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杜鷹: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

[ 作者:杜鷹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1-30 錄入:曹倩 ]

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在中國特殊的國情農情下,如何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是需要回答的重要問題。

一、中國實現農業現代化面臨的約束

(一)農業現代化的內涵

什么是農業現代化?學界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各國也有不同的實踐做法。但一些基本的構成要素是確定的。一是用現代的物質技術裝備農業;二是農業經營要有一定的規模和相應的主體;三是有一整套產前、產中、產后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四是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使之逐步接近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水平。

(二)中國實現農業現代化面臨的主要約束

中國農業要實現現代化面臨兩個主要約束:

1. “人多地少水更少”的資源稟賦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農業適合生產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品,土地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不具比較優勢。

2. 供給側的小農生產結構。我國農戶屬于典型的東亞小農類型,有4個主要特征:一是小規模。我國2.2億農戶戶均經營規模只有半公頃,即便加上土地流轉,戶均經營面積也不過0.7公頃。而美國210萬個家庭農場戶均經營規模為170公頃,為中國的240倍;歐盟的家庭農場戶均規模是18公頃,為中國的25倍。二是半自給。我國多數農戶的商品率不高,相當一部分農戶不是為賣而生產,而是在滿足家庭消費后出售剩余的農產品。三是兼業化。我國農戶普遍兼業,且純農戶、一兼農戶比例不斷下降,二兼農戶、非農戶比例在上升。2019年底,全國農戶平均的農業收入只占家庭收入的36%。四是非法人化。我國農戶多是自然人,市場信用度不夠。

總體看,小農生產有利有弊。長處是精耕細作,把有限的資源利用到了極致;還有,兼業化讓農戶年度間收入更趨穩定。但是另一方面,小農生產結構的確不利于引入新技術和現代生產要素,不利于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和市場化,不利于更快地提升農業生產率。

在國家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人多地少和小農生產結構這兩個約束,必然導致農產品成本快速上升。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成本加速上升,中國農業已進入高成本階段。以三種糧食為例,2005年到2015年,我國三種糧食生產的畝均成本從425元上升至1090元,年均增幅9.9%,其中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年均增幅分別是11.4%和13.4%。就人工成本而言,2015年我國三種糧食畝均用工量為5.6個小時,工價是79.7元,合計每畝的用工成本是446元。相比于機械化大生產的美國,美國的單位工價是849元,是我國的10倍多,但美國畝均用工量僅為0.38小時,畝均人工成本為40.3元,僅為我國畝均人工成本的9%。

由于成本高企,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面臨巨大挑戰。2010年、2012年前后,我國三種糧食的收儲價格已全面高于國際市場的離岸價格和配額內進口的完稅價格,這是導致中國自2004年由農產品凈出口國轉為凈進口國后,貿易逆差逐年擴大的重要原因。

二、中國農業領域的重要階段性變化

近些年來,我國農業領域的一些重大變化,昭示著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可能前景。

第一,農業物質基礎和裝備條件顯著改善。2004年,國家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為2358億元,這一支出水平在2019年提升至21086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農業“四補貼”從146億元增長到2374億元。與政府農業投入的增加相對應,農作物抗災能力提升。2004—2019年,中國農作物受災、成災面積分別下降了48.1%和51.2%。與此同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45%提高到59.2%,有效灌溉面積從8.2億畝提高到10.1億畝,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從34.3%提高到70%。

第二,農業產業結構變革深入推進。從橫向看,農業結構調整深入推進,范圍之廣、力度之大、內容之深刻前所未有。多種經營占農業的比重穩步提高,高附加值農產品占比逐年提升,不同地區農業比較優勢進一步發揮,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提高,推動著我國農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朝著更符合我國資源稟賦的方向發展。縱向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入推進,不僅拉長了農業產業鏈條,拓寬了農業增長空間,開發了農業多功能性,而且為農業注入了新要素、新技術、新業態、新功能。

第三,新型經營主體大量出現。截至2019年底,全國家庭承包耕地的流轉面積5.5億畝,流轉率達到36%,全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計300多萬家,培養新型職業農民1700多萬人。同時,圍繞新型經營主體形成的各類服務組織比以往有了明顯的增長。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36.9萬家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全托管、半托管等生產性服務,服務農戶5000多萬戶。

第四,農業與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比值明顯縮小。農村改革40年來,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與非農勞動生產率比值的變化,明顯分為兩個階段,拐點出現在2004年。2004年以來,該比值由6.85下降到目前的4.38,差值縮小了36.1%,意味著中國已進入到農業勞動生產率快速發展的時期。

當然,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變化遠不止這些,但這些變化已經為我們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三、如何繼續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

(一)正確處理糧食安全與發揮比較優勢的關系

盡管大田作物在中國不具比較優勢,但從戰略全局和長遠考慮,中國必須堅持立足國內、以我為主的方針,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飯碗里主要裝中國糧。在這點上,中國不能學日本和韓國,也不能片面強調比較優勢。同時,我們也要全面準確地理解糧食安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不是要全部自給,我們完全而且應該更主動和自覺地利用國際市場。從這個意義上,糧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核心是口糧安全,本質是食物安全。有了這樣一個認識和前提,我們可以更好地發揮中國農業的比較優勢,統籌安排好國內的生產結構和布局。

(二)堅持走分區分類突破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迄今為止,國際上比較成功的農業現代化模式大體有兩種:一是以新大陸國家為代表的大規模+機械化的發展模式,重點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二是以以色列、荷蘭等為代表的勞動+技術密集型的發展模式,重點是提高土地生產率。按照速水-拉坦的誘致性技術變遷理論,什么要素稀缺就要重點發展什么技術,中國農業現代化似乎更應該偏向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為主的技術路線,但是又并不盡然:第一,中國地域間差別極大,各地比較優勢各不相同,必須根據各地的農業結構和作物類型,走有差別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在以大田作業為主的地區,土地規模經營和機械化的權重應更高;以經濟作物為主的地區,就要發揮名特優產品的優勢,堅持走技術和勞動密集型路線。堅持分區突破,不搞一刀切,應該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原則。第二,不同發展階段的主攻方向應該有所不同。高成本階段,中國農業應更加注重提高勞動生產率,事實上,最近十幾年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速度確實遠遠快于土地生產率的提升速度。

(三)積極穩妥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并大力培育新型農業主體

從數據上看,到2035年,我國農業從業人員的比重會從目前的25%下降到2035年的10%左右。但總體上看,中國仍然是東亞小農戶類型。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要注意四點:第一,要突出重點,基于我國區域差別大的現實狀況,對應不同地區的作物品種,尤其要重點發展糧食產區的適度規模經營;第二,要主動利用農戶分化趨勢,建立以農耕者為主體的土地流轉經營制度,而且要抓好核心農戶的培養工作;第三,推進規模經營要“兩條腿”走路,在促進土地流轉的同時,也要大力倡導和推廣“托管”服務;第四,高度重視農民合作社的發展。

(四)努力實現農業技術的突破

在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增產技術仍然重要。增產技術始終是節本增效技術的基礎。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中國土地要素稀缺,提高稀缺要素的生產率是永恒的主題。農村改革40年來,我國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比例從8:2調整到目前的7:3,糧食的播種面積比1978年減少了6800萬畝,但糧食的總產量卻是1978年的2.2倍,靠的就是增產技術。只有增產技術上去了,糧食單產上去了,才有發展高附加值農業的基礎。同時,要比任何時候更加重視發展節本增效技術,重點是四大技術:機械替代、生物育種、人工智能和綠色環保。只要把這四大技術發展好,就可以有效提升中國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

(五)進一步強化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和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并不矛盾。農業是弱勢產業,國家通過支持保護在農業腳底下墊塊磚,更有助于農業進入市場,讓市場機制在農業領域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當然,政府對農業的支持保護政策不應以妨礙價格信號的作用為代價。為此,我們已經實施了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改革6年來,總體效果是好的。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方面,下一步還有三點要注意:一是要持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從2018年經合組織國家和我國對農業支持保護總量看,我國農業支持總量占農業產值的比重是17.8%,比經合組織國家低11.4個百分點,而且持續幾年呈現下滑趨勢。又考慮到當前我國糧食和農產品的供求關系出現一些新的變化,因此必須持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二是要實行更加差別化、更加精準的補貼政策,向主產區和規模經營主體傾斜,提高補貼效率。三是強化財政與金融政策的組合,支持農業信貸、農業保險擴大在農業領域的覆蓋面。

總的來看,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既要謀求適度規模經營,也要堅持走分區分類突破的戰略;既要提高土地生產率,又要更加重視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不能照搬美國等先行國家的做法,而要從我們的國情農情出發,走我們自己的路。 

(本文根據作者在“清華三農論壇2021”論壇上的演講整理,經本人確認并授權。)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 微信公眾號 2021年1月2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永久免费国产成 | 野外少妇愉情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精品aⅴ不卡 |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2021 | 中文字幕25天天夜夜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a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