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嘉陵區:發展產業強保障 脫貧致富奔小康
8月6日上午,筆者深入南充市嘉陵區安福鎮大同片區超果院村調研,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具有現代氣息的白墻紅瓦新建民居掩映在綠水青山之中,新修的水泥路社社戶戶相通,有的農戶雞鴨成群,有的農戶豬羊滿圈;田間地頭,海椒、西瓜、蕃茄、黃瓜,令人目不暇接,醉人心田;已徹底擺脫貧困正滿懷信心奔向全面小康的村民們在自家庭園或田間地頭辛勤勞作,個個精神飽滿、充滿活力,見到我們調研組一行人熱情相迎、有說有笑、非常親切。
據陪同我們一起調研的嘉陵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東海介紹,目前在嘉陵區廣大農村,像超果院村這樣的美景隨處可見。“就發展產業而言,今年以來,全區圍繞‘一江三河’,實施‘2211’工程,大力打造‘中國晚熟柑桔之鄉、中國木本油料之鄉、中國桑茶之鄉’,新建柑橘(檸檬)基地3.5萬畝、蠶(茶)桑基地0.8萬畝、木本油料基地1.2萬畝,帶動13850戶貧困戶穩定增收;完善《嘉陵區農業產業發展扶持辦法》,投入獎補資金8595萬元,扶持壯大特色產業主體309家;構建扶貧產銷體系,創建‘尚好桑茶’、‘銀海絲綢’等四川公益扶貧商標8家,培育致富帶頭人429人,依托‘中國農夫商城’‘武陽春雨’等電商平臺,銷售貧困戶農產品8000萬元。”陳東海向我們娓娓道來。
據了解,南充市嘉陵區,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村143個、貧困人口20871戶65350人,貧困發生率為11.2%。2018年8月,以“零漏評、零錯退、群眾認可度98.89%”的成績成功摘帽,獲“四川省脫貧摘帽先進縣”。
2019年,全區干部群眾以“翻篇歸零再出發”的精神狀態,堅持“五個緊扣”、實現“五個確保”,扎實有序推進脫貧攻堅及鞏固提升,完成10個村、441戶、1139人的脫貧任務,圓滿實現“所有貧困村全部退出,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總體目標,貧困發生率降至0。
2020年7月20日至8月10日,全區建檔立卡脫貧戶全部接受國家扶貧開發辦委托南充市人民政府安排南部縣的230名普查人員逐戶進行脫貧普查。從普查反饋的情況看,群眾滿意度高,脫貧效果很好,普查人員充分肯定、高度認可。
萬眾一心摘窮帽
南充市嘉陵區,是1993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新組建的縣級行政區,由原南充市、南充縣所轄部分鄉鎮組成,幅員面積1179平方千米,現轄17個鎮、2個鄉、5個街道辦。全區常住人口62.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8.9萬人,鄉村人口33.4萬人。全區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南充市西南部、嘉陵江中游西岸,區內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由東向西、自北而南依次為低山、丘陵、深丘帶壩地貌,沿西南成帶狀分布。區域內植物種類繁多,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經果林、觀賞林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0.14%。區內主要河流有嘉陵江、曲水河、吉安河、西河,水資源十分豐富,可利用水資源總量7220.8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2629.8萬立方米,其中嘉陵江是長江支流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流經嘉陵區河段長71.35公里,區域流域面積220.1平方公里。
建區之初,嘉陵區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自然災害頻發,再加上重大疾病、缺少資金、缺少技術等因素,貧困現象極為嚴重;1994年被國務院扶貧開發辦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區,后來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秦巴山區扶貧開發重點縣區。為了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從2015年開始,嘉陵區委、區政府堅持把脫貧摘帽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舉全區之力、借多方投入改善條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截至2018年7月,全區累計投入住房、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產業、文化、生態、環保、教育、衛生、低保等各類扶貧資金47.99億元,用于改善貧困村的生產生活條件;12個市級部門、72個區級機關、73所中小學校、46所醫院、5個街道辦事處、16家企業共同結對幫扶所有貧困村和有20戶以上貧困戶的非貧困村;全區 31名區級領導、8900余名幫扶干部、106個幫扶單位、472名第一書記、160名農技員、11個農業技術巡回服務小組,全覆蓋幫扶所有貧困對象,使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村由143個降至1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65350人降至1196人,貧困發生率由11.52%降至0.2%。2018年8月2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嘉陵區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完成了脫貧摘帽光榮使命。截止2019年11月18日,全區貧困鄉、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不僅如此,全區依然堅持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幫扶、脫貧不脫責任、脫貧不脫監管,持續開展“回頭看”“回頭幫”,確保脫貧不返貧。
突出特色興產業
為了培育特色支柱產業促進脫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2018年以來,嘉陵區在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方面共投入資金6億多元,按照“大產業帶動、小產業填充、微田園到戶”的發展思路和“田網、水網、路網、電網”四網配套的要求,啟動實施了“2211”產業發展工程,計劃在2022年前新建成規模20萬頭的標準化生豬養殖基地、20萬畝柑桔和檸檬基地、10萬畝茶桑和果桑基地、10萬畝花椒和核桃基地,商品蔬菜產量穩定在25萬噸以上。
按照“一江三河三高速”的嘉陵現代農業發展全域規劃,科學布局優質糧油、晚熟柑橘(檸檬)、木本油料、桑產業、有機蔬菜、生豬六大產業,積極創建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努力打造“中國晚熟柑橘(檸檬)之鄉”“中國木本油料之鄉”“中國桑茶之鄉”“中國優質種豬基地”;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品”,集中力量連片建設一批千畝級、萬畝級種加養、產加銷、一二三產融合、主業突出、產業鏈條完整的種植業、養殖業、稻漁綜合種養和林桑產業現代農業園區。
目前,采取“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專合組織+貧困戶”模式,已建成171個標準化脫貧奔康產業園,發展柑桔、茶桑、果桑、花椒、核桃等各類特色標準化產業基地近15萬畝,帶動1.6萬農戶初步實現產業增收。同時,按照因戶施策發展原則,引導17578戶脫貧戶發展庭院經濟,培育新的增收項目。
——依托城市發展農業特色產業。2018年以來,嘉陵區委、區政府統籌城鄉一體發展,著力加快城郊產業基地建設,大力扶持發展農村休閑觀光無煙工業,以城鄉共融加快特色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實施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建成了新廟茶桑文化旅游村落,完成了大通芝麻灣村扶貧就業示范村、一立鎮塘灣村川北農耕文化園、天星鄉農耕旅游觀光產業園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實現了農業主導產業和新村建設融合發展。二是持續發展高效蔬菜產業基地。瞄準南充和周邊城市菜籃子工程,大力發展優質蔬菜。鞏固提升河西、世陽等鄉鎮蔬菜產業基地5000畝,培育發展龍蟠食用菌生產現代化生產企業1家。三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加快建設和完善了重點村的游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旅游廁所、標識標牌等旅游基礎設施,引導有條件的農戶開辦農家樂、鄉村民宿,增強景區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并著力將具有市場潛力的農副產品包裝成特色旅游產品,讓近悅遠來的游客滿載而歸。
——創新機制發展農業特色產業。2018年以來,嘉陵區探索了“四五六”產業發展機制。一是“四動”建設機制。政府扶持推動,保持了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的連續性,兌現產業扶持獎補資金;市場主體帶動,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1300多個;主導產業聯動,建成了標準化種養殖脫貧奔康產業園171個;群眾積極主動,兌現產業發展獎補資金,激勵農戶積極參與產業發展。二是“五金”投入模式。用好本級財政資金、用活產業扶持基金、用實到戶產業資金、用巧扶貧小額信貸資金、用準產業風險基金。三是“六大”利益聯結機制。在“龍頭企業+產業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上,進一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了土地流轉、返租倒包、托養回收、農戶入園務工、財政支農股權量化改革、小額信貸資金統一入股農投公司等產業利益聯結機制,保障了農民持續增收。
——瞄準市場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嘉陵區始終堅持市場導向,對標全市產業發展布局,明確了重點產業發展目標和方向。一是對接總體布局,突出了晚熟柑桔和生豬產業兩大重點產業。二是發揮地理優勢,對接主城區和周邊城市菜籃子需要,打造糧油蔬菜產業基地。三是發揮特色資源稟賦優勢,大力發展絲綢產業和桑茶產業。重點打造蠶絲被和桑茶產業系列產品。五是對接市場需求,大力培育和發展花椒、核桃和花生等產業基地,滿足市場需求。
——注重質量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嘉陵區堅持把發展優勢產業與打造知名品牌結合起來,以品牌帶質量、拓市場、促生產。建立健全了特色優勢產業生產標準、農產品檢驗檢測、質量認證和監督執法三大體系,實現了農產品產地環境優良化、投入品使用安全化、生產過程規范化、產品質量優質化。打造了優質農產品品牌,形成了以有機農產品為引領、綠色食品為補充、無公害農產品為支撐的特色優質農產品體系;鼓勵企業以品牌為紐帶,實行資產重組和生產要素整合,爭創品牌企業、名牌產品。至今,已有7家企業、25個農產品新通過無公害產品認證;6家企業10個農產品獲有機農產品認證,認證面積達9000畝。
——搞活流通發展農業特色產業。2019年以來,嘉陵區加快建設改造了鄉鎮農貿市場、特色商品市場、特色商業街等市場體系和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配送體系等流通基礎設施,夯實了商貿流通基礎;采取了集中與分散、展銷與推介、商品與服務、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積極參加“川貨全國行”“惠民購物全川行”“萬企出國門” 等市場拓展活動;協助進出口企業開展了進出口業務培訓;組織全區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與批發市場、商超對接洽談;發展了農村電商,創建了嘉陵電商扶貧示范區和全區農村電商服務中心,提升了嘉陵電商產業整體功能和集聚輻射帶動能力,共建立了鄉鎮電商服務站40個、村級電商服務點260個。同時,還建立了區級物流配送中心1個、鄉鎮級物流配送站40個,村級物流配送點260個,形成了三級電商服務和物流網絡體系。
——戰勝疫情發展農業特色產業。2020年開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南充市嘉陵區始終把穩產興業富民放在首位,科學調度、精準施策、靶向發力,著力抓好穩產保供、產業興區、富民增收,找準農業“定盤星”、培育產業“新引擎”、拓展增收“新路徑”,確保了農業產業特色持續發展。一是突出比較優勢,堅定發展定位。主動對接全省“10+3”、全市“353產業體系,結合產業優勢,實施錯位發展,大力發展優質檸檬,做大做強果桑、桑茶產業,培育高端種豬資源,避免區域同質化發展。按照“一江三河三高速”布局,規劃了優質糧油、優質肉豬養殖、優質桑茶等12個現代農業園區,重點打造以城郊有機蔬菜、高產糧油為核心的4個萬畝示范片,以大通、三會為重點的優質種豬產業園,以西充河、曲水河、吉安河流域為重點的桑茶、檸檬產業基地,以遂西高速、滬蓉高速出口為重點的農旅融合示范項目。二是突出龍頭帶動,壯大基地規模。聚焦蠶桑、生豬、柑橘等優勢產業,圍繞產業建基地,建好基地引龍頭,引進龍頭促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附加值。1-6月,招引了上海東方希望、四川華中建設等5戶農業龍頭企業。四川尚好茶業投資的桑產業精深加工園開工建設,銀海絲綢投資建設的5000畝蠶桑基地正式啟動。三是突出品牌效應,提高產業效益。按照“誰有實力誰當龍頭、誰當龍頭就扶持誰”的原則,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在企業貸款、建設用地、生產用電等方面予以傾斜,通過扶持龍頭創品牌,全面推廣“長壽嘉陵”區域公共品牌,“嘉陵柑桔”、“嘉陵桑茶”、“嘉陵種豬”榮獲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
強化保障奔小康
據調查了解,近幾年來,嘉陵區把夯實基礎作為脫貧奔康的先決條件。鎖定住房安全持續用力。持續創新實施“五個一批”住房保障措施,統籌貧困戶、低保戶、特困戶、殘疾人戶“四類人員”住房保障,鞏固提升住房質量,累計新建D級危房5369戶、易地搬遷407戶、土地增減掛鉤6310戶,改造C級危房(含三建五改)28006戶,統籌非貧困戶住房45253戶,保護修繕川東北特色民居、四合院落38處。
同時,做到醫療有保障,讓貧困戶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全面落實“十免四補”、城鄉居民醫保財政代繳、大病救助、特殊門診補償、住院免起付線、先診療后結算等8個100%,實現貧困戶居民醫保財政代繳參保率100%,區內住院個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內。全面實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11種慢病和21種可在門診治療的重大疾病實現精準管理和跟蹤服務。
除了醫療保障外,針對農村現狀,嘉陵區還實施了教育、就業、低保、養老保險、生活救助等保障措施,為脫貧奔康打了一針強心劑,增強了廣大脫貧群眾奔小康的信心。
據嘉陵區扶貧開發局黨組書記、局長尹兵介紹,近年來,全區開展基礎教育鞏固、鄉村師資保障、教育扶貧資助等“三大行動”,新(遷)建學校5所,維修整治農村學校19所。實施“國培”“省培”計劃、鄉村教師專項支持計劃和優秀骨干教師城鄉交流輪崗計劃,考聘城區教師47人,招聘農村教師94人,支教、掛職、交流教師216人。全面落實“五長責任制”,構建學前教育到大學教育全程幫扶體系,對3000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教育資助,全區無一人因貧輟學失學。推行“鄉聘村用”,89名農醫班學生充實到村衛生室。對窮盡政策后仍困難的貧困戶予以“三基金兩救助”扶持,有效杜絕了因病返貧現象。累計代繳養老保險4.2萬人、低保兜底17272人、重度殘疾護理8839人、困難殘疾補貼7025人、特困供養7146人,做到貧困人口“應兜盡兜、應保盡保”。
近年來,全區在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工作中,以環境美化工程為先導,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用優美的人居環境促進農村群眾文明習慣養成,實現人改造環境,環境改變人的良性循環;以敦風厲俗工程為基礎,始終堅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推動形成文明鄉風的靈魂工程,廣泛宣傳教育,注重典型示范,強化實踐養成,讓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落實;以文化涵養工程為根本,堅持以文“化”人,積極推動文化惠民、文化樂民、文化育民,用好文化滋養好民風。
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區建立健全了“八方同責”“三項授權”“三個一律”保障機制。37名區級領導每人掛包1-2個鄉鎮,106個幫扶單位、472名第一書記、160名農技員、8900余名干部職工結對幫扶、結對聯系全覆蓋,全區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上下一體、協同聯動的脫貧奔康推進落實體系,并印發了《南充市嘉陵區開展“脫貧攻堅紀律作風保障年”活動實施方案》,層層傳導,助推各項工作落地落實。
近兩年來,全區將原有21個督查組整合成10個督查組,全脫產、全天候、全方位進村入戶開展督查工作,同時改變督查方式,變督導檢查為“四不兩直”暗訪,編印《督查通報》35期。建立直查快辦制度,大力查處扶貧領域不正之風,2019年累計查處扶貧領域違紀問題19起26人,并進行了相應的處理,確保了干部的形象得到大提升,人民群眾得到了大實惠,干部作風得到了大轉變。堅持在脫貧奔康一線培養干部、一線識別干部、一線選拔干部,2019年從扶貧干部中提拔重用12人,從“第一書記”中提拔5人。
在壓緊壓實責任的同時,全區緊扣問題導向,把脫貧奔康的過程變成跟問題“對著干”的過程,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提高脫貧成色和群眾滿意度。通過“兩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干部“大走訪”、“兩摸一核”、“問題整改”等措施,對全區20494戶建檔立卡脫貧戶和156戶非建檔立卡特殊困難戶開展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拉網式大排查,全區排查的575個問題全部整改銷號;持續推進干部進萬家、“同吃同勞動”,集中力量補短板、核收入、抓協調、搞教育、辦實事,先后解決困難問題9000余個;以行政村為單位,成立核查工作小組一村一村、一戶一戶、一個項目一個項目核查數據信息,做到“賬賬相符”、“賬實相符”;統籌做好脫貧攻堅督查巡視反饋問題整改,國家審計發現的問題5個、省級層面指出問題3個,區級舉一反三自查問題4個全部整改到位。
當前,嘉陵全區上下風清氣正、斗志昂揚,廣大干部群眾正同心協力、攻堅克難、滿懷信心地奔向全面小康!
作者簡介:余培發 男,1963年11月出生,四川南充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現任南充市嘉陵區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主任兼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理事、中國生態經濟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當代農業高級專家、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產業發展、生態經濟、環境保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