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藍皮書|多措并舉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新途徑

[ 作者:陳文勝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3-18 錄入:王惠敏 ]

——長沙縣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

一、“五位一體”推動進入城鄉融合發展新方位(點擊進入)

二、多措并舉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新途徑

為從根本上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長沙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制定了《關于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在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城鄉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方面深入探索,大膽創新,鄉村振興新模式獲評2019中國改革年度十佳案例,邁出了城鄉融合發展堅實步伐。

(一)以公共資源配置創新為關鍵推動城鄉公共服務體系一體化

推動公共資源配置向農村傾斜,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抓手,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內在要求。長沙縣始終把事關民生福祉的公共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基本社會保障放在財政保障的首要位置,將財政支持的80%用于民生領域(2019年民生支出達140億元);堅持城鄉一盤棋的理念,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覆蓋、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基本建立起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

1.以“五網下鄉”為重點,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覆蓋統籌規劃城鄉道路、供水、供電、供氣、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深入推進“五網下鄉”,全面改善了鄉村基礎設施條件。如在路網方面,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縣財政共安排68億元用于農村公路建設,農村公路補助標準持續提高至每公里37萬元,農村公路通車里程、路網密度及硬化率均居全省之首;在全省率先推行城鄉公交一體化改革,實行公司化集約經營的“公車公營”改造,實現了縣域內所有公交線路2元一票制;大力推進“路長制”,將100%的縣鄉道路、40%的村道納入“路長制”責任范疇,實現城鄉路網建管養運協調發展,長沙縣因此連續兩年被評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在水網方面,統籌推進城鄉水網建設,“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間,按照“城鄉供水一體化、區域供水規模化、運營維護專業化”建設目標,累計投入7.2億元,興建了一大批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先后建成白鷺湖、雙江、烏川、金井四個水廠,總供水能力8.2萬噸/天,主支管網1600余公里,全縣沿農村主要道路骨干管網全部建成,農村自來水水質合格率100%,有效保障了全縣農村飲水安全。在電網方面,實施了“長沙縣電網供電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暨“630攻堅”行動,投資3億元加強電網建設,解決了220千伏星曹線路斷面供電受限問題,同步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全面改善了城鄉電網結構,提升了電網供電保障能力。

2.以普惠共享為目標,推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著力補齊鄉村公共服務短板,不斷滿足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一是推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近三年累計投入30億元,著力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改善農村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提高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覆蓋率,推進與外部優質教育資源的合作,北師大長沙附屬學校進駐果園鎮潯龍河村;實行一所城區小學對接一所鄉鎮小學,推動教育資源城鄉共享;推進職業院校提質升級,中職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5%;募集資金5000萬元用于扶助家庭困難學生、慰問特困教職工等,通過結對幫扶先后資助家庭困難學生達4.5萬人次,連續16年確保了全縣無一名學生因貧失學,長沙縣因此被評為全省“教育強縣”、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國農村職成教育示范縣,扶貧助學新模式獲評2018年全國民生示范工程。二是推進優質醫療資源向鄉村下沉。出臺了《長沙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0年)》,建立與省、市“三甲”醫院緊密型醫聯體10余個,遠程醫療服務系統6個,上級專家定期到基層進行查房、坐診、手術等醫療服務;建立縣級、市級名醫工作站各6個,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三是推進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在全省率先推進并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并軌運行;全面實行健康扶貧“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并確保報銷比例不低于90%;不斷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實行城鄉低保一體化,大幅提高救助標準,低保標準達到每人每月650元,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達到每人每月845元,高于省定標準。四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城鄉全覆蓋。投入5.5億元構建了以縣級文化中心為龍頭、以鎮街綜合文化站為主干、以村(社區)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為網點的“十分鐘文化圈”,鎮級綜合文化站全部達到國家一級站的標準,建成市級示范性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50處,首創的“農家書屋星級評定與摘牌淘汰辦法”在全國推廣,每年安排1300萬元專項資金保護文化陣地的運行管理,確保了城鄉居民“讀有書屋、唱有設備、演有場地、跳有廣場、辦有經費”。

3.以農村“五治”為抓手,推進城鄉人居環境同步改善在推進城鎮提質提檔的同時,大力開展村莊清潔行動,預算安排專項經費17.8億元、整合涉農資金4500萬元、引導社會資本投入1700萬元,建立“縣統籌、鎮為主、村實施”的三級聯動工作機制,尊重“環境尊嚴”,全面推進農村“五治”,讓廣大鄉村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空氣常新,不斷提升大美星沙綠色競爭力,打造生態宜居美麗家園。一是精準大力治廁。精準對象、精準技術、精準質量、精準管理,“廁所革命”取得突破性進展。2019年市下達16000戶改廁任務,已完成19389戶,農村旱廁全面清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100%。二是分類減量治垃圾。堅持激發“民覺”、倡導“共治”、突出“嚴管”,從源頭著力、從環節著手、從常態著眼,形成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長效機制?!八乃{”體系(藍桶、藍屋、藍車、藍島)得到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的高度認可。目前,全縣14個涉農鎮街147個村(社區),共配置“藍桶”37.08萬個、“藍車”1074臺、村級“藍屋”171個、鎮級“藍屋”13個。全縣垃圾分類減量村實現全覆蓋,農戶垃圾源頭分類減量率達68%。春華鎮、金井鎮率先啟動了濕垃圾收集處置工作。三是多措并舉治水。將5.84萬處小微水體全部納入河長制責任范疇,鋪排“兩河七口”截污治污項目192個,對17個鎮(街)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改造,在次集鎮、集中居住區新建分散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23個,組建了18個常態保潔隊伍,市下達治水任務全面完成。四是疏堵結合治房。按照全面清房、嚴格管房、集中建房、高效用房的思路,全縣共規劃了30個農民集中居住點;市下達“空心房”整治任務700戶,縣自加任務300戶,已拆1475戶,復墾面積1567.34畝,房屋拆除面積512畝;結合增減掛鉤政策,立項指標1790余畝。五是全民參與治風。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他事不辦的文明新風尚,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制定率、黨員干部《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事宜承諾書》簽訂率均為100%,所有村(社區)全部成立了紅白理事會。長沙縣移風易俗“十個一”工作法被推為全市鄉風文明建設優秀典型案例。

(二)以多模式特色小鎮為支撐推動城鄉產業融合發展

特色小鎮是承接城市輻射、帶動鄉村發展的關鍵性節點,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橋梁與紐帶。長沙縣發揮作為大城市近郊的區位優勢與交通優勢,按照小而精、特而專原則,推進特色小鎮概念策劃、空間規劃、項目計劃、資金籌劃“四劃疊加”工作,把科技和綠色貫穿全過程,打造鄉村式的城鎮、城鎮化的鄉村,培育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將其作為推動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引擎,探索多元化特色產業發展途徑,推動工農互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有長沙縣特色的現代都市農業發展之路。

1.以挖掘城郊資源稟賦為基礎,培育多類型特色小鎮。長沙縣早在2013年就將小城鎮建設資金集中投放,按照“規劃先行、新區先行、路網先行”的思路推進特色小鎮建設。近年來,持續加大特色小鎮建設力度,制定縣域特色小鎮培育發展規劃,支持各鄉鎮依據獨特的資源稟賦大力培育特色小鎮,成功創建了一批示范帶動力較強的特色小鎮,如金井鎮以茶葉產業為特色,創建了“茶鄉小鎮”;春華鎮依托獨特的水系資源,培育了宜游宜居的“水鄉小鎮”;開慧鎮依托獨有的紅色旅游資源,打造了“板倉小鎮”;果園鎮聚焦文化藝術旅游產業,創建了田漢藝術小鎮;路口鎮依托溫泉資源,創建了“溫泉小鎮”;高橋鎮依托獨有的農科產業,打造了新興的“農科小鎮”;榔梨鎮依托自然水景和傳統文化資源,開發了“綠色水鄉古鎮”;黃花立足區位交通優勢,正在打造“農產品展銷特色小鎮”等。其中金井鎮、開慧鎮、高橋鎮、果園鎮入選長沙市第一批特色?。ǔ牵╂倓摻ㄅ嘤?,果園鎮田漢藝術小鎮成為全省10個文旅特色小鎮之一,金井鎮發展成為全國千強鎮、國家級生態鎮、國家示范農業產業強鎮,開慧鎮榮獲全國首批文旅融合最佳特色品牌小鎮獎、獲評全國十佳康養小鎮(鄉村)、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鎮,楊開慧紀念館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特色小鎮的蓬勃發展為促進城鄉資源要素流動,輻射帶動區域鎮村發展,推動城鄉產業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2.以推進產鎮融合為導向,發展多元化都市農業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契機,不斷加大農業產業發展推進力度,形成了特色種養、休閑旅游、精深加工等產業互動融合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一是優化區域布局,推動錯位化發展。立足自身優勢,以糧食、蔬菜、茶葉、瓜果、花卉苗木、生態養殖、休閑旅游、農產品加工流通為支柱產業,推動農業區域化布局與適度規模經營,如糧食以春華鎮為核心區,茶葉、生豬以金井鎮為核心區,瓜果以北山鎮、青山鋪鎮為核心區,花卉苗木以安沙鎮、春華鎮、黃興鎮、江背鎮為核心區,蔬菜以春華鎮、路口鎮、高橋鎮為核心區,休閑農業以開慧鎮、金井鎮、果園鎮為核心區,農產品加工與流通以金井鎮、黃興鎮、榔梨鎮、黃花鎮等為核心區,基本形成錯位發展格局。二是調優產業結構,推動集群化發展。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適度規模經營為支撐調強調優產業結構,構建“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發展格局,打造了一大批特色農業生產基地,路口鎮“隆平稻作文化公園”初步成型,青山鋪、果園、路口、春華等鎮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成效明顯,建立了現代農業成果展示園、食用菌科技示范園、有機茶葉產業園、特色水果產業園等一批“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高橋鎮“食用菌之鄉”、金井鎮“茶鄉”、開慧鎮“水果之鄉”及以春華、高橋、路口為核心的萬畝蔬菜示范片日漸成熟,培育了22家畜禽規模養殖場,鑫廣安、佳和農牧、盛大蛋雞、自成肉牛、柳吉觀賞魚等特色養殖快速發展,稻田生態種養示范帶動效應明顯,基本形成了主導產業集群化發展格局。三是聚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融合化發展。立足各鎮特色,依托鄉村生態、文化等資源,推動農業內部融合、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大力發展產加銷一體化精深加工,探索并推廣“稻漁+文旅”“茶葉+文旅”“水果+文旅”“農業+研學”“民宿+康養”等農文旅融合模式,發展智慧農業,探索形成了五種都市農業發展新模式,即以果園鎮潯龍河生態小鎮建設為代表的資本下鄉共建模式,以開慧鎮錫福村民宿經濟為代表的農旅結合引領模式,以金井鎮湘豐村土地合作開發為代表的土地股份合作模式,以高橋鎮湖南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基地建設為代表的科普園區集聚模式,以路口鎮湖南哲農科技公司大型田園綜合體建設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帶動模式,推動形成農村產業大融合的發展格局,以此帶動農業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建設,全面提升了農業效益。2018年實現農產品加工總產值168億元,實現利潤9.7億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游客750萬人次,實現經營收入20.3億元、增長4.5%,農村電商成交額達102.4億元。四是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推動品牌化發展。結合農業招商選資,著眼全產業鏈發展與品牌打造,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打造了一支帶動力強的現代農業生力軍,全縣已有農產品加工業企業235家,其中過億元企業23家,國家級龍頭企業4家,省級龍頭企業17家,市級龍頭企業85家;發展三次產業融合模式的現代農莊90家,已累計完成投資25億元,聯結“三品”認證基地54萬畝,帶動了13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建立規模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景點59處,培育國家五星級農莊9家,省五星級農莊星級農莊15家;規范建設各類涉農合作社、家庭農場2000余家,培育各類種養大戶3000多戶。以此為帶動,形成了農業公用品牌、企業品牌與產品品牌競相發展的局面,“羅代黑豬”“北山梅”“長沙綠茶”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其中,在“長沙綠茶”品牌帶動下,2019年茶產業綜合產值超過35億元。目前全縣農業領域已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個、中國名牌產品9個、湖南省著名商標35個。

3.以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為依托,推動農民多渠道持續增收。將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手棋,出臺了《長沙縣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方案》,在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成員資格備案登記的基礎上,按照“全面消除薄弱村、壯大一批中等村、培育一批示范村”思路,大力推進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探索出了多條路徑多種模式。一是走“輸血式”抱團發展之路。將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低于5萬元的52個薄弱村和5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村納入抱團發展范圍,成立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組建強村分公司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2018年至2020年允許每村使用1畝用地節余指標到黃花綜保區對等置換標準廠房租金收益15萬元,目前薄弱村與試點村全部獲得首期增減掛鉤收益,長沙縣因此率先在全省全面消除了村集體經濟薄弱村。二是走“造血式”合作經營之路。以村為單位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村集體企業,合作社將農戶自愿流轉的土地采取“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集中流轉到經營主體,村集體獲得一定的收入,村集體企業通過培育產業業態、搭建平臺、自主經營等方式獲得收益,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目前全縣已成立57個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106家土地合作社,集中流轉耕地近32萬畝,為村級增收近1000萬元,就近帶動就業近4000人。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實施“百村供銷”工程,在全縣123個行政村組建村級供銷社,探索實施“‘村集體+供銷社+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共建,發展當地優勢產業”的模式,助推農產品上行,促進農民增收,現已在潯龍河村、湘豐村成功試點。隨著供銷改革深入推進,村級供銷社將更多吸納農民入社,在發展地方經濟,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讓農民共享改革的紅利。探索形成了與都市農業發展模式相輔相成的多種集體經濟合作經營模式,包括資本下鄉型的“潯龍河”模式,依托村集體企業引進多家企業發展生態文旅產業,2019年村集體收入預計超200萬元;土地合作型的“湘豐村”模式,村級土地合作社將土地集中流轉給企業經營,村集體與村民參與分紅,2019年合作社收入預計超40萬元;農旅結合型的“慧潤”模式,在錫福村實行“村集體+企業+農戶”合作,收入按1:3:6的比例進行分配,2019年村集體收入預計達到100萬元;產學研集聚型的“哲農”模式,明月村支持哲農公司集中流轉耕地、盤活集體閑置物業,推進產業學研一體發展,村集體每年新增收入30萬元以上;共建共享春華鎮鍛港模式,村民以入股的方式,眾籌成立了農民合作旅游公司,逐步健全完善公司章程制度,促推一三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2019年村集體收入預計達25萬元。同時,試點探索將財政扶持企業的非公益性資金轉變為村級組織的資本金注入或股權投入企業,將財政資金給企業配套的村級基礎設施項目折價入股企業,將村級集體建設用地入股企業,將修繕改造后的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租賃或者入股企業,村級組織建設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村級物業后出租或入股企業等多種方式,推動農村資金、資產、資源向資本轉變,顯著增加了試點村集體經濟收入。三是走“活血式”品牌營銷帶動之路。實施“百村千品”項目,扶持現代農業企業采取分紅模式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優選特色農產品,推出“星沙味道”“百村優品”等縣內公共品牌,精心打造“慧潤旅游”鄉村民宿、“板倉人家”農產品文創品、慧生活“白色野餐”體驗館等農業品牌;對農產品進行深度資源整合和精品包裝,通過“慧享游”區塊鏈電商平臺等載體,在市縣增設現場銷售點、在省內一級批發市場設立特色農產品專賣店,加強特色產品營銷推介,不斷提升品牌形象和競爭力,帶動特色產業發展,每年為57個村實現村均保底增收2萬元。多路徑多模式的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盤活了鄉村資源資產,拓展了農民增收渠道,農民可以獲得集體經濟分紅、土地流轉、房屋等資產資本化、就業創業等多元收入,持續增收步伐不斷加快。

(三)以促進城鄉要素有效流動為突破口推動城鄉融合機制創新

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最大障礙是長期以來鄉村要素向城市單向流動,鄉村要素支撐不足。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是打破長期以來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引導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信息匯聚的良性循環。長沙縣積極推動城鄉融合機制創新,推進要素向鄉村流動,匯聚鄉村振興新動能,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1.以推動人才向鄉村配置為取向,打造“三農”工作隊伍。突出把鄉村人才引進、培育納入全縣人才政策范圍予以重點支持,大力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一是高標準選派科技特派員。每年從高校、科研院所選派一批科技特派員深入到貧困村、農業企業、合作社、種養殖大戶開展服務,服務領域從單一的種養領域延伸到多元的鄉村旅游策劃、農產品加工等領域,最大限度地滿足基層需求,助推鄉村產業興旺。目前已累計選派643人次深入基層一線開展科技服務,選派規模、服務領域、專家層次均居全省之最。其中,2019年還從縣屬醫院選派10名醫衛類科技特派員,并爭取6名市級選派特派員,深入6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居民“看名醫難”的問題。二是大力度推進鄉村專業人才培育。堅持訂單式培養與優秀人才招聘相結合,加大鄉村醫衛教育專業人才培育輸送力度,2019年簽訂定向醫學生3名,本土化培養全日制大專鄉村醫生100名,擴充鄉村醫生人才隊伍,解決鄉村醫生老齡化問題;2019年簽訂農村定向師范生50名,招聘教師687人,其中重點高校畢業生達375人,新招聘的畢業生教師崗位基本上分配到鄉鎮,服務年限不低于5年。同時,積極開展醫衛教育專業化培訓,建立城區與鄉村人才交流掛職機制,選派城區教師、醫生到鄉村學校、醫院任職、培訓,提升鄉村專業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三是多舉措提升農村干部隊伍素質。向12個省定貧困村和61個貧困人口達到100人以上的非貧困村派駐150名駐村干部,安排市、縣、鎮三級共1710名幫扶責任人結對幫扶貧困戶。出臺《長沙縣從嚴從實加強村級骨干隊伍建設的意見》,注重從本地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等群體中選拔村級骨干,實施村級后備干部培養工程,挑選鄉村人才約500名建立鄉村人才信息庫,重點從中選拔培養村主職干部后備人選。打通村干部晉升通道,擇優選拔7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進入鎮街領導班子,8名村(社區)主職干部通過考錄進入公務員隊伍。通過黨校培訓、外出考察、掛職鍛煉、論壇交流、領導聯系、先進帶后進等方式,選優訓強村級骨干隊伍,實現了村(社區)主職、下設支部書記全覆蓋培訓,每年選派一批優秀村(社區)書記赴江浙、深圳等發達地區學習培訓,推動村級骨干隊伍素質明顯提升。

2.以全方位服務為保障,激發鄉村創新創業熱情。出臺《關于支持北部農村創客發展推進創新創業的意見》,在全省率先啟動農村創客平臺建設工作,搭建農村創新創業服務中心,構建了“縣+鎮+企”三級服務平臺體系,為農村創業者提供政策咨詢、創業輔導、跟蹤扶持等全要素便利化全方位服務。自2016年以來,共計培育農村雙創主體500余家;培訓雙創導師30余人,1人獲評為國家級雙創導師;孵化創客典型50余人;提供財稅管理、金融信貸、知識產權、科技研發、法務咨詢等各類服務700余項,帶動就業20000余人,先后獲評湖南省“雙創示范基地”、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全國鄉村振興農村創新創業優秀案例等多項榮譽。同時,將手工制茶、鄉村旅游解說納入全縣“十行狀元,百優工匠”評比,激發鄉村技能人才干事創業熱情。委托湖南農大、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和湖南省隆平培訓中心等第三方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015年以來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780人,大批新型職業農民立足鄉村創業,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生力軍。

3.以撬動社會投入為主力,強化鄉村振興資金保障。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注重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投入。一是建立涉農財政投入的增長機制。建立鄉村振興財政投入優先保障機制,明確“三農”財政預算增長不低于上年GDP增幅,2019年,財政農林水支出達到17.98億元,同時出臺《關于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實施方案》,重點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和產業發展補助投資的統籌整合力度,推動構建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涉農資金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了科學合理高效的政策資金分配機制。二是建立財政與社會資本的合作機制。縣政府與社會資本按3∶7的比例出資,設立了總規模為2億元的鄉村振興引導投資基金,基金規模的80%以上用于支持引導農業產業發展。近三年美麗鄉村建設總投入近20億元,其中整合財政投入2億元,撬動社會資本15億元,鄉賢能人自籌3億元。同時,探索并規范公共服務供給的PPP模式,在城鄉公交一體化、供水一體化等方面引入社會資本,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三是建立工商資本入鄉促進機制。按照資本集中下鄉、土地集中流轉、產業集中發展的思路,不斷完善扶持引導政策,切實優化基層營商環境,鼓勵工商資本投資適合產業化規?;s化經營的農業領域與鄉村生活性服務業,引進了一大批涉農高新科技型企業、產業龍頭企業、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現代農莊。近年來,探索形成的典型代表性都市農業發展模式中,均有工商資本參與推動,尤其是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探索了以工商資本投入為主力的建設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成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張名片。

4.以土地管理改革為抓手,激活農村土地要素把挖掘農村資源資產潛力作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心,積極推進農村土地管理改革,較好地激活了農村土地要素。一是以明晰穩定承包權為核心,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從2012年開始,全縣全面啟動了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工作;2015年以來,進一步把承包地塊、面積、合同、權屬證書全面落實到戶,全面完成了農村土地確權頒證,調查實測面積72.3萬畝,占應確權面積的95.4%,確權承包面積62萬畝。二是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抓手,規范農村土地流轉行為。探索建立了以“農村土地合作社”為主要聯營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機制,以“實物計價、貨幣支付”為主要付租方式的農民收入正常增長機制,以“耕地流轉規?!睘橹饕涮讌档霓r村集體建設用地申報會審機制,推動農用地、集體建設用地、國有出讓用地不同性質土地的功能互補,目前全縣100畝以上成片耕地規模流轉項目達598個,規模流轉耕地面積29.6萬畝,占流轉耕地總面積的94.9%,有力支持了農村產業提質升級。三是以落實土地所有權為基礎,用活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出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實施方案》,以增減掛鉤為抓手,將“治房”“高山移民、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等工作與增減掛鉤工作深度融合,通過城鄉建設用地節余指標與標準廠房租金收益進行置換,村集體獲得穩定的經濟收入。2018年,開工建設增減掛鉤項目的總建設規模1793.55畝,新增耕地1433.25畝,新增其他農用地360.3畝。四是以引導農民集中居住為突破,推動土地節約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嚴格落實節約集約用地原則,在全縣規劃了30個農民集中居住點,制定了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標準,配套了關于引導農民集中居住的優惠政策,并將節約土地收入返還農民。如果園鎮雙河村通過農民集中居住的方式,節約建設用地300多畝,村民每年可獲得節約土地經營收入的分紅。2016年長沙縣獲評國土資源部“第三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2018年獲國務院獎勵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000畝。

(四)以黨建為引領推動村民與市民二元管理向城鄉一體的居民管理轉變

隨著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處于城市近郊的鄉村,人口結構、生活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大量村莊正由傳統農村社會向新型社區轉型,傳統的單一采用治理農村或城市社區的方法,難以解決多元主體間的利益沖突。長沙縣積極探索新時代黨建引領下的基層治理新路徑,把鄉村治理與基層黨建結合起來,通過支部“五化”建設提升基層黨組織領導力、組織力、號召力,通過“黨建+”把黨的領導、黨員干部帶頭與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融合起來,通過黨群共治調動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積極性,協同打造村社生活共同體,加快了傳統的村民與市民二元管理向新時代的城鄉一體居民管理轉變。

1.以支部“五化”建設為主導,提升基層黨組織引領力出臺關于“五化五星”黨支部創建的系列文件,創新推行“分類定標、分類設置、分類指導、分類管理”四分法推動“五化”建設。定標準,分9類制定黨支部“五化”建設評分細則;優設置,按照興趣愛好相近、職業分類相同、作用發揮相似等原則,成立不同類型黨支部,鼓勵516名黨總支委員兼任下設黨支部書記,選拔1366名優秀的村級后備干部、黨小組長、優秀年輕黨員擔任支部委員,在3個鎮探索建立農村年輕人才黨支部,改善農村黨員隊伍結構;抓指導,選派黨建指導員926名進駐基層黨組織,建立黨員領導干部“五化”黨支部聯系點276個;嚴管理,按照“縣級普遍培訓、鎮級兜底培訓”要求,縣鎮兩級培訓2.6萬名農村黨員,在縣級層面培訓村(社區)黨員骨干1000多人次,堅持“一村一策”,落實“六個一”工作舉措(即拿一個整頓方案、定一名縣級領導班子成員聯村、選一個縣以上機關單位結對并派駐工作隊、配一名第一書記、送一批幫扶項目、建一個堅強班子),有效推動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整頓提升,基層黨支部組織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同時,推進“兩新”黨建“聚力工程”,組建區域黨建工作站,縣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保障“兩新”組織黨工委工作經費,在866家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組建黨組織276個,覆蓋800家非公企業,在304家社會組織中組建黨組織39個,覆蓋80家社會組織,實現“兩新”組織應建盡建,大量鄉村涉農企業、社會組織有了健康發展的政治保證。

2.以“黨建+‘五零’”為引領,破解基層治理難題。長沙縣全面推進以“建設零違章、環境零污染、安全零事故、治安零發案、村(居)民零上訪”為主要內容的“黨建+‘五零’村(社區)”建設,全縣初步形成“支部主導推動、黨員示范帶頭、群眾廣泛參與、社會力量協同、部門上下聯動”的“五零”建設引領社會治理新格局。建立“縣級層面抓整體布局、職能部門抓條線推動、鎮街抓統籌建設、村(社區)抓具體落實”的責任體系與執行機制,突出聯動治理,把黨的領導作用、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群眾參與的主體作用充分融入到基層治理的各個環節。同時,在全省率先實行綜合行政執法,按照“重心再下移、加強村一級”的思路,推動90%的執法人員下沉一線,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機制,有效解決了拆違控違、環境治理、安全責任、治安、信訪等方面的治理難題。2019年全國“兩會”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特護期間實現了“三零”工作目標;搶劫發案同比下降61%,搶奪案同比下降33%。大力推行黨建O2O服務模式,線上搭建了縣鎮村組四級3509個微信群和連通鎮街與縣直單位的微信公眾號,線下成立了216個服務站點、2127名民生快遞員隊伍,縣級建立黨建O2O總站加強調度,實現群眾線上“點菜下單”、黨員干部線下“接單服務”,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目前,黨建O2O服務體系已累計收到群眾事項和訴求33885項,辦結率達98.07%,群眾滿意度達97%;該模式入選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最佳案例。

3.以黨群共治為保障,推進城鄉一體的居民管理順應大城市近郊的鄉村人口結構日益多元化的趨勢,從保障多元主體的利益出發,大力推進構建以村(社區)黨組織為領導核心,自治組織、監督組織為主體,群團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為補充的“1+5”組織體系,建立以黨支部為核心,民情懇談會、黨群議事會、事務協調會、重大事項聽證會、部門工作評議會為主要內容的“一核五會”治理新機制,推動形成黨群共治的治理格局,使鄉村的村民、市民、外來農民工等多類主體相互融合,自覺以鄉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參與治理,打造幸福家園。同時,積極探索黨建引領下多元主體協同打造居民生活共同體的新做法。如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探索構建了黨建統領的村企共治體系,成立村企共建黨建工作領導小組作為領導機構,實施“組織共建、黨員共管、陣地共用、活動共抓、發展共促”,通過“黨建+經濟”“黨建+文化”“黨建+治理”,把工商企業納入治理體系,推動村民自治、企業與小區自我管理相融合,使企業與村之間的關系由二元對立的主客體關系轉變為一元共生的融合關系,村民、市民、企業員工一同成為利益共同體。在大型居住社區較多的黃興鎮探索推行小區黨支部“35”工作模式,即小區黨建抓“五化”、小區治理抓“五會”、小區建設抓“五零”,構建以小區黨支部為核心、小區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縣鎮部門下沉服務的“一核多元、共建共享”基層治理格局,使城鄉結合部小區的多元主體在共同參與、共同治理中獲得感、滿意度不斷增強。


課題組成員

陳文勝  湖南師大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中央農辦鄉村振興

專家委員、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專家組組長

鄒冬生  湖南農業大學副校長、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專家組成員

王文強  省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與改革發展研究所所長、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專家組成員

柳中輝  長沙縣潯龍河村黨總支第一書記、省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專家組成員

瞿理銅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副教授、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專家組成員

蔣俊毅  省社會科學院辦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彭秋歸  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執筆:陳文勝、王文強、蔣俊毅、彭秋歸)

藍皮書|祁陽縣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的實踐探索全面推進(圖1)

來源:《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19~2020)》,社科文獻出版社,2020年11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亚洲无线码字幕乱码 | 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一区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精品共 |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 亚洲AV最新高清每天更新 |