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衛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體現著文明,體現著人的尊嚴,也是人的基本權利。廁所文化的發展、設施的改善、行為的提高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非常重要的內容。
糞便管理源于傳染病的防控
新中國成立初期,鄉村環境普遍不清潔、不整齊,街道院內雜亂不堪,不少地區人畜混住,畜糞多堆在院內,人無廁、畜無圈的現象極為普遍。糞便暴露,臭氣熏天,蠅蛆亂飛亂爬。水井無蓋且周圍存在臟水坑、便所及糞堆等污染源,以致井水受到污染。痢疾和傷寒等腸道傳染病高發,蛔蟲病更為普遍,在兒童中患病率高達70%以上。
1952年3月,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為了粉碎敵人的細菌戰,同時也為了改變落后的衛生狀況,當時的中央防疫委員會(同年底改名為“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發布了《反細菌戰指示》,提出要“保持室內外及廁所清潔”,動員全國各階層人民積極參與,形成了全民性的愛國衛生運動。
1953年又提出要“改善飲水、合理處理糞便”,并通過愛國衛生突擊運動將工作落到實處。經過這場運動,全國人民的衛生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城鄉呈現出清潔衛生的新氣象,各地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降低。
“除四害”與“兩管五改”加強了改廁糞管
1958年,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中央關于在全國開展以除四害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的通知》,要求“今冬必須在全國各地開始大舉進行以除四害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各地尚未動員的必須立即動員起來”。在中央一系列文件和指示的推動和指引下,各地紛紛行動起來,在消滅四害的同時,全國各地普遍進行了清除垃圾糞便、修建和改良廁所等工作,消除了蚊蠅等滋生的環境,常見傳染病的發病率也大幅度降低。
隨著愛國衛生運動的深入開展,在農村形成了“兩管五改”的主要形式,“兩管”是管水、管糞,“五改”是改廚房、改水井、改廁所、改畜圈和改善衛生環境。
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通過倡導使用不暴露糞便的便器隔斷蚊蠅傳播,通過建造不滲漏的糞缸、糞坑來管理收集糞便,堆肥處理后成為無害化的有機農肥,既搞好了衛生,又增加了肥料,預防和控制了腸道傳染病和寄生蟲病。
1973年5月14日人民日報社論提出“搞好以‘兩管五改’為中心的基本建設”,1974年國務院76號文指出“在農村,要結合生產把水、糞的管理和水井、廁所、畜圈、爐灶、環境的改良……長期堅持下去”。“兩管五改”的工作內容和方法一直持續開展,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改革開放促進了衛生廁所的發展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特別是農村生產體制變化后,化肥的使用量大幅增加,糞便作為有機肥的需求減少了,處理率降低了,糞便污染環境和水源的問題日顯突出。
1980年聯合國第35屆大會做出決定,從1981年—1990年發起一場為期十年的“國際飲水供應和環境衛生”活動,以解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的安全飲水和環境衛生設施問題。我國政府對此表示贊同和支持,并決定由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負責中國的活動(國務院國發[1981]61號)。
鑒于農村廁所均為新舊糞便混合的存在,由河南省虞城縣衛生防疫站宋樂信醫師等創造發明了雙甕漏斗式衛生廁所,相對衛生清潔,清掏使用通過厭氧發酵達到無害化的后甕糞液,得到了當地農民的歡迎;農業部門推廣的沼氣池,通過與廁所、畜圈連接形成了三聯通沼氣池式廁所;在南方地區出現了兩格、三格式的衛生廁所,經過不斷發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三格式無害化衛生廁所。
在當時的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的組織下,1987年我國第一個《糞便無害化衛生標準》(GB 7959-87)出臺,針對全國城鄉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提出了衛生要求,規范了處理效果的衛生評價。
90年代全面推進農村改廁事業
1990年《我國農村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規劃目標》提出了基本環境衛生設施的享有,主要是安全、衛生的廁所。
1992年制定了《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把改善環境衛生作為發展目標之一。同年,全國愛衛辦決定在全國44個縣進行農村衛生廁所試點建設,并制定《中國村鎮廁所及糞便無害化處理設施圖選》在全國范圍內試點。
1991年召開北方地區防寒衛生廁所建設研討會,1992年召開南方地區農村改廁現場研討會,交流建設經驗,推廣適宜技術。
1993年5月,全國愛衛辦組織了全國農村廁所及糞便處理背景調查。結果表明,我國農村有廁率為85.9%,衛生廁所普及率為7.5%,糞便無害化處理率為13.5%。
調查結果反映出我國農村廁所衛生狀況差、衛生廁所普及率和糞便無害化率低。為推動衛生廁所建設,同年由全國愛衛會組織在河南省濮陽市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改廁經驗交流會,會上介紹了全國農村改廁的先進經驗,命名表彰了38個農村衛生廁所建設先進縣和普及縣。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發[1997]3號)中指出:“在農村繼續以改水改廁為重點,帶動環境衛生的整治,預防和減少疾病發生,促進文明村鎮建設”,將農村改廁作為未來國家衛生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工作內容。
國際組織也積極參與中國的農村改廁活動。世界銀行貸款農村供水與環境衛生項目從第二期(1992年)開始示范推動改水、改廁、健康教育“三位一體”的模式,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從1994年實施了多個水與環境衛生項目,范圍包括農村社區、學校和衛生服務機構,給中國農村改水改廁工作帶來了新的管理方法、新的技術選擇、行為改變新模式、項目拓展方法。
新世紀改廁工作納入政府規劃
2000年9月世界各國領導人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通過“聯合國千年宣言”,確定到2015年使沒有獲得安全飲水和基本環境衛生設施(廁所)的人口比例減半的千年發展目標。
《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10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5%”。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指出,要“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以改水改廁為重點,加強農村衛生環境整治,促進文明村鎮建設”。
為了加快農村衛生廁所的普及,全國愛衛辦于2004—2008年組織實施了中央轉移支付農村改廁項目,這是我國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資助農村衛生廁所建設,共投入近13億元中央補助資金,支持了近440萬戶無害化廁所建設,其中2006年集中在血吸蟲流行的7個省,對血吸蟲流行的重點村實施衛生廁所全覆蓋。
2009—2014年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農村改廁項目實施,將改廁作為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目標的重要內容,中央財政共投入70.7億元,用于支持1683.07萬戶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的農村改廁,縮小了中、西部與東部地區的衛生廁所普及率的差距。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健康效益,多地將農村改廁列為為農民辦的實事之一,得到了當地農民的歡迎,密切了黨和政府與農民的聯系。
為規范衛生廁所建設,由全國愛衛辦組織制定了《農村戶廁衛生標準》(GB 19379-2003),2012年修訂為《農村戶廁衛生規范》。《糞便無害化標準》(GB 7959-87)于2012年修訂為《糞便無害化衛生要求》。針對血吸蟲流行地區改廁,制定了管理辦法和改廁技術規范,2009年全國愛衛辦印發了《農村改廁管理辦法(試行)》和《農村改廁技術規范(試行)》(愛衛辦發[2009]4號),適用于中央資金改廁項目的管理。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衛生廁所建設取得了明顯成績,但由于傳統習慣的影響,從觀念、行為上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廁所對農民的生活品質、衛生健康仍有嚴重影響。
為此,多次提出要開展“廁所革命”,指出改廁是改善農村衛生條件、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標志性,可以說小廁所、大民生;要堅持不懈推進“廁所革命”,努力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短板。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加快無害化衛生廁所建設,力爭到2030年,全國農村居民基本都能用上無害化衛生廁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將推進“廁所革命”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
改廁的成效
根據聯合國的監測評估(JMP),中國環境衛生設施(廁所)改善率從47.50%增加到76.50%,使用改善衛生設施的人口增加了近5.19億。中國已實現本國家的環境衛生千年發展目標。
根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到2015年底,全國農村2.6373億余戶,使用衛生廁所的2.0684億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8.43%,超額完成了75%的目標。從2001年到2015年的15年間,農村人口增加了1628.81萬戶,衛生廁所普及率提高了30.34個百分點,改廁的戶數增加了9279.32萬戶。按每戶(3~4)口人算,受益人口3億左右。
雖然沒有全國范圍的調查研究,但通過案例調研得出改廁控制糞便污染,可以減少疾病發生,改善家庭、社區環境衛生面貌,減輕水源污染,增加土壤肥力。
如研究發現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與痢疾、傷寒副和傷寒發病率呈高度負相關關系,已改廁家庭的健康知識知曉得分明顯高于非改廁家庭;醫改農村改廁項目綜合效益評估顯示,“糞—口”傳播疾病的發病率明顯下降,評估得出農村改廁的投入—產出比為1∶5.3。在血吸蟲流行地區,血吸蟲感染率、腸道傳染病發病率均明顯降低等。
主要經驗
1、黨和政府對改廁的重視
從建國初期的糞便管理到現在的“廁所革命”,黨和政府一直是改廁的倡議者和推動者。僅僅是從2001年到 2015年的15年間,農村改廁的受益人口就達到了3億人,平均每年有2千萬農民受益,受益規模超過大多數國家的總人口。如果沒有黨的堅強的領導,沒有政府的高度重視,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黨和政府的重視,將農村改廁列入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農村改廁工作列入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內容,作為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條件、密切黨群關系、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大事來抓。
2、建立了部門協作機制
全國愛衛辦統一協調和指導管理全國農村改廁工作,協調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團體的作用,全面開展農村改廁工作。包括由當時的衛生計生委負責農村改廁的規劃和技術管理、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及效果評價,研制無害化廁所與糞便處理的相關技術等;通過開展健康教育,促進農村改廁工作。住建和生態環保部門推廣建設糞便和污水處理設施,農業農村部門做好戶廁建設等。
地方各級政府統一協調、推進農村改廁工作,將改廁列入當地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衛生城鎮建設、環境綜合整治等項目中,形成了衛生、建設、農業、環保、財政等部門共同推進改廁工作的局面。
3、改廁的規范化與技術培訓
研制了系列糞便無害化與衛生廁所的標準、規范、技術要求等,編制了包括《中國農村衛生廁所建設圖集》、《中國農村衛生廁所技術指南》、《農村環境衛生工作指南》等,明確了任務、組織建設與管理、規劃的制定方法。
在中國農村改廁工作過程中,技術培訓發揮了很大的能力提升和觀念改變作用。通過系列技術培訓,保證了農村改廁管理的規范化和改廁質量的標準化,同時為農村改廁培養了一大批技術管理隊伍。
4、國際合作促進了改廁活動的開展
世界銀行中國農村供水與環境衛生項目、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水與環境衛生項目等的持續開展,引入了先進的管理理念,豐富了工作內容和方法,促進了國家改廁政策的制定。
作者簡介: 付彥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農村改水技術指導中心研究員,從事農村改廁技術研究及農村環境衛生相關政策研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廁重點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