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農村的農業發展要有新思維,那就是通過農業生產服務的社會化和規模化,替代傳統思維中土地經營的規模化;既不用改變小農戶經營的山區農業產業組織性質,又可以實現農業的機械化、專業化生產,從而使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起來。
不同的區域以什么方式去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要視區域條件而異,不應該追求統一的方向與模式。
我的家鄉在江西吉安,那里屬于丘陵地貌,一個村落與另一個村落之間隔著數道山。據2016年的統計,全市戶均耕地面積6.5畝,人均耕地面積1.6畝。由于山區的阻隔,沒法實現土地連片,要實現規模化經營,實在是難上加難的事情。因此,改變傳統農業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等手工勞動的技術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一直以來是家鄉人民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努力方向。
現在家鄉農民種田,跟我兒時在家的種田方式方法已經完全不一樣:直播替代了移栽,再也不用臉朝黃土背朝天;化肥替代了農家肥,再也不用挑豬糞和鏟草皮積肥;機械替代鐮刀,再也不要彎腰弓背收稻子。村里有人買了聯合收割機、大型拖拉機,甚至還想買噴農藥的無人機,農業服務外包的發展,使農戶再也不必束縛在土地上。以前雙搶季節干農活要花10~20天,現在使用工業化技術之后,只需要兩三天時間在家看顧,剩下的事情就是支付服務費,一切問題均由專業化服務來完成。因此在山區農村的很多村莊,流轉的不是土地而是服務,規模化的不是土地而是農業服務。
像我家鄉這樣的山區,農業的工業化水平仍處于相對低層次,沒有條件發展“智慧農業+資本農業”“工程化+規模化”這樣的現代農業。一方面是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持;另一方面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困難。目前吉安市的農村勞動力大多數還是以跨區域轉移為主,大多數農民仍然處于“候鳥式遷徙”中,如果發展智慧農業、工程化農業、大規模農業,還將會有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游離出來,如果不能被城市化發展所吸納,會影響農民的生活高質量發展。
我認為像我家鄉吉安這樣的山區農村,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實現適度規模,專業化生產,市場化經營,注重塑造區域品牌和個性化,通過市場創造來實現農業報酬遞增。
我以為,山區農村的農業發展要有新思維,那就是通過農業生產服務的社會化和規模化,替代傳統思維中土地經營的規模化,來推動農業現代化。從現在的農村實踐看,農業服務的社會化和規模化,可以跟土地經營權分開,不需要以土地經營權集中為條件,從而不用改變小農戶經營的山區農業產業組織性質,同時又可以實現農業的機械化、專業化生產,從而使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起來。
事實上,對于山區小農戶來說,土地規模多大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需要做的兩件重要的事情是:一方面依靠農業技術進步,以農民的工匠精神,精心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農產品來滿足市場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依靠現在暢通的物流系統、高鐵系統、互聯網平臺等技術條件,改變傳統農業的自然經濟特征,創新商業模式,讓農產品的市場邊界得到最大的拓展。如果有了好的農產品,又有足夠的市場容量,能夠實現報酬遞增的專業化、個性化、商品化、品牌化農業,不也是現代化農業應有的內涵嗎?
實現山區農村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目前最大的困難可能是農業工匠和農民企業家的缺失。一方面,要運用農業科學技術改善農產品的質量,需要大量懂得使用這些技術的農業工匠。比如家鄉吉安大量種植的井岡蜜柚,對這些果樹的管理就需要農業工匠。生產高質量的果品,需要從果樹剪枝、施肥、授粉、采摘到保鮮、包裝等每個環節的小心施技,而現在的農村,懂得專業技術的農業工匠并不多。另一方面,要抓住市場經濟非均衡中的獲利機會,需要提升農民的企業家才能。當然,不管是培養山區農村的農業工匠,還是提升農民的企業家才能,都需要向山區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這應該是實現山區農村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最為迫切的任務。
作者系江蘇大學教授、博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婦女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