化。而如果從實際城鎮化質量來看,我們城市化率才達到43.34%,和戶籍人口城鎮化有16個百分點的差距,大概是2億多的人口。
我們現在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未來適應城鎮化的增長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將來也有兩億人口要進城。二是存量人口如何享受到城鎮公共服務均等化。
今年,國家發改委頒布了2019年新型城鎮化試點重點任務通知,提出推進城鎮化進程的核心是解決質量問題。
城鎮化發展到底會對中國增長帶來哪些積極因素?首先,過去三十年,我們每年大概有1000-2000萬人口進入各類城鎮從事非農就業,農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城市整體建設質量改善等方面,確實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由此所帶來的經濟發展收益也是特別大的。城市消費和農村消費是不一樣的。城市人口的消費恩格爾系數下降到28%-29%,也進入到中上等收入國家的行列,消費內容會發生極大變化,這種變化會促進需求的變化。
一是對農產品需求的變化,要求農產品商品化及農業結構改善,需提供更豐富的農產品,也要求農產品質量的提升。這些對我國的鄉村振興會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二是會大大刺激工業制成品的消費。實際上,這幾十年城鎮化高速增長,已對中國的實體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城鎮化的紅利還沒有完全實現,因為還可以有3-4億人口進入城鎮,去購買住房,從農村消費轉向城市消費,帶動對實體經濟的需求,帶動人口結構的變化。這個紅利到目前為止還有巨大的釋放空間。
所以,巨大的紅利可以釋放至少15-20年,直至城鎮化率達到一定水平,在城鎮化質量提高方面再上一個新臺階,才可以說城鎮化進程已達到一個相對穩定期,我們整個經濟增長結構才會發生變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