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看望慰問少數民族群眾,就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提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為我們抓好精準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自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我先后13次深入十八洞村,通過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入戶走訪等形式,就該村精準扶貧工作進行了深入調研,對十八洞村這只“麻雀”進行了認真解剖,為其他貧困村扶貧開發提供示范,探索可復制的經驗。
一、十八洞村扶貧前的基本現狀
十八洞村位于花垣縣排碧鄉西南部,緊臨吉茶高速、209和319國道,距縣城34公里,距矮寨大橋8公里,于2005年7月撤鄉并村時由原來的竹子、飛蟲兩個村合并而成,因村內有18個天然溶洞而得名。全村總面積約9.4平方公里,有耕地817畝,其中旱土200畝,水田617畝,林地11093畝,森林覆蓋率78%。全村轄梨子、竹子、飛蟲、當絨4個自然寨,6個村民小組,225戶,989人,有黨員25人,是一個典型的純苗族貧困村。現在村里常住人口主要是老人和兒童,青壯年多外出務工,信息閉塞,群眾文化素質偏低,經濟發展較為緩慢。主要表現在:
(一)貧困度深且面廣。2011年,該村人均純收入1280元,分別僅為全縣、全州、全省、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3790元、3674元、6567元、6977元的33.77%、34.84%、19.49%、18.35%;2012年,該村人均純收入1417元,全縣、全州、全省、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4354元、4280元、7440元、7917元;2013年,該村人均純收入1668元,而全縣、全州、全省、全國農民分別為4903元、5260元、8372元、8896元。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縣、全州、全省、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差距越來越大(見下圖)。在農村扶貧對象識別中,該村識別出貧困戶120戶483人,占全村總人口的48.84%。
(二)基礎設施不完善。2011年至2012年,省民委扶貧工作組進駐該村,先后整合資金500余萬元,實施了村道、機耕道、水渠、村部等基礎設施建設。但因該村地域廣、居住散,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仍然落后,如,人飲工程管網老化嚴重;信息網絡入村建設無實質性進展,等等。
(三)文化教育較落后。村內的竹子小學,實行隔年招生,現僅開設二年級和學前班,只有一名教師,3名二年級學生,10名學前班學生,師資力量薄弱,校舍十分簡陋。因適齡兒童就讀不便,學生輟學現象時有發生。多數村民只接受過小學或初中教育,文化程度低。全村989人,其中,文盲161人,小學文化403人,初高中文化394人,大專及以上文化僅31人。全村外出務工人員中,小學、初中文化程度的占94.6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5.37%。
(四)產業建設較滯后。全村耕地面積817畝,人均耕地面積僅有0.83畝。2013年全村種植水稻400畝,玉米100畝,烤煙160畝,西瓜70畝,其他農作物87畝。2013年,全村總收入僅165萬元,其中水稻收入40萬元,玉米收入5萬元,烤煙收入32萬元,西瓜收入28萬元,勞務及其他收入60萬元。外出務工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村民種養收入占比低,農業產業未成規模。2013年全村經濟收入來源構成圖如下:
(五)空殼化現象突出。全村共有勞動力540人,其中外出務工230人,占勞動力比重超過42.6%,高于全州、全縣總體水平5.3個百分點、5.1個百分點。大部分家庭每年至少有1人常年外出務工,有的家庭主要勞力全部外出。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及留守婦女問題比較嚴重,村寨空殼化現象較為突出。
二、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的主要做法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合理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扶貧方式。我們以“五個精準”為突破口,探索十八洞村的精準扶貧,全力攻克貧困難題。
(一)扶貧對象識別上做到精準。對農村貧困人口進行識別和建檔立卡,是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的基礎性工作,是實施精準扶貧的前提。我們認真征求群眾意見,制訂了《十八洞村精準扶貧貧困戶識別工作做法》,制定“十八洞村貧困農戶識別9個不評”的標準,即有樓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評、2000年以來違反計劃生育的家庭不評、嗜賭成性及勞教不改的家庭不評、不務正業及懶惰成性的家庭不評、不履行贍養義務的家庭不評、時常刁蠻阻擾公益事業和當地經濟的家庭不評、全家外出務工通知不回的家庭不評、國家公職人員家庭不評、擁有大中型農業機械和各類車輛及加工廠的家庭不評。同時,為防止優親厚友等現象出現,對識別工作實行全程民主評議與監督。第一步,戶主申請或者群眾推薦;第二步,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召開群眾大會投票識別并當場公布結果;第三步,由村民代表、村支兩委成員、鄉黨委政府代表及縣扶貧工作隊三級會審,并將結果在村里張榜公布不少于7天;第四步,鄉級審核;第五步,縣級審核;最后,對識別出的貧困對象進行建檔立卡,逐戶制訂脫貧措施,采取直接幫扶、委托幫扶、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確保在規定時間內達到脫貧目標。目前成功識別出120戶貧困戶共483人。群眾意見小了,真扶貧、扶真貧也落到了實處。
(二)支柱產業發展上做到精準。我們注重改過來“輸血式”扶貧方式為增強貧困戶“造血”功能,把產業建設作為深入推進扶貧開發的核心舉措,堅持因地制宜,結合該村的土壤、氣候等特點,探索出適合十八洞的養殖、種植、加工、旅游、勞務輸出“五大產業”。一是瞄準以獼猴桃、烤煙、野生蔬菜、冬桃、油茶為主的種植業。目前已形成烤煙318畝、野生蔬菜41畝、油茶30畝、冬桃2250株的規模,獼猴桃產業因本村土地有限,在花垣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流轉土地900畝,大力發展“異地經濟”,實行股份合作,促進農民長期受益。二是瞄準以湘西黃牛、生豬、山羊、稻田養魚為主的養殖業,采取散戶和大戶相結合的模式,支持重點養牛戶2戶,山羊養殖戶2戶,生豬養殖1大戶帶10小戶共同發展。三是瞄準增收效果明顯的勞務輸出經濟,目前全村200余名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實現“旱澇保收”。四是瞄準以苗繡織錦為主的加工業,通過組建專業合作社,組織92名留守婦女發展苗繡產業,與吉首金畢果民族服飾公司簽訂訂單協議,人均月收入增加1500元。五是瞄準以農家樂、紅色游為主的旅游產業,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優勢和習近平總書記前來考察調研的影響力,將十八洞村打造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基地和農家樂、鄉村游勝地。
(三)居住環境改善上做到精準。實施精準扶貧要注重改變農村面貌,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十八洞村圍繞打造“中國最美鄉村”的目標,堅持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與原生態協調統一,建筑與民族特色完美結合”的原則,從“土”字出發,從“新”字著眼,一方面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讓農民享受和城市相近的現代生活;另一方面注意保持農村原有的景觀風貌、村落形態,充分彰顯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讓田園牧歌的農村特色更加鮮明,鄉村文化的真實性、淳樸性、原味性更加突出,讓人記得住“鄉愁”。在推進民居改造上,民族文化元素得到了充分體現,將其與“五改”(改廚、改廁、改圈、改池、改浴)相結合,并針對十八洞村居民特點,分戶設計,一戶一案,對破損較大的房屋在不破壞原有風貌的前提下進行改造,滿足基本使用功能,比如加裝木隔板,改廚、改廁;對破損不大的房屋進行特色改造,原有水泥磚房用小青磚飾面處理,平屋面改造成小青瓦坡屋面,木房整修封檐板、翹角。并以城鄉同建同治為抓手,加強村內及周邊環境治理,推動水、電、路、房、通信、環境治理“六到戶”,不斷改善村居環境。
(四)民生事業服務上做到精準。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十八洞村提出的扶貧開發三件大事,教育和基本公共保障是重要內容。一是解決“讀書難”問題。針對村內竹子小學隔年招生、復式教學和高年級就讀的片小排谷美小學設施簡陋的實際,我們積極探索破解適合山區實際的教育機制,在不撤并原有教學點基礎上,建立健全教師交流和支教機制,實行村小分級分班教學,加大投入維修改造學校基本設施,除認真改善教室、課桌等重要場所外,特別注意完善學校的食堂、廁所和運動場地,確保滿足現代教育教學需要,不讓下一代輸在起跑線上。二是解決“看病難”問題。調研過程中,群眾反映患急病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看病難十分突出。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多次實地查看和探討,就在村醫生家就地改造,建標準村衛生室,按要求添置藥品器械,這樣村醫生既能無需“坐班”兼顧農活,又能方便群眾就近看病。同時,將鄉醫院急救電話在每家每戶張貼,方便群眾及時撥打。三是解決“保障難”的問題。認真做好弱勢群體、孤寡老人、困難戶的救濟救助工作,想盡千方百計關心他們、關注他們,為他們提供基本生產生活保障。除精準識別出貧困戶外,我們還充分發揚民主,走群眾路線,新確定農村低保對象11戶42人,加上原有的23戶82人,共34戶124人,占全村總人口939人的12.54%。
(五)扶貧機制創新上做到精準。一是建立專業合作社。支持十八洞村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走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路子。我們根據村內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婦女多的實際,組建了苗繡合作社,讓農村婦女實現了在家就能就業,在家就能增收致富。同時,重點支持十八洞村養牛大戶龍成志成立養牛合作社,與三組村民合作養殖湘西黃牛120頭,支持能繁母豬養殖大戶隆英祝建立養豬專業合作社,由她負責提供優良豬崽、養殖技術、春秋防疫和銷售信息,帶動周邊群眾增收。二是探索股份合作扶貧。為有效破解土地、資金、技術等瓶頸問題,我們反復與十八洞村民商量,產生了“跳出十八洞村建設十八洞產業”的新思路,即十八洞村與花垣縣苗漢子合作社合作,共同開發1000畝獼猴桃產業基地,100畝在本村流轉,900畝從花垣生態農業產業園內流轉。項目總投資600萬元,公司股份由四部分構成,全村每戶每人出100元,苗漢子合作社出資入股占51%,村貧困戶以政策扶持資金入股占25%,其余村民申請財扶專項資金占12.5%,村級集體經濟申請專項資金占11.5%的股份。基地由苗漢子合作社統一集中管理運作,優先本村村民有償務工勞作,按照一次性投入可持續20年計算,總經濟效益可達到4.1億元以上。三是創新互助金機制。堅持“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轉使用,滾動發展”和“不出村、不吸儲”的基本原則,通過以財政扶貧資金、農戶入社資金、無償社會幫扶資金或捐贈資金、占用費轉入本金“四位一體”的聚資方法,不斷壯大“互助金”規模,放準用活資金,確保投放準確,按時償還,提高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
三、進一步推進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的主要思路
十八洞村是我縣、我州乃至武陵山片區貧困村的一個縮影。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調研的指示精神,一方面認真解剖好十八洞村這只“麻雀”,為其他貧困村扶貧開發提供示范,探索可復制的經驗;另一方面按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要求,以改革的新理念,創新精準扶貧機制,破解致富瓶頸,完善基層組織,深入推進扶貧開發,力爭在全州率先脫貧,率先致富,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目標。
(一)以改革的新理念破解扶貧“老課題”。扶貧開發是一個“老課題”,要讓“老課題”體現“新思路”,就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的要求,以改革的精神,首先在產業扶貧上做到精準,解決好“選什么產業、怎樣發展產業”問題。
一要結合貧困山區實際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從十八洞村的試點可以看出,作為西部貧困地區,沒有資金、市場、技術等優勢,但有湘西黃牛、獼猴桃、民族文化等特色資源,可以以此為依托,大力發展養殖、種植、加工、勞務輸出、休閑農家樂等產業。所以,貧困村選準產業,關鍵是要立足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結合國家扶持政策和市場需求,引導貧困群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旅游則搞旅游,真正把資源優勢挖掘出來,把扶貧政策含金量釋放出來。在形成“一村一品”為主導產業的同時,積極開發“一村多品”、“一戶一業”,培育貧困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要建立并依靠專業合作社推進支柱產業建設。隨著農業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分散的農戶越來越難以適應國內、國際大市場的競爭。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借助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協會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是目前比較成熟的推進方式。要按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依托特色資源,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合作社。依靠這些專業合作社把單個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變分散經營為規模經營,變盲目生產為有計劃的按訂單或合同生產,這樣可以有效地解決政府部門“包”不了、集體經濟組織“統”不了、單家獨戶“辦”不了的許多事情。同時,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農產品品牌,申報注冊農產品原產地證明商標,積極爭創中國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提高專業合作社的競爭能力。
三要有“跳出十八洞發展十八洞支柱產業”的發展新理念。扶貧工作不要僅僅局限于本村固有資源,而是要按照“跳出十八洞村建設十八洞產業”的新思路,在其他更適合的地方,發展“異地經濟”,打造支柱產業。在扶貧產業布局上,以帶動貧困村發展為核心,滿足產業適度規模的需要,允許跨村發展,甚至多村聯動發展,不再局限于貧困村單獨發展的思路,是今后扶貧開發的一個重要方向和理念。要積極整合脫貧資源,認真對接,逐漸實現貧困村之間互通有無,實現貧困村之間共同脫貧致富。
(二)以破解致富瓶頸牽住扶貧“牛鼻子”。目前,一些農村地區貧困的根源是“三缺”,即缺資金、缺技術、缺市場。因而,解決農村發展和農民缺資金、缺技術以及農副產品賣難“三大難題”,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要創新農村融資機制,解決農業生產“缺錢”問題。貧困戶要發展生產,普遍缺乏資金。資金問題一直是制約扶貧工作、影響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瓶頸問題。一方面,農民貸款難,另一方面,信用社放貸難。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是貸款手續繁瑣、缺少擔保抵押、成本高風險大。要簡化農戶小額貸款程序,積極與信用社對接,簡化農村小額貸款手續, 降低信貸準入條件,更好地發揮信用社小額貸款支農作用。要開展“小額農貸”試點,大力開發符合農村實際的信貸產品,鼓勵各種形式的小額信貸試驗和推廣,扭轉小額信貸“貸富不貸貧”傾向。要完善農村貸款擔保體系,推廣“集中擔保、分散使用”和“限額擔保,周轉使用”的擔保方式,支持開展“農戶聯保”、“多戶聯保”、“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多種擔保形式,鼓勵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貸款擔保。要多方整合扶貧資金,積極整合行業扶貧資金、部門扶貧資金、社會扶貧資金,集中資金真扶貧、扶真貧,確保扶貧資金使用由“撒胡椒面”向“握指成拳”轉變,破解貧困地區資金難題。
二要創新科技扶貧機制,解決農民“缺技術”問題。貧困戶普遍文化程度較低,大多缺乏科技知識,缺乏種養技術,缺乏一技之長。而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基層農技推廣部門的工作越來越萎縮,農民渴望種養技術和農技推廣不“接地氣”的矛盾突出。要大力開展技術培訓,采取“推廣式”、集中辦班式、巡回培訓式、田間地頭實地培訓式、大戶幫帶式、基地示范式等多種方式開展技術培訓。要注重加大對農業實用技術帶頭人和農村生產型、經營型、技能服務型人才以及黨員、村干部、合作組織負責人、“能人”大戶的培訓。要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抓好農民技能培訓,特別是抓好外出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讓他們有一技之長,拓寬就業門路,增加務工收入。
三要創新生產經營模式,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貧困地區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市場信息不靈,發展生產往往是人家種什么我種什么,別人養什么自己養什么,盲目跟從,沒有擺脫“一家一戶闖市場”或者一哄而上,“跟風生產”的生產方式,造成產銷嚴重脫節,農產品賣不出去,經濟效益低下。而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統一生產、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等優勢,能夠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形成合力闖市場,有效抵御市場風險。因此,要引導貧困地區農民通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培養和扶持能人來牽頭運作,運用互聯網等新手段,擴大信息收集面,實現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對接,使貧困戶在農業組織化、產業化、規模化經營中增收脫貧。
(三)以完善基層組織強化扶貧“火車頭”。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選好配強鄉村兩級領導班子和帶頭人很關鍵。
一要選準配強鄉村領導班子。按照中央最近出臺加強鄉鎮建設的指導意見,配齊配強鄉鎮村領導班子,增強基層組織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群眾信得過的干部選拔或選舉到鄉鎮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中來,將政治素質好、致富能力強、工作熱情高、公道正派、群眾公認的優秀人才選進村“兩委”班子。如在十八洞村,我們充分依靠群眾,選出了受群眾擁護和支持的大學生村官龔海華、致富帶頭人施進蘭為新一屆村支書和村主任,充分發揮“村支兩委”年富力強、團結協作的戰斗堡壘作用。要通過選好配強鄉鎮領導班子和村“兩委”班子,增強其在群眾中的威信和戰斗力,充分發揮其領導核心作用,增強基層組織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真正將鄉鎮黨委和村“兩委”建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維護農村穩定的“火車頭”。
二要發揮農民群眾主體作用。精準扶貧的主要對象是貧困村的貧困農民,貧困農民既是受益主體,更是參與主體。要緊緊依靠群眾,積極發動群眾,教育和引導他們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思想,克服等、靠、要的依賴心理,調動其改變落后面貌的積極性。堅持“扶貧扶志、扶勤扶能、分類扶持”的原則,對有強烈脫貧愿望和具備一定勞動技能的貧困戶,優先扶持;對于無勞動能力,因殘疾、疾病致貧的,予以救助扶持;對于有勞動能力但好逸惡勞、坐等靠要、嗜賭酗酒的,進行耐心教育和引導。以此激發貧困戶自力更生、勤奮努力、自我脫貧、走向富裕的內在動力,努力達到穩定脫貧、逐步致富、加快發展的目標。
三要發揮農村能人帶動作用。抓住“能人經濟”這個核心,對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土專家”、“田秀才”等農村能人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表彰獎勵,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強化措施育能人,政策激勵扶能人,搭建平臺用能人,把政府的力量用到,把市場的力量用足,為他們干事創業搭建平臺、給予支持。實施“能人帶動工程”,開展“結對幫扶”活動,逐步形成“政府搭臺、能人唱戲、群眾受益”的良好格局。全面推行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干部的“三個培養”機制,形成“培養一批能人,帶動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經濟”的效應,帶領更多的群眾走上脫貧之路、致富之路、小康之路。
四要關心貧困地區基層干部。目前,貧困地區村干部的工資待遇偏低、工作強度大。為提高村干部的積極性,要大幅提高他們的經濟待遇,大力探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在村級組織中大力推行承諾兌現制、績效考核制、坐班服務制、代訪代辦制、結對幫扶制、群眾評議制“六制”工作法,促進村主干由附帶工作型向半脫產型甚至全脫產型轉變,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適當提高縣級及縣級以下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干部的工資待遇,德才兼備、踏實肯干、實績突出的干部要優先提撥使用,提高其干事創業積極性。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